生活方式设计:人生目标的种种
生活用品设计旨在创造一种舒适、便捷且赏心悦目的生活方式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美学设计# #生活用品设计#
“ 思考人生是有意义的徒劳。”
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会因为每天过多的信息摄入感到焦虑。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让我难以拒绝或主动选择我所摄入的信息。我们比从前的世界更容易获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资源,却也承受着更多诱惑和干扰。当荷兰开始实行居家隔离令后,独自一人隔离的我,不加筛选的过于依赖网络信息,导致我陷入了深深的无力感和存在焦虑。
我意识到,正是因为面对这个纷杂的信息大网,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生活的目的性(Intentionality)。我们究竟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也许最终并不会得到一个完整而确切的答案,但是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拿回自己生活的主导权,了解自我,探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设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让社会或者他人决定你的生活。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非常着迷的一个概念“生活方式设计”(Lifestyle Design)。我觉得这个概念正在帮助我经历一次巨大转型期,并且最终可以帮助我接近上述问题的答案。
当然,并不是说我已经有一个确切的最终的成果,我自己也还在尝试搞清楚很多事情。但是,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的进程,迄今为止的一些收获和想法,也许这可以引起一些思考和讨论。
我是从那本著名的<The 4 Hour Work Week> 里偶遇了“生活方式设计”这个概念。作者Tim Ferriss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样概念的人,但是他的确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这个概念之下的很多理念分门别类,并且基于他自身的经历提出了许多人们可以直接拿来套用的方法。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他的博客找到更多相关的信息:https://fourhourworkweek.com/ 虽然Ferriss的理论和方法并不完全适合我,但是他的整个体系非常具有启发性,给我个人的探索提供给了一个方向。
作为一个学设计出身的人,我特别着迷于生活也可以设计这样的理念。
设计,即设想和计划,设想是目的,计划是过程。设计是一个创造和再创造的非线性、甚至混乱的过程,需要探索探索性的思维和冒险精神,需要不断的调研、试验、校正、迭代、优化。作为设计师,我常常发现自己通过一条曲折而未知的路,缓慢地从A点到B点,而无法找到一个最直接的路径;有时候甚至 会遇到极端情况,即整个设计项目跑偏,但是至少我知道了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同理,生活方式设计也需要一个设想,也就是我们常提及的人生目标;然后需要一个计划,我们该如果从A到B。我无法利用这个方法论,在瞬间来搞懂我是谁、我这辈子要做什么;而是,(同上)我在探索一条曲折而未知的路。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混乱的、无序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生活中对于我们重要的东西,会随着我们精神上和情感上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变化。
我们这一生一直都是动态的,我现在想要的生活也许不是三年前的我想要的,甚至不是一个月前我想要的。以前,我觉得自己特别幼稚而且善变,是因为不够成熟才会无法确定未来人生走向。但是,我最近意识到,生活本来就是混乱的,就像是一个典型的设计过程。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我要不断学习。我很喜欢的一个博主举了一个例子:想象A点是你现在的位置,B点是你认为你想去的地方,从A点到B点那九曲十八弯的旅途中,你边走边学,边学边成长;也许在某个时间点,你突然改主意了,想要去C点,那么你就继续走好了,只不过,你依然是迂回着,朝向C点走去了。这是在你在A点的时候没有预料到的。他认为,这是人生最神奇也是最令人沮丧的事情。
现在,我会将我跳动不安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想一想这些想法背后的原因,然后决定是不是值得做出改变。我之前特别害怕迷茫,总希望能搞清楚更多的事情,但事实是,即使我最近觉得是这辈子最清醒的一个月,我对我的人生依然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认识。
我记得我爸四十岁的时候跟我聊天,他说,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是我四十岁了,我觉得我离”不惑“还差的远。前段时间,和朋友也聊起过,他去年问他八十岁的姥姥:您现在是不是已经看透了人生。他说他姥姥哈哈大笑:我依然不知道我来到这世上干嘛。
所以,接受这种混乱吧。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有了人生无限的可能性。
有人会质疑人生目标的意义:既然是可以变来变去,那么为什么要有目标。我认为,“变化多端”是因为人生的不确定性,那么在这变化中就更加需要之前提到的目的性,目标是用来指引方向的,不是用来供奉的。因此,目标可以变,但我们需要保持清醒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那些感觉能带我们朝着目标更进一步的事情上面。
我上个月也花了一些时间,整理了我自己的人生目标。大概就是静下心来,问自己,十年后觉得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的。这种总体性的目标,帮助我更好的定位自己,更高效的选择我日常的活动,更好的做出选择。
但是我也遇到过一些人诟病这种长期目标,而是更专注于短期内可见的目标。我觉得,这个是灵活的,取决于个人,多试几种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好。我本人很喜欢远大的那种人生理想,不止一个朋友跟我说他们觉得我太理想化了。但是,我的确很享受那种“把酒言志,以述所怀”的感觉,让我感知到人类思维的宽广和时间的无限。
分享一下我的十年目标:更好的了解自己并且接纳自己,我认为这可以让我活得更轻松。成为一位导师、或者演讲家、或者分享者,以开发我在交流和人际沟通方面的天赋。(2020.5)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找到自己的目标呢?这个问题太开放了,并没有特定答案的。我在这两年内,分别从不同的渠道得到了一些帮助和灵感,至少对我自己很有帮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样,大家也有个基础可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也不是说我在两年前就突然意识到我要去了解自己,更像是,我现在在整理总结的时候发现,尝试去了解自己是两年后所有这一切可能的开始。
了解自己,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习,这里当然是广义上的,包括一切信息输入和知识获取。如果让我说之前有什么限制了我的个人发展,我认为是信息缺失造成的眼界不足。(限制想象的不是贫穷,是眼界)
因此,我们要不停吸收新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世界观,丰富自己的经历,不断打开新世界大门。我想说,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最值得庆幸的就是我们随便敲个键盘就可以查到任何学习资源。除了消费经过别人处理的知识或者信息,我们还需要不停地尝试,将自己放到新的环境中,让自己尝试新鲜事物,试一试,然后看看自己的反应。我一直相信,事物没有好坏,试一试才知道喜不喜欢,最可怕的就是轻信主观臆断。
最近的一次试验,是我决定去埃森哲实习。我一直对于设计咨询(Design Consultant)这个职业很好奇,身边对于这个新兴职业有着分歧很大的评价。而且,那个时候我特别想要学习商业设计和服务设计的相关知识,我觉得埃森哲是个好去处。六个月的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这个专注科技创新咨询的国际公司,并体验了设计咨询师的工作和日常。某种程度上讲,我觉得做咨询师也挺适合我。虽然最后埃森哲抛出了橄榄枝,我依然选择了去读博。这就引出了解自我的第二个方法:反思。
反思,与需要处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同,是一个整理的过程,一个内省的过程。它让我们关注自我,以把现有的信息连接成一个网络。
一个很重要的已有信息就是我们的成长经历,通过反思过去,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我们的天赋。往大了讲,这是个合作的时代,社会更需要每个人发挥优势,组成一个高效的团队。往小了说,发挥优势要比补足短板来得省力,而且能够提高自信心。因此,望向过去,找到我们很自然而然会去做的事情,那些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在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之前,我们会做的事情。
比如我小的时候喜欢带着全小区的小朋友一起玩,我永远是那个领头的,能够协调一组人一起做游戏,能够给大家分工,顾及到所有人的感受。同时,我还喜欢在许多人面前讲故事,跟他们聊天,分享我的想法。现在看来,这简直是明显到不能更明显的线索了。协调、交流、分享、讲话是我的天赋。这非常有价值,因为我能从中看到,在所有的期待和社会压力开始之前,什么是我顺其自然就可以做到,甚至做好的事情。而当受到后天的、外在的因素影响后,我们很难再看到本质的自己。
另外,我想提一个辅佐我关注自己天赋的方法,就是是人格/性格测试(Personality Test)。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测试很多,在这里我推荐一下我们学院推荐的:16personality。但是,要清楚的是,测试只是辅助手段,如果不赞同测试结果,也不需要过多纠结,关键还是我们自己。
其次,日常性的反思也很重要,我现在主要在尝试的两个方法是写日志和冥想。(然而我 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之后我会另外再写一篇文章,详细介绍我的收获。) 我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有时候都沦为了无意义的流水账。最近,我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一些高效日记系统,将日志内容精简分类。写日志的关键在于把想法思绪 写下来,而不是放在脑子里。写在纸上,让我可以看到思绪的实体,然后可以反复看、推敲;同时,这帮助我清空大脑存储,以便更高效思考。 至于冥想,我已经坚持一个多月了。短短一个多月,已经收获满满。以我初学者的角度看来,冥想也让我得以有意识地审视我的思绪,清理头脑;让我从大脑的自动巡航中跳脱出来,了解自己彼时彼刻的情绪和想法。
最后,我想说,作为社会型生物,我们的大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我们。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我这样幸运可以选择生活的城市,但是当我谈生活方式设计,我觉得至少有必要思考一下我们生活的地方。
当我最近在反思其他一些帮助我了解自己、并且接纳自己的因素时,我惊奇地发现生活在荷兰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我一直是个感情特别外露的人,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件事情或一个人,从我脸上读得一清二楚。中国的文化非常含蓄,因此我会感觉到一些社会压力或者文化压力。当然,不是说在荷兰我就可以完全做自己,而是这个环境帮助我了解了自己的这一面,并且释放出来。荷兰人以性格直爽说话直接著称,有时候一些话让人听了非常不舒服,但是交流非常高效。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常会有外国同学跟我说:“你真的特别直率,像个荷兰人。”而且,他们都是在赞誉我的直截了当。我认为,正是这种性格特质,促进了我在与他人交往时的信任建立,从而赋予我极强的沟通能力。也是因为直接的高效沟通,使我在处理团队工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因此,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我选择保持这样的个性。
我们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也会意识到与社会环境的某些一致和冲突。这满足了我们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一定程度的归属感,以及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关键是,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受到环境的影响,并因此得以在任何环境中保持初心、保持自我。
清晰思路,了解自我,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我最近非常感兴趣的课题。我觉得,我们都需要一个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并且为之努力。现在看起来可笑的理想,也许就是那颗日后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
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没关系的,继续尝试就好了。我们所有人都是在摸索着活第一次,有点生疏罢了。只是,这个第一次,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选择你想要的吧。毕竟,如果我们不喜欢一个东西,哪怕只有一丁点不喜欢,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被放大,不会长久的。
愿我们都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图:Unsplash
分享,让我们一起成长
责任编辑:
网址:生活方式设计:人生目标的种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0349
相关内容
“好的设计师是在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命题设计设计家具 — 设计一种生活方式.ppt
改善生活方式的 5 种家居设计趋势
浅谈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
设定人生目标的9个步骤(指南)
再生标志设计
设立个人财务目标并实现目标
投资理财与生活理财的目标及方式
学习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梁志天:设计是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