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刘悦笛:为中国生活立“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艺术家
近日,“生活美学”概念的首倡者、“中国小镇美学榜样”策划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悦笛新作《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面世。这本书将中国人对于天地人的理解,以及在衣食住行中践行的生活美学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并提出了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艺术家的理念。10月24日,著名学者龚鹏程、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图书**协会副会长杨平、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马宗武、资深节目主持人冀星、生活美学推广人李亚鹏、水墨画家林曦、汉舞佳人工作室创始人贺嘉佳等,在北京建投书局进行了一场生活美学的雅集,分享各自关于中国式生活美学的理念及践行心得。
活动现场部分嘉宾合影(左起):冀星、李敬泽、龚鹏程、杨平、刘悦笛
活动现场,著名学者龚鹏程谈到,生活美学虽已遍布各行各业,但从思想框架上对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进行梳理,从方向上进行提升,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路线,《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种集大成的贡献。中国人的美学确定地体现在自然之美、服饰之美、礼仪之美等诸多方面,其中对自然之美和风俗之美的发现与创造,是中国美学中最强的方面。以前的美学训练大多是西式的,对中国人生活美学解读脱离了古人的生活情境,相对停留在概念、思想的层面,现在我们重新回到生活世界中,系统地重建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使其成为从生活中长出来的一种观察和实践,才算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生活美学是中国人,一定程度上是刘悦笛老师的创造,是非常有道理的,从孔子开始,中国哲学和传统都涉及如何幸福地生活。《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从根本态度,道的层面,即生活之道的美学,探讨了中国人的生活之道,有礼、有自然,是传统中特别宝贵的遗存。刘悦笛老师谈生活美学,正是让生活回归到美,回归到传统,集合了既具有悠久历史,又富有高度差异性的中国传统之美,实际上也是不断被创造,充满活力的东西。这其中包含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和想象,以及挖掘传统中丰富细腻的美,是实际而广阔的领域。
刘悦笛老师一直致力于倡导中国式的生活美学,他认为,生活美学是关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学,即追求有质感和有品质的生活。他在现场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只有对中国人的生活之美、对道和器合一有深入的理解,才能践行知行合一的美学。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新书分享会直播回放)
那么,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究竟该如何呈现?以下摘自刘悦笛《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的引言部分,经出版方授权发布,以飨读者。
在中国,我们所求的“美好生活”,其实在言说两种生活:一种是“好生活”,另一种则是“美生活”。好生活,就是有质量的生活;美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之所愿。无论时代变化,不管地域变迁,人们都把美好生活作为美好愿望,然而关键还在于实现。“生活美学”与美好生活,仅一字之差,而“生活美学”业已成为提升美好生活的要径。
那么,这两种生活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好生活”,一定要构成“美生活”的现实基础;反过来,“美生活”则是“好生活”的理想升华。没有生活的理想,那就没有理想的生活,“生活美学”恰是美好生活的理想所在。
令人深感欣慰的是,“生活美学”在如今中国社会渐渐成为一个关键热词。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他们在十几个行业领域——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汉服复兴、中装剪裁、美食美味、古典家具、古今收藏、工艺民艺、旅行民宿、非遗保护、公共艺术、审美教育、艺术授权、创意产业、游戏动漫、室内设计、地产开发、社区规划乃至城市顶层设计——如雨后春笋般持续活跃,并在这些行业里涌现出不少的生活美学家,这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使然。
我认为,如今的中国,的确需要整体上的美学规划,既然它曾是礼仪之邦,那将来也要成为美善大国,如此为之才可以使礼乐相济之华夏传统得以返本开新。实际上,中国美学原本就是生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而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恰恰回答了这样的极其现实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美好地活?我们如何能美好地生?一句话,生活美学的核心诉求,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在我说人人都是生活艺术家的时候,就是在把艺术向下拉的同时,要把生活向上拉!
你、我、他,其实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生活艺术家——所谓“生活艺术家”,就是将各自的生活过成艺术,而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艺术家毕竟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生活艺术家的范围却广阔得多,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得以遍地生花。因为,生活艺术才是大写的艺术,书画音舞则是小写的艺术。
只有成为所谓“生活的”艺术家,生活才能成为艺术化的生活;而只有成为生活的所谓“艺术家”,艺术与审美才能回到生活的本真状态。我们的生活艺术家们,始终积极地向感性化的生活世界开放,他们善于使用艺术家的各种技法来应对生活,从而将审美观照、审美参与、审美创造综合起来,得以完善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人生历程。
这本名为《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小书,就是试图为你们,为寻求生活之美的你们,找回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大智慧。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但所立的,却不是一般的心,而是“美之心”!
那么,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究竟该如何呈现?这本小书,共分十讲,其结构如下:
从首至尾,天气时移的天之美—鉴人貌态的人之美—地缘万物的地之美—饮馔品味的食之美—长物闲赏的物之美—幽居雅聚的居之美—山水悠游的游之美—文人雅趣的文之美—修身养德的德之美—天命修道的性之美,如果你按照顺序在图中画出曲线,竟好似蜜蜂飞舞的8字舞一般,但其实乃是按照阴阳鱼之交互边缘游走而形成的,最后得以封闭成环。从结构上来说,这个横向铺展的8字顺序,越到下层越接地气,越到上面越近天意,从天到人开始,终通性归于天,从而形成了环环相扣之循环架构。
这十个方面,没有一个传统是过去完成时的,每一个都是延续着的、活生生的传统。于是乎,我们所继承的“生活美学”便是活着的美学,它要回归生活当中来存活,并拒绝被“博物馆化”那般死去。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也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而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的传统当中菁华之所在。
当代人既需要全球的“生活美学”,又需要审美的中国生活。“生活美学”原本生根于华夏,由此“以审美代替宗教”才可能成就理想之路。审美生活观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当中成为范导,在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成为中国的绝对引导,我们中国人始终在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这恰恰源于中国人“一个世界”的世界观,著名美学家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所标举的“美育代宗教”正建基于此。如果我们所说的“生活美学”传统与“以审美代替宗教”结合起来,那就可以在当今社会来实现美学的本真功能,这里的美学就不是针对艺术的“小美学”,而成了融入生活的“大美学”。
中国化的美学,不仅与人们的感性世界直接关联,而且与中国人的“情理架构”紧密关联:中国人历来存有一种不同于西方理性主义的“情理结构”,从而强调情与理的圆融合一。作为既植根于生活又于审美中超越的本土悠久传统,“生活美学”可以为世界提供一种情理生活的最佳范本,从而塑造出一种新型的具有全球性的“情理文明”。
“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因二者本然为一。所以,作为一种日用美学,“生活美学”乃是体用不二。这个“体”,就是生活之体,就是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的生活本体;这个“用”,就是将“生活美学”应用在其生活本体之内,这才是审美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知行合一。
让我们都来融入这种中国人的感性智慧当中吧。“生活美学”,根在本土,利在当代,继承传统智慧,塑造当今生活之道!
2020年1月8日定稿于贡院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室
2021年春节修订于798艺术区旁之斯文至乐堂
网址:【生活美学】刘悦笛:为中国生活立“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艺术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132
相关内容
刘悦笛 著《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出版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美学生活】中国文人是怎么在书房中体现出他们的美学智慧的
《审美即生活》:不仅要生活的“美学”,更要审美地“生活”
整理收纳悦生活——探索“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艺术
从日常生活“革命”到日常生活“实践”——从情境主义国际失败看“生活美学”未来
生活美学分析
【杜卫】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
【生活美学】美学知识普及,人生处处有美学
家居装修艺术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