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常见的量
涂玉娜 重庆市江津实验小学校 40226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剌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在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常见的量 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21-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剌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在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可见,学生已有经验对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主动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什么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呢? 所谓生活经验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与人交往过程中看到、听到、想到或亲身参与、经历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比如学生看到了生活中上下平移的观光电梯,看到了传送带把货物从一个地方平移到另一个地方,看到了旋转的纸风车,也看了钟面上秒针作圆周运动,这些看到的现象,成为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亲身参与的事情也比较多,比如从推积木、滑滑梯中体验平移,从抽陀螺、拧水龙头开关中体会旋转。要注意的是,同样是平移旋转的生活经验,学生体会的经验比观察到的经验要深入一些,体会的经验更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有些经验还是听来的,比如听家长说这个月用了多少度电,多少吨水,学生尽管还没有学习过这些计量单位,但是可以从家长的口中了解有这些单位来计量电或水。总之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会与人交往,交往过程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了解一些知识。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直观的、感性的、没有经过数学分析的抽象过程,因此这些经验只能看作生产需要的“毛坯”,没有这些“毛坯”不能生产机器零件,但是这些“毛坯”也不是机器零件,只有经过课堂教学的“精加工”,才能打磨成精品。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量主要包括:货币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的学习和运用。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给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那么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常见的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放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学生认识常见量的起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精彩论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老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明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素同时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要素,叙照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接触谈话,观察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生活经验。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的将这些经验运用到教学中来,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如在教学《克千克》一课时,提出问题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单位吗?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自己的生活,从而引入新课。
二、充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对于从未在课堂上接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由于没有任何认知基础,学生的学习主要凭借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比如第一次认识长度单位,1到5数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等等,尽管学生在课堂上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也没有现成的认知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内容。例如教学《认识钟表》和《认识人民币》时都可以依托现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现和理解常见的量。在《认识钟表》一课中,老师可以将认识钟表与学生在学校的作息时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熟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认识钟表,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老师可以注重依托现实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逛超市”买东西时需要人民币引入学习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这样的引入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给孩子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让学生亲自参与经历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才会印象更深。因此 除了依托现实的生活情境,我们还可以依托现实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时间观念等。
例如,在《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学习中对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直尺, 感知厘米,也曾经在生活中听父母提到过厘米这个词,但多数学生都还不知道它们是长度单位,也不知道1厘米究竟有多长。这些都给学生认识质量单位造成了困难。在教学这堂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在学生认识直尺后,让学生大胆在直尺上找一个1厘米给大家看。由于孩子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很多孩子都能找到从0到1是1厘米。可是怎样叫1厘米学生还没有这样的观念。于是老师继续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直尺找另外的1厘米。学生找到3个1厘米后,老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这三个1厘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相邻数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1厘米的长度是多少,但是学生对这个观念建立还不够牢固,于是老师又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去感受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 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再如,时间单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概念,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与颜色,看不见、摸不着,让他们来掌握抽象的时间概念难度很大。所以发展孩子的时间感必须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内容。在《认识时间》一课中,老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体验 1 分钟能干什么?如:拍球能拍多少下,跳绳能跳多少下,写字能写多少个。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 1 分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健 《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
2﹑解玉萍 《抓住学生学习起点 有效利用生活经验》
网址: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常见的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5037
相关内容
从该案看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的适用有关生活经验的谚语(通用420句)
折晓叶:“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经验、理论与方法
有关生活经验的作文素材 生活经验的作文600字(十四篇)
大学生活学习经验总结(通用15篇)
学习与生活的经验
德鲁克的七条生活经验,帮你拥有更好的2020
【笔谈】陈赟:面向日常生活经验与“做中国哲学”
什么是“生活经验”?
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