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自我实现者,有16种共同特征
生活哲学案例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醒我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追求自我实现。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案例#
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Maslow)在研究了许多历史上伟人共同的人格特质之后,更详细地描绘出“自我实现者”(成长者)的画像。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个体向上发展和充分运用自身才能、品质、能力倾向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属成长性需要,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
马斯洛还认为: 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自我实现者有下列16个共同特征:
他们的判断力超乎常人,对事情观察得很透彻,只根据现在所发生的一些事,常常就能够正确地预测将来事情会如何演变。
他们能够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也能接受所处的环境。
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他们能安之若命,处之泰然。
虽然他们不见得喜欢现状,但他们会先接受这个不完美的现实(不会抱怨为何只有半杯水),然后负起责任,改善现状。
他们单纯、自然而无伪。
他们对名利没有强烈的需求,因而不会戴上面具,企图讨好别人。
有一句话说:“伟大的人永远是单纯的。”
我相信,伟人的脑子里满有智慧,但常保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他们对人生怀有使命感,因而常把精力用来解决与众人有关的问题。
他们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单顾自己的事。
他们享受独居的喜悦,也能享受群居的快乐。
他们喜欢有独处的时间来面对自己、充实自己。
他们不依靠别人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
他们像是个满溢的福杯,喜乐有余,常常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却不太需要向别人收取什么。
他们懂得欣赏简单的事物,能从一粒细砂看见天堂,他们像天真好奇的小孩一般,能不断地从最平常的生活经验中找到新的乐趣,从平凡之中领略人生的美。
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经历过“天人合一”的宗教经验。
虽然看到人类有很多丑陋的劣根性,他们却仍满有悲天悯人之心,能从丑陋之中看到别人善良可爱的一面。
他们的朋友或许不是很多,然而所建立的关系,却比常人深入。
他们可能有许多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素未谋面,却彼此心仪,灵犀相通。
他们比较民主,懂得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以平等和爱心相待。
他们有智慧明辨是非,不会像一般人用绝对二分法(“不是好就是坏”或“黑人都是懒惰鬼”)分类判断。
他们说话含有哲理,也常有诙而不谑的幽默。
他们心思单纯,像天真的小孩,极具创造性。
他们真情流露,欢乐时高歌,悲伤时落泪,与那些情感麻木,喜好“权术”、“控制”、“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截然不同。
他们的衣着、生活习惯、处世为人的态度,看起来比较传统、保守,然而,他们的心态开明,在必要时能超越文化与传统的束缚。
他们也会犯一些天真的错误,当他们对真善美执着起来时,会对其他琐事心不在焉。
例如爱迪生有一次做研究太过专心,竟然忘了自己是否吃过饭,朋友戏弄他,说他吃过了,他信以为真,拍拍肚皮,满足地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作者:马斯洛
图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上下滑动 延伸阅读 -
成年人社交潜规则:这四条,必须懂
年岁渐长,越来越懂得了“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做或不做一件事。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朋友的生日宴,说实话,这顿饭“挺不好吃”的。
其实在答应邀约之前我一直很犹豫,因为桌上的人我大多不认识,但她希望我来,她说只有一桌人,而我是她很好很好的朋友,所以她希望我能去。
但是真到了面对面落座,面对一些年龄有跨度,行业也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面前,平时善谈的我还是选择了“少说多听”。
这两年我对于社交的观念改变还蛮大的。
开始慢慢意识到社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一边在“需要”和“不想要”之间,慢慢地去熟悉和平衡一些社交的规则。
做一个被所有人都喜欢的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希望最起码,在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尽力做一个不被讨厌的人吧。
成年人的社交礼仪,希望我们彼此都心照不宣,更希望我们能够互相理解。
圈子不同,别强融
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融不进一个不属于你的圈子。
其实我们不需要去羡慕别人,更不需要把别人的“好”或“坏”强加给自己,那样到头来什么都得不到,自己也不像自己了。
是你的,不用争,不是你的,争也没有用,社交关系上,这一点尤为明显。
很多人总以为主动敬两杯酒主动买两次单,就可以换取好印象、好人缘,实际上这是最脆弱也最无用的。
静下心来想想,如果今天你遇到事儿了,你会打电话给谁,谁又会心甘情愿拉你出泥潭。
努力的方向如果错了,就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在倒退。
就像《三十而已》中的顾佳,她能够打进太太圈,靠的是价值交换,但她终究还是没有融入这个圈子,她不想,别人也不愿。
所以啊,与其试图强融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倒不如沉下心去默默努力。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自嘲没问题,但别贬低别人
一个人开玩笑说自己的黑料,别人会觉得你在幽默地自嘲,但如果你用同样的语气去评价别人的缺点,那就叫冒犯。
你所谓的玩笑,对别人来说不一定好笑。
人家也许表面还笑眯眯地看着你,心里却可能已经拉你拉进了黑名单。
不说,是给彼此留情面,同样,不说,很多时候也是关系中最重要的分寸感。
其实妥不妥当,是不是玩笑,不是由说的人来决定的,而是由被评价的当事人本身来决定的。
我可以是虚心接受批评指正的人,但这并不代表我可以接纳让我不舒服的“玩笑”。
有句话说:人捧人,捧出高人。
距离感、分寸感、得失感,每一个都很重要。
到了一定年岁,要明白谨慎开口,有效沟通,记得,多说点儿好听的。
我知道你很累,但要少对别人讲
大梦尘世间,各扫门前雪。
没有谁过的是容易的,所以其实大多数人真的就只能看看别人的热闹,因为日子终究是自己过。
所以,不要逢人就吐露自己的难过,更别期待别人会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同身受,因为没人有义务分担你的艰难,更没有人真正能够对你感同身受。
而且没有谁喜欢和一个低气压、负能量的人在一起。
生活已经很难了,没有谁喜欢一个愁眉苦脸,像祥林嫂一样不停抱怨的人,也没有谁能够真的拯救你。
人世间的苦难,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学会停止对别人抱有过多的期待,学会消化身体里的负能量,学会和孤独握手言和,学会自愈,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相聚分离都有时候,你要接受并且看淡
以前在某个瞬间突然想到某个人,会觉得有一点难过,因为明明曾经是那么要好的关系,怎么现在就再也没了联系。
但是现在,开始淡然地接受一些关系的疏远了。很少再问为什么,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说出确切的理由。
相遇有时,分离同样也有时,可以回头看,但没办法重头走,所以纠结来纠结去,也没什么意义,一程山水一程人。
对于离开这件事,不管是因为什么,不管是因为谁,总之当有一方做出了“疏远”的决定,这段关系就已经注定着渐行渐远。
同样,当一段关系渐行渐远了,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其实就是记住那些美好,让它们化作莹莹星火,珍重,然后前行。
尊重彼此的选择,尊重我们共同的回忆,但也有足够的自知之明,不刨根问底,别死缠烂打。
都不是小孩子了嘛,不要哭不要闹,即使疏远,也别丢了体面。
这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人。
他们在不同的时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在历经不同的时段后离开。
我们总会在慢慢的碰撞之后摸索出相处之道,慢慢地被磨平棱角,慢慢地变得成熟而自制。
要知道,我们不可能到让所有人喜欢,我们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喜欢。但是起码,我们在与这个世界的试探中,要逐渐和生活和解,也和自己和解。
你的实力,决定你的“社交价值”
你的实力
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2003年,《金粉世家》播出,陈坤饰演金燕西,一夜爆红。
成名后不久,陈坤去参加一个国际电影节,在后台遇见一位在影坛很有地位的女演员。
陈坤走过去主动打招呼:“你好,我是陈坤,很高兴认识你。”
陈坤的热情换来的是冷漠的回应,女演员瞥了陈坤一眼,冷冷地说了一个字“嗯”,然后便转身去同别人打招呼去了。
那一声“嗯”,让陈坤觉得很冷。这件事让他记恨了很长时间,那种刻骨铭心的愤怒一直憋在他的心里。
几年后,陈坤凭着努力在圈内成绩越来越大。在一个颁奖典礼上,他又遇到了那位曾经伤了他的女演员。
这一次,女演员主动上前,热情地同他打招呼。两人愉快地交谈,很是投机。
陈坤说起了几年前的那件事,女演员真诚地说:
那时候你有什么,只不过凭人气蹿红,没有实力,没有成绩,演技很差,在我看来就是个靠脸蛋和运气成名的空架子,我从心底看不起那样的人。
而现在,我看到了你是一个演技很好,又很踏实的演员。
其实,陈坤心里早已明白,一个演员如果想在业内获得足够的尊重,一定要靠实力靠成绩说话。
得不到尊重和肯定,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网络作家羲和清零在《助理建筑师》中说:“人脉固然重要,都比不上自身实力更重要,因为实力才是交朋友的资本,否则即便有人脉也是白搭。”
陈坤的经历,为这句话作了生动的注脚。
当他实力不济时,女演员送上的是轻视和冷落;当他演技提升后,女演员改变态度,送上的是热情示好和赞赏。
真正让对方主动改变态度的,不是对方本人,而是陈坤,是他及时将遭遇冷遇而产生的愤怒变成动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有人说,社交的基本原则,是价值交换,如果你没有实力,无法给对方提供价值,是没有人在乎你的存在的。
你是什么层次的人,就会结交到什么层次的人。你的实力强,你交往的圈子才会有高度。
一个人的实力,决定了别人对他的态度。当对方送上冷眼,别总是抱怨人家不尊重你,而要多反思自己实力是否行,是否有让对方认可的价值和资本。
你的社交价值高了,别人自然会向你发放“社交货币”,愿意与你为伍。
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
最近在看一本新书,书名叫 《聪明人都下笨功夫,愚蠢人只想走捷径》。
书中有一句话我很赞同:
人脉的强大,建立在个人强大的基础上。如果你不够优秀,所谓的人脉就是笑话;如果能力够强,人脉就只是锦上添花。
曾看到网友小七分享自己的故事。
刚毕业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小七有了接触许多有名气大V的机会,获得了他们的联系方式。
逢年过节,她就给这些大V打电话或发微信问好,平时有事没事就到他们的朋友圈留言、点赞。
前年,小七从公司辞职,决心要做自己的公众号。当她请求这些大V帮忙做宣传的时候,却因为文章的质量欠佳,频频被拒。
而那个当年跟她一同实习,每天都专注研究怎样写出爆文的同事,却接连写出了十万加,开始自主创业了。
让小七更为郁闷的是,那些拒绝转载自己文章的大V,却接二连三主动联系了那位同事,接受了她的一篇篇十万加。
这番打脸,让小七最终看清了一个扎心的真相:
认识谁从来都不是人脉,谁想主动来认识你才是。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越强大,世界越温柔”,写作是如此,其他社会交往也是如此。
说一千道一万,实力才是硬道理,你不优秀,认识再多的人也没用;你若足够优秀,自然会有贵人伸手相助。
人脉是建立在自己实力基础上的,你没有实力,还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那就属于“很傻很天真”了。
你实力强了,能给别人带来更多的价值,自然别人会回报你更好的态度、机会和资源。
人脉不是追求来的
而是靠实力吸引来的
看过有关乐嘉的一个故事。
乐嘉刚开始做培训工作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知名度。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每天坚持学习,充实自己,并通过写博客、写书来扩大知名度。
一次,他让一位朋友介绍他去见一个老板,想承揽对方公司的培训业务。
那位老板看到他后,冷冷地说:“像你这样大学都没读过的光头,有什么资格给我们讲课?”
这句话让乐嘉很受打击。出来后,朋友安慰他说:“别生气,走,我请你喝酒,咱一醉解千愁!”
乐嘉却推却了朋友的好意:“不了,我还得回去看书、写博客。”
朋友惊讶地说:“刚受了这样的气,你还有心情看书?”
乐嘉说:“已经受了这样的打击,如果还不努力,就更被人瞧不起了。”
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学习,坚持写作,知名度渐渐提高,被《非诚勿扰》节目组看中,从此家喻户晓,《老公看你的》《不见不散》《超级演说家》等各种“出境”的机会也便源源不断地到来。
社会学家霍斯曼曾经说过:“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一个人的人脉,其实是建立在价值交换之上的。只有当你有被利用价值的时候,别人才愿意跟你建立起人脉关系。
这话虽然看起来很功利、听起来很扎心,但却很真实。这个社会很现实,很多人喜欢锦上添花,极少人才会雪中送炭。
人脉从来不是刻意追求就能获得的,而是靠实力吸引来的。
有人说得更形象: “圈子就像一块磁铁,如果你是一块木头,那你怎么融也融不进去。如果你是一块铁,不需要你费多大力,圈子就会把你吸进去。”
这里的“木头”和“铁”,代表的就是一个人实力的高低。
你实力强了,价值大了,自然会吸引到优秀的人,融入到更高端的圈子,获得更大的回报。
你的实力
决定了你的社交价值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白痴效应”,指的是当别人认为你是站在与他们不同社会高度的异类时,就会自然而然减少与你过多的接触。
在他们看来,与比自己实力差的人交流,会被拉低实力。
这个理论其实也印证了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三观不同,当然不必强融;实力不同,同样也不必强融。
当你实力不行时,即使硬挤进高端的的圈子,别人也不会认可你、接纳你,你面对的只有尴尬和难受。
当你有实力、值钱了,水到渠成,自然有圈子欢迎你进入。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一条社交规则不会变:你的实力,决定了你的社交价值。
面对轻视和冷遇,不怨恨不逃避,不断精进自己的实力,关键时刻拿出自己的真本事,让对方由衷地信服你、敬佩你、欢迎你。
这才是强者应有的表现,这才是智者当有的作为。
☆ 【红馆】致力于 “ 好文 ” 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责任编辑:
网址:马斯洛:自我实现者,有16种共同特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64726
相关内容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需要具备的14个特质,你占几个?自我实现的人的15种心理特征
马斯洛的心理健康观
自我实现量表的十个新特征,你满足几个?
马斯洛:幸福心理学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什么?如何理解自我实现
钻石与小度:智能语音助手背后的“马斯洛需求模型”
自我实现范文10篇
只有1%的人能够自我实现的残酷现实:看懂了这个,就不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