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娱乐休闲指南汇总
周边休闲娱乐场所指南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生活娱乐资讯#
水故事
为闻喜县阜底村独有,源于清初。制作方法是在一大型装置内,以硬纸剪成各种人物、鸟兽、鱼虫及亭台楼阁,并用彩笔描绘,组成一出或几出戏剧故事,固定在特殊的位置上。表演时开启水闸,以水力带动,人物、乌兽一齐动作,十分生动有趣。
背高
流行于芮城县、永济市沿黄河一带村镇,又称“背支”。表演者在身上安装一支架子,一根铁棍高过头顶,再在铁棍顶端装上脚踏和一圆形铁圈。表演时将3-5岁幼童装扮成戏剧人物,卡在铁圈里,使之成为固定的造型。一般是一出戏剧人物为一组,在锣鼓伴奏声中,背者跑前跑后,穿插往来,进行表演。亦有背两名幼儿组成一出戏的。
背冰
为永济市首阳乡长旺村独有。表演时由一人肩扛丈余长的檩条在前引导,名日“旗杆”。表演人数不限,均不畏严寒,赤脚裸背只穿短裤,身背巨大冰决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这种社火起源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据传长旺村的相福禄任清兵千总时,在茅津渡口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作战,清兵在黄河北岸设两道火墙,太平军不畏严寒,身背冰块渡河攻破清兵防线。相福禄佩服太平军的英勇顽强,退役回乡后倡导背冰,一直流传至今。
冰山
盛行于河津市城北村。源于隋末唐初,系城北村一工匠所创。冰山的制作颇费工时,必于春节前先做成所设计的大型木质山形,骨架用麻布包扎,倒置后往上泼洒城南莲花池的浓碱水,山架四周各放一台大风车,20多人昼夜轮番扇动,让气温降至零下四五十度,使泼上去的碱水当即层层结冰,成型后再倒置过来进行整形,饰以松枝柏叶、亭台楼阁,成品形似山,质如玉,用大车拉载(今多用汽车)供人观赏。
转灯
流行于河津市境内,多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夜晚表演。系当地民间艺人根据风车原理研制而成,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开始只有单转或双转,以后逐渐发展到几个、十几个、几十个花灯同时在一个灯架上转动。转灯制作先用竹子扎成骨架,用葵花杆做灯身主体,用麻纸糊成各种花灯,另用厚纸糊成4-5个风轮,安装在每个花灯的中心,灯面上饰以各种剪纸图案。灯的空心处穿一转轴,轴外固定一燃烛柱,使烛光保持平稳达到灯转烛不动的效果。灯架的顶端再饰一雉尾和纸绣球、风哨等,使灯在转动时有色有声,引人注目。表演队伍雄壮,有时多达数百人,各持一灯架,身穿马童装,头扎英雄巾,佩戴马铃,劲吹—口哨,碎步行进。队首由一人持火球向导。整个表演锣鼓震天,唢呐嘹亮,灯光绚丽辉煌,蔚为壮观。河津市的转灯已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
走兽
为稷山县北阳城村所独有,相传始于清代。走兽造型奇特,体形庞大,制作复杂,颇为费工。先以麻丝、麻纸、细竹、铁丝、布料缝制绑缚成兽体,并涂以各种颜色,其制做工艺和方法至今密不外传。走兽多达十余种,以奇兽、怪兽居多,如独角兽、麒麟等。数人饰演兽,足踩高跷,身负重荷(兽背上有骑者1-2人),行走时脚步必须协调一致,难度极大。表演时在雄壮的锣鼓伴奏下,列阵行进,气势宏伟壮观。
焰火
俗称“放火”,流行于永济、临猗、运城、新绛、芮城、万荣、闻喜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和村庄。焰火的规模以火杆数量多少而定,燃放多在广场或街巷。其制作原料以火药、硫磺为主,工艺复杂,颇费工时。火杆有一般火杆和老杆之别。一般火杆装饰简单,有“方城”、“花树”“戏秋千”等样式;老杆高大,装饰内容丰富,有“八仙过海”、“和尚敲钟”、“金猴捣米”等,极尽工巧之能事。各火杆之间用火药线连接,燃放时由低到高,最后至老杆,达到高潮。运 城市安邑火神庙、临猗县城关镇火神庙的焰火声誉颇高,每次燃放都吸引四邻八乡数万民众观赏。
河灯
流行于平陆县太阳渡沿黄河一带村镇,相传始于唐代,多在每年元宵节夜晚燃放。灯笼制做精美,形状各异,内燃蜡烛或油料,置于木筏之上。元宵之夜,千家竞放,满河通明,灯随波涌,光耀水流,蔚为壮观,引人入胜。
血故事
为临猗百俊村所独有。表演者将猪、羊等动物肠子盘于腰间,再通过特种技巧,让刀箭戳穿胸部,或利刃砍伤背部,并涂以血红色,形象逼真,气氛恐怖。因此种社火于人无益,尤不宜少儿观看,新中国建立后已明令禁演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运城本地宝,关注后对话框回复【旅游】可获运著名景点五老峰/关帝庙/凤凰森林公园/运城博物馆等信息,景点最新活动及进出运政策等
网址:市内娱乐休闲指南汇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89364
相关内容
“欧亚汇集”成为我市休闲娱乐新地标线下休闲娱乐产业调研 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023
2024年文化休闲娱乐TOP10城市:“北上成”蝉联前三
休闲娱乐app合集
市民的休闲娱乐方式“升级换代”
“互联网+”休闲娱乐潮流新风向
上海娱乐指南
新时代公众的休闲娱乐状况调查
SOE2021聚焦城市休闲娱乐转型升级
休闲娱乐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