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 在路上:旅游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11-22 16:13

在路上的哲思:旅行中的自我发现之旅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旅行生活体验# #生活哲学思考#

在路上:旅游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叶超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7.11.002

1F

一、什么路?——旅游与哲学的本质

旅游是一个“在路上”的活动或过程。这不仅指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而且也可以指旅游研究的路径,最重要的是,“道路”一词还有方向、目标等涵义。旅游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和经历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与我们人生选择和走什么样的道路是一致的。因此,旅游和进行旅游研究实际上也是在思考和实践生活。旅游不是从生活中剥离或割裂出来,它本身就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乃至本质,而且与哲学这一概念的发源涵义相同。

哲学最早的涵义并非像我们现在认为的是“热爱智慧”,而是“道路”,这是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考证。他认为“哲学”一词发源于古希腊人,其涵义就是道路。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中国哲学的分支——道家哲学恰恰也是名之为“道”,而且老子特意点出了道路的衍生,即“非常道”的一面。只不过,后来被认为只是形而上的“道”,最早、最直观的却是形而下的、实际的道路。从实际的道路,到抽象的人生道路、学术之路乃至世界、宇宙的“道路”,形而下与形而上完整地统一在“道路”问题上。道路问题是首要问题,对旅游和哲学乃至其他研究都是如此。

旅游的事实与本质就是在路上。异地性是旅游的核心,从此地到彼地的这一过程非常重要。旅游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旅游意味着离开家,到与家不一样的地方。从家到旅游目的地有一段路径,这路径构成旅游的过程。当然,家不仅指物理建筑方面的,不只是一个房子,更是精神方面的指向。与之相匹配,旅游也不仅涉及道路、风景、建筑等旅游景观,更是情感、价值与精神的转移、牵引和寄托。因此,旅游研究既可以做客源市场分析、景区容量预测、线路优化和规划等“工具理性”层面的科学分析,又应反思旅游与文化、道德等“价值理性”的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和体察地方感、旅游认同与美学鉴赏等“感性”层面的问题。三条路径同样重要。

旅游不是只出现在政策中的条文和年鉴中的数据,旅游的核心是一种游戏,但又不是一般的游戏,是与旅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旅居与游戏之间有一种交织的关系。有三种旅游:现实之旅、记忆之旅与精神之旅。旅游首先是实际存在的一种事实或现象,无论是国际、国家、区域旅游的发展,还是我们个体的旅游行为,实际上都是现实的。在现实之外,旅游还体现人的记忆与想象。人们去某个地方旅游,要么是为了寻找过去的记忆,要么是为了发现可变的记忆,也就是说记忆或一种感觉在引导着旅游。在此之外还有精神,在家里,我们有一个精神的家园,离开家,我们就想要发现与精神家园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们才在路上。但是与现世之旅的确定之普遍不同的是,记忆与精神之旅有一些模糊、反复、交错、片段的东西,但它往往是旅游的价值与独特性所在。这三个方面是想说明,旅游不是一个平面、线性、单一的活动或现象,而是充满着复杂性、交互性与异质性的。这就注定旅游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简单来讲,从始发地到目的地,旅游实际上反映地与地之间的关系,即地地关系。从地理学来讲,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广义的社会学研究人人关系。而这三个范畴实际上交织在一起。因为研究地地关系,如果脱离了人,就是无价值的。生活中时刻存在着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在影响着地与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价值判断是人提出来的。所以从价值判断出发,这三大范畴,旅游、地理、社会,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而哲学的作用就是界定并厘清所有的关系。所以,旅游、地理、社会都在哲学中。

2F

二、怎么走?——旅游哲学的方法论

如何看待和研究旅游?这是至关重要的方法论问题。对此可能有很多方法,比如现象学以及哲学在旅游中的应用(谢彦君,2005;曹诗图,2008)。从上文所提及的旅游研究所体现的三种关系进行延伸,我们可以采取社会空间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进步,社会性慢慢替代“自然”成为关注的重点。现代思想家,主要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列斐伏尔到哈维,再到索加,提出了社会空间辩证法的思想尤为值得重视。存在是哲学的最核心、最根本的命题。任何事物都是存在,要理解存在,必须经过三个向度,社会性、空间性和时间性,这三个向度不分先后,而是相互的、循环的作用。我们可以单独地把两个抽出来分析。但是我们在分析存在时,必须从这三个向度入手。既然存在可以是任何一个事物,因此也可以将其替换为旅游。

社会辩证法与旅游联系在一起使得我们研究旅游有了新的视角和总体的方法论。研究重心从自然转向社会,提示我们尽管旅游涉及自然资源,但根本上还是社会过程,是社会对自然的不断“建构”。传统哲学讲究二元辩证,比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间、空间与社会的三元辩证比二元辩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能够更准确、更恰当地刻画存在。那么,在三元辩证理论和框架之下,旅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笔者提出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张力。旅游的第一个层面:离家、在路上与归家,也就是旅游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饱含张力。旅游过程中,休闲、寻找自由或其他的感觉,总是要与对家的认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情绪,最后还要反馈旅游到底是获得还是失去,因此存在多重的张力。另外,旅游研究的对象,比如游客、原住民与景观之间也有一种张力,游客在欣赏风土人情时,原住民也注意着游客。这就相当于那首经典的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就是说游客、原住民与景观之间也有一种张力。就旅游研究而言,研究者、研究对象与距离之间也存在一种张力。旅游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管是景物还是人)之间始终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始终存在,我们所做的无非是减少这一距离,去尽可能接近它,但是我们最终无法达到对象。

第二个方面是平衡与节奏。旅游研究不能只顾其一,而忽略了其他,因此需要在它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至于这一平衡点在哪里,要根据研究课题而定。寻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节奏发现的过程。我们研究旅游的活动,或者行为,总是有一个节律。我们需要重视节律的所在。

第三个方面是“去蔽”。海德格尔提出的重要概念“去蔽”,也就是去掉那些遮蔽着我们的东西,这对于一切哲学包括旅游问题都适用。因为先见或者成见无时不刻在约束和限制着我们。不管是在旅游研究中,还是在我们自身作为旅游者,都有很多东西在遮蔽着我们。我们应该警醒,把这些遮蔽着我们的东西去掉,然后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去认识旅游和现实生活,还旅游一个原貌。因此“去蔽”一词,具有深刻含义。

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特点是三元辩证,它包括时间、空间和社会三大尺度。就大的时间尺度来讲,旅游涉及现代与后现代的讨论,这也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结构与解构之间、秩序与颠覆之间的斗争。我们切勿为了强调后现代,而忽略了现代。就空间尺度,也即空间中生产与空间的生产,空间中生产,是先前的方式,而现在的社会实际上是空间的生产。空间本身与社会和时间交织在一起。旅游研究要在中国与外国之间、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之间觅得一个平衡。针对社会尺度,关键是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旅游也反映自然和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张与冲突。一方面,旅游中既有自然景观,又有社会景观;另一方面是社会权力与自然权利的抗辩。

3F

三、去哪里?——旅游的空间生产与空间正义问题

我们需要反思,旅游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现在有很多案例围绕这方面展开过争论。但在权利与权力的斗争中,还存在空间正义的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的高速演进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成为重要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旅游涉及的时间、空间与社会尺度变得越发错综复杂,这些与空间生产以及空间正义理论存在很大的契合度。因此,用西方学界流行,也盛行于当下中国学界的空间正义、环境正义理论来观照、省察、阐释并改变旅游问题或旅游研究,已经成为旅游研究和实践中非常重要而且前沿的课题。

旅游的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与日常生活化既反映了时代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也带来诸多挑战。这些与旅游相关的问题经常会占据媒体的“头条”,反映出中国旅游大发展潜在的危机、背后的风险以及大众的隐忧,其效应却不限于旅游。典型的如“青岛大虾”事件、内地与港台的旅游争端、导游与游客的频繁纠纷、女性在酒店被劫持等事件,绝不仅仅是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所能解释,其背后也许存在着本地人与外来者之间、不同文化和地域氛围之间、不同主体之间以及性别之间的不平等或不均衡的问题。对于这些与旅游过程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时间、空间、社会(阶层、性、民族)、自然环境层面或尺度的不平等或不均衡,正是空间正义的主题。在旅游研究中,应该针对这些重大且紧迫的问题,借助空间正义等理论,开展多角度、持续和深入的探索,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将问题升华为学术,以新的理论改造实践。

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现象,旅游研究已经不能只局限于旅游及其分支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面向现实旅游问题的态度。归根结底,旅游是一种主要通过空间上的移动而塑造新的人地关系与社会关系的活动。对存在巨大城乡、区域、产业、社会差别或差距的当下中国而言,因旅游而引发或与旅游相关的空间不正义或冲突事件有其必然性。借助空间正义的方法论和方法,可以使旅游研究和实践更“接地气”,也不啻为一条值得尝试和探索的新路。

作者系该院教授;

引用本文:

叶超.在路上:旅游与哲学关系的思考[J]. 旅游学刊, 2017,32(11): 3-5.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lyxkwx@163.com)

责任编辑:

网址:笔谈 | 在路上:旅游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93971

相关内容

当我们谈旅游哲学时,我们在谈什么?
论对旅游本质的哲学思考
研究论文丨旅游哲学思想逻辑的学术考察及旅游世界关闭问题的提出
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考——从1 1=谈起
学术笔谈·哲学与生活
谈谈哲学与生活的联系
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考——从“1+1=?”谈起
旅游文化与哲学
【扈志东】哲学与生活: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读解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