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日常的哲学,会是时代病的解药吗?

发布时间:2024-11-22 16:13

《现代居家生活哲学:回归生活的本质》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居家生活哲学# #居家生活哲学书籍#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主笔   | 张星云  这两年感觉哲学又热了起来,乔丹 · 彼得森的演说收获了许多粉丝,韩炳哲的书大受欢迎,哲学普及读物层出不穷,《简单的哲学》《哲学小史》《休谟的日常生活哲学》《王阳明传》,还有的书教人们如何“清醒”,如何过上“自在人生”,与此同时在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在努力拉近哲学与公众的距离,让哲学关注当下人们的生活。  韩炳哲为什么火?   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排斥一切宣传和曝光的机会,因此对于他2010年凭借著作《倦怠社会》迅速走红之前的人生,人们知之甚少。通常媒体对他的勾勒都是很官方简历式的,很难拼凑出他年轻时的成长经历,甚至连他确切的生日都很难从网上查到。 人们只知道,1959年出生在韩国首尔的韩炳哲曾在80年代于首尔大学学习冶金专业,随后他来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赖堡和慕尼黑学习,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开始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卡尔斯鲁厄高等设计学校,2012年至今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任教。 如今他63岁,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哲学新星。西方一众哲学大家步入晚年,哈贝马斯已经93岁,巴迪欧85岁,阿甘本80岁,齐泽克73岁,不少人认为韩炳哲的出现,像是为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然而他就像隐士一样神秘,向世界发出的声音,就是他写下的一本本书。他以几乎每年一本书的速度在写作,至今已出版20部,几乎每本书都是一经出版,就迅速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受到大众追捧。

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

在《倦怠社会》《精神政治学》《暴力拓扑学》等书中,他为当今社会诊断,认为如今很多人多少都患有抑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从哲学上究其原因,他觉得是因为社会进入新自由主义人们看似自由,人人以为自己自由了,但实际上在竞争和绩效主导的社会,人们都是在心甘情愿地自己剥削自己,每个人既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我压榨的奴隶,由此人们进入了“倦怠社会”。 在《他者的消失》《爱欲之死》《在群中》中,他认为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现代社会同质化愈演愈烈,人们越来越无视与自己不同的声音,而去寻找与自己更相似的人,列维纳斯爱欲伦理学提出的“他者”在当下已经消亡,人们的同理心也就消失了,由此大家越来越自恋,进而失去了爱上另一个人的能力,于是“爱欲”也死了。 在《透明社会》中,韩炳哲进一步指出,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全景监狱”已经完全升级已经不再需要乔治·奥威尔《1984》中描述的实时监控的老大哥了,人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大型游乐场里,无时无刻不去自愿通过推特、脸书、朋友圈暴露自己的一切信息。 韩炳哲在中国也引发了不小的共鸣。2019年,中信出版社翻译引进了他的9本书,从今年底开始,还会陆续出版他的另外11本书。很多读者在读过《倦怠社会》后,开始重新看待工作、消费,对“996”现象进行反思,《透明社会》引起人们对网络时代没有隐私的共鸣。在学术界,他的作品也没有受到抵触,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曾在为韩炳哲《爱欲之死》所写的序中说:“阅读韩炳哲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中信出版社即将出  版的韩炳哲新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将韩炳哲称为“地铁上的哲学家”,因为短小的篇幅适合坐地铁通勤时的碎片化阅读。韩炳哲的书就像是非常巧妙的读书笔记,引用近一两百年哲学史上最火爆的前人理论,以回应当下网络时代的种种社会问题,倦怠、功绩、透明、娱乐、爱欲,让经典理论重新与当下的世界发生关系。因此人们感慨,哲学又回到了关注当下的哲学。 实际上这种随笔化的写作方式很早之前就存在于哲学史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教授姜宇辉提醒本刊说,自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开始,狄德罗、伏尔泰、卢梭都写过很多随笔。随笔这个词正是蒙田的发明,法语原词“essai”既有尝试之意,也有挑战、批判传统观点的引申之意。 不过确实从启蒙运动起,哲学开始关心时代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对本刊表示,福柯曾经就说过,哲学应该关心它的时代,很久以来哲学是不关心时代的,只关心永恒的问题,关心普遍的问题,关心跨时空的问题,而自康德以后,哲学开始关心时代,康德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启蒙就是去观察这个时代,由此这一传统开始延续。他认为,整个20世纪,哲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关心时代,只不过相对抽象。 “只不过居伊·德波、鲍德里亚他们描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与现在差了大半个世纪,而今天的很多人很难去读60年代或者80年代的哲学,要了解现在的我们,只能读今天的人写这个时代的书。”汪民安表示,韩炳哲对当下的回应,从某种角度来说,要比20世纪哲学家们的回应简单很多,不再是从一个最深的社会历史大方向去回应,而是很具体地甚至非常个体化地去回应和分析、思考,这也是韩炳哲的书能在当今畅销的原因。   显然,韩炳哲选择了一种与传统学院派哲学不同的道路,而这一选择,让他收获了当下广泛的欢迎。当然,其实比韩炳哲更早一些,就有人选择了这条道路,甚至可以说做得更彻底。韩炳哲带来的新一波哲学热,让我们想起世纪之初,以《哲学的慰藉》等“日常生活哲学写作”成名的阿兰·德波顿。 德波顿和“人生学校”:
哲学的“具体生活”   2008年,39岁的明星作家阿兰·德波顿在伦敦市中心创办了“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至今已经15年。如今“人生学校”在全球十几座城市开设分校,德波顿已经将他的“日常生活哲学”产业化。德波顿告诉本刊,由于近年疫情的影响,部分分校关停了,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受众,他们开始更加发力于书籍和线上活动。 他对本刊表示,“人生学校”是他写作思想的一种延伸,“大学教的哲学都很无聊,我爱的哲学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寻找智慧的哲学,我在某个时刻意识到,我不只想学哲学史,而是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哲学去解释爱情、旅行、建筑和文学”。 在他看来,在宗教式微的当下,应该将哲学作为一种世俗信仰,用来指导每个人的具体生活,但是与此同时,大学哲学教育过于死板,哲学系毕业的学生也不知如何面对工作、婚姻或者死亡。“人生学校”的宗旨,是让哲学回归现实和日常生活,向人们提供一种传授智慧的教育,但这也是需要认真“学习”的,所以他开班授课。“我们关注的是不同人群都要面对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公司总裁还是出租车司机,都可能感到孤独或者焦虑,都可能面临感情问题或者缺乏自信,无论他们外在多么成功。”德波顿说。

2008 年,德波顿在伦敦开设“人生学校”

可以说德波顿深知媒介传播的作用,从他23岁在哈佛大学读法国哲学博士期间中途辍学,到成为“日常生活哲学”随笔作家,系列书籍畅销30个国家,到后来为电视台制作以哲学角度探讨日常生活的电视节目,再到为美术馆策展,他对媒体、社交平台都使用得很好。为了配合新书《艺术的疗愈》出版,德波顿甚至曾花了一个月时间设计一款手机APP。 在“人生学校”,德波顿为各种产品制定方向,再找各领域的专家,配合内容开发团队撰写、制作,YouTube上有很多免费的视频短片,有哲学大师们的介绍短片,但更受欢迎的是关于“自我”“爱情”“工作”的哲学思考介绍短片。此外“人生学校”网站提供了一系列线上心理咨询,从一对一咨询到团体咨询,再到具体的艺术疗愈、写作疗愈、身体疗愈、音乐疗愈、舞蹈疗愈。 最主打的是“如何”系列丛书和配套的在线课程,《如何老去》《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在《如何找到一份你热爱的工作》课程上,老师会介绍“上班”的历史起源,然后抛出问题让学员讨论,鼓励学员思考,这便是德波顿所主张的哲学教育的核心:哲学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脑中的思绪实际上指向的是什么问题。在《如何保持情绪健康》课程中,老师会向学员介绍写日记是观察自我情绪的好方法,而在《如何不为钱发愁》课程里,老师引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办法,建议大家将工作与结果区分开来。每个在线课程收费在50到150英镑之间。 尽管一直有声音批评“人生学校”是高级版心灵鸡汤,但德波顿不以为然,他认为学校已经运营了15年,已经说明人们是需要它的。“专注于晦涩、复杂、抽象理论的哲学是没有天生的读者的,哲学应该始终高度适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德波顿对本刊表示。

阿兰·德波顿被称为“日常生活哲学”随笔作家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教授姜宇辉从2021年开始担任《新哲人》杂志的中文版主编。该季刊于2013年在澳大利亚创办,每期一个主题,邀请学者或者有哲学史教育背景的记者写作,文章都是以轻松、有趣的方式,用哲学来讨论现实问题,比如教育、消费、旅行、断舍离等。这本屡获国际大奖的杂志与德波顿的“人生学校”在主题上有某种相似,比如讨论面对“双11”,如何从鲍德里亚、巴塔耶的消费、消耗概念中去理解现代人的购物欲,并对生活给予扎扎实实的洞见。 最新一期《新哲人》中文版出版正好赶上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姜宇辉在家中为中文版写序。原本在英文原本中,这期杂志只是一种常规的对旅行的讨论,却在当下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对旅行的渴望,使人们开始从哲学层面反思旅行的意义。姜宇辉在序言中将旅行分为两种,“身之动”和“心之动”,尤其“心之动”,代表旅行实现的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旅行不仅仅是一种位移,更是与一种状态下的自我告别,去寻找另外一个自我,去理解其实人可以不只有一种生活,去尝试人生不同的可能性。“如果在当下讨论旅行,只是讨论出行难,回来难,那还只是一个现实层面浅层次的讨论,但这本杂志给大家提供一种更深的思考,将旅行与人生的不同面相结合起来,从身体到精神,从行动到自由。”姜宇辉说。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教授姜宇辉是《新哲人》杂志中文版主编(黄宇 摄)

一个哲学公众号的实验:
哲学、媒介与公众
 实际上姜宇辉最初的哲学研究并非如此接地气,按他自己的话,是  从书本到书本,是非常书斋、学究式的。直到他认识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冠军、南京大学教授蓝江和清华大学教授夏莹。这几个年轻一代的哲学学者凑在一起,是因为共同的兴趣——欧陆左翼哲学。 当时吴冠军和蓝江正在主编一套“左翼前沿思想译丛”,是国内第一批将齐泽克、巴迪欧、阿甘本、朗西埃等欧陆哲学家著作引进到中国的丛书之一。姜宇辉记得,第一次参加他们的活动是在南京先锋书店,他和吴冠军、蓝江一起谈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尽管姜宇辉与吴冠军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系任教,但以前大家只在学术会议上听到过对方的发言,都是学术报告,但在公共场合,面对公众,不可能再用一套学术语言了,于是会使用更多“有生命性”的东西,会结合当下公众关心的话题去谈哲学。 他们从此开始经常一起做活动,2016年,微信公众号开始火热起来,他们决定一起合作开设一个哲学公众号。吴冠军回忆,最初的目的是试图用“好玩”的方式向公众推介齐泽克、巴迪欧、阿甘本这些欧陆左翼哲学家,在为公众号起名字时,吴冠军提议将“盟”变成“萌”,“激进阵线联萌”就这样诞生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冠军(黄宇 摄)

上述这几位年轻的中国哲学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媒介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做哲学的方式,以及人们思考的方式。齐泽克、巴迪欧这一代欧陆左翼哲学家,与前一代福柯、德勒兹、德里达这些哲学家相比,主要区别就在于媒介的不同。齐泽克、巴迪欧已然熟知这个时代媒介的运作方式,对疫情、难民问题、恐怖袭击、生态危机,以及生物医学与数字技术,乃至每个政治事件、文化热点,都会发表自己的评论。 “自古希腊开始,哲学就是去探寻真理的,在柏拉图的意义上,真理既是理念,又是理想,是用来引导世界的。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意见泛滥,大家不再关心真理了,大众觉得哲学只是一种意见,与政治、经济、文化、舆论的意见没区别。”姜宇辉觉得这是哲学如今面临的很严重的问题。 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吴冠军在公众号上用哲学讨论电影、剧集,也讨论桌游三国杀、狼人杀,以及手机游戏。他最有名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政治哲学。

《权力的游戏》剧照

他用马基雅维利政治来解释剧情的整体气氛,所有的德性、荣誉、虔诚、誓约,都是维持“现实秩序”权力运作的“把戏”之一,会玩“权力游戏”的人,需要在自己不信的同时让别人深信这套体系。然后他用神权政治来分析“大麻雀”,认为极端原教旨主义作为马基雅维利政治的激进溢出,通常产生自最世俗、最污浊的政治秩序中,就像现实中的“伊斯兰国”。而随着剧情的推进,“龙妈”丹妮莉丝的故事线则是在探讨革命政治的最关键问题,即“革命的第二天”问题,粉碎旧秩序的革命成功之后,如何先确立起全新而有效的治理?如果不成功,革命便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大规模流血而已,或者要么随即再度被旧势力“复辟”,要么仅仅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改朝换代”。 姜宇辉则更专注于用哲学去解释电子游戏。他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游戏早已过了被污名化的时代,游戏的乐趣早已不仅仅是去发泄被禁止的欲望。今天的游戏,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媒介平台,为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远比真实更为丰富而多样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彼此沟通和互动的媒介,在传统公共空间衰落的当下,游戏进而成为一种新的公共空间。人们以前觉得“御宅族”与社会隔离,但实际上今天的“御宅族”也许比普通人参与到更多真实的人际关系中。10年前,人们讨论游戏还只是将它视为一种娱乐和商品,但今后玩游戏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劳动”,游戏甚至将会是大数据时代非常主流的一种劳动方式。 姜宇辉他们是第一批在中国学术期刊上严肃讨论电子游戏的学者,此后越来越多年轻学者开始参与关于游戏的学术讨论,游戏成了一个严肃的学术课题,尤其在元宇宙概念火了之后,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 为了写这期封面专题,我给欧陆哲学的代表、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写了邮件,他曾为韩炳哲的《爱欲之死》作序,我想请他聊聊怎么看待韩炳哲、德波顿等新一代哲学家。实际上我对得到回音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近三年来,我已经三次约过他做采访,请他谈论疫情对当下社会的影响,或者聊聊当代社会的爱情,每次都是他的助理回复我邮件,说他很忙或者他在休假。 但这次发出邮件不久后,我就收到了他的亲自回复:“感谢您的采访邀请,但是,我要向您问一个重要的问题:您如何将阿兰·德波顿视为‘哲学家’,并把他在某种程度上与我放在同一个分类里?我问了我最优秀的同事和朋友,他们是哲学家或者对哲学感兴趣的人,他们中大部分都不认识德波顿,对他有些许印象的人,都认为他是记者。我完全不认为当下有一种哲学的‘新浪潮’。在世并且称得上哲学家的人里,包括雅克·朗西埃和我,都属于60年代那一代。从70年代中期反文化开始,被称为‘新哲学家’的安德烈·格鲁克斯曼和伯纳德-亨利·列维,也其实只是编辑、记者。我告诉您,即便在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德波顿也被归为‘记者’,而绝对不是哲学家。”显然,每一代哲学家,对哲学与媒体、哲学与公众,都有自己的理解。

阿兰 · 德波顿(右侧戴帽者)为了写《工作的迷思》随印度洋的渔船作业(TPG/alamy 供图)

本期杂志,我们介绍哲学如何走出书本,在世界各地被广泛践行着,尽管错过了阿兰·巴迪欧的专访,但还是专访到了明星哲学家德波顿和刘擎教授,请他们阐述哲学的现实意义;介绍了两位美国哲学教授如何学以致用,用哲学自我疗愈,还概括了哲学与心灵鸡汤的区别。

(感谢胡明峰、祁涛对本文的帮助)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薛巍)

哲学的“日常生活”(张星云)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走向公共(安妮)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卓越的思想能否帮助我们?(张星云)

人,还能诗意地栖居吗?(维舟)

哲学教授们如何用哲学自我疗愈(薛巍)

如何识别“伪鸡汤”?(安妮)

| 社会 |

调查:最长木廊桥被烧毁之后(魏倩  )调查:职业“反养老诈骗”的六年(李晓洁 陈银霞)

| 文化 |

专访:流动日常里,公共性何处觅?(蒲实)| 专栏 |  邢海洋:个人养老金来了袁越: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张斌:梅里之队与伊朗队宋晓军:卢里亚的落选意味着什么?朱德庸:大家都有病点击下方图片 获取《三联生活周刊》数字刊全部精彩内容  

本周新刊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网址:回归日常的哲学,会是时代病的解药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94009

相关内容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
让哲学回归生活
【李文阁】哲学须回归生活世界
哲学的“日常生活”
让哲学回归生活(大家手笔)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
李刚:道教人生哲学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尼采:病态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学
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 >> 教育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