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文化”:仪式感背后,什么是生活的最终要义
生活乐趣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活乐趣# #文化活动#
“打卡文化”:仪式感背后,什么是生活的最终要义
2020年09月11日 13:50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打卡文化的是与非
身处于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阅读学习,无一不能晒,无一不能分享,“打卡文化”由此而生。“打卡”充满了意义感和效能感。人们往往有展现自我的需要,“打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自我展现的心理需求,给予其精神享受。但“打卡”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虚假的努力,使人们看不到成长的空间以及进步的必要,从而丧失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必须予以正向引导。
抛开廉价的坚持,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仪式感,对人们至关重要。
第一,找到有价值的生命意义感。生命意义感是构成幸福的重要元素,人们都在追求生命意义感。生命意义感不仅由意义和目的构成,还必须满足常规性的要求。有心理学家发现,生命中的常规性行为能够带来意义和幸福。常规性行为是连续动作的自动集合,比如有人每天要喝咖啡,有人每天要晨跑,有人每天要读报,等等。常规性行为与舒适的感觉、自我的信心紧密相关。常规性行为以重复模式排列反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让人们重复性地获得某种刺激(这种刺激随着重复性的增加而固化),进而产生一定的生命意义感。每天的打卡行为可以说是常规性行为,会让人们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具有持续性、更为自律,进而对自我未来发展充满积极想象。常规性行为是人们完成长期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看,抛开廉价的坚持、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仪式感,对人们至关重要。“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生活的意义在于赋予,当人们赋予某些常规性行为和习惯以特殊的意义和不平凡的感受时,生命就充满了意义感和小确幸,而这些其实都来自于内心真正的满足,无需表面意义的假坚持和假努力。仪式感让人们感受到存在的真切,漫长的生活需要热忱而灿烂、精致而丰盛,但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仪式感,才能让平凡的生活具有不平凡的意义。
第二,真正的努力无需证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面具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但无论一个人的演技多么精湛,都不能失去自我。首先,我们不需要让自己的努力活在别人的视野中。若喜欢阅读,就可以尽情地徜徉书海,无需向世界证明自身的文艺范儿;若喜欢运动,就可以努力地雕塑身材,无需刻意展示步数和体脂率;若喜欢英语,就可以尽情地吸收语言文化,没有必要一定要证明给谁看……真正的满足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勤奋不是别人眼中的形式。努力是为了自己,并非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其次,假努力比真懒惰更可怕。假努力让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实际上获得的进步和成绩却如漫天飞舞的泡泡,缺乏真实性。虚假的美好会导致“温水煮青蛙”现象,即人们看不到自己未来的成长空间,沉浸在臆想出来的假努力中,从而丧失真努力的时间和机会。总之,故作的姿态总会露出马脚,真正的努力无需证明,与其让打卡行为成为假努力的作秀,不如脚踏实地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发挥内心强大的驱动力。行为的改变是由一连串内容组成的连续过程,是一个整体,并不是独立性事件。改变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地推进。内在的驱动力让人们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行,给人们带来真正的、持久的价值感与成就感。因此,比起天赋和能力,动机才是人们坚持的最大推手。通过朋友圈发布的信息获得承认和欣赏,通过与日俱增的打卡记录促使自身行为的改变,确实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但这种成就感往往难以持久。只有那些发自内心的、鼓励人们积极行为的内在动力,才能持久地带来真正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第四,加强深度学习,提升工作能力。人们需要的是加强深度学习和提升工作能力,日渐增多的打卡行为不但会消磨人们的时间,也会使人们丧失专注力和思考力。在网络时代,人们不排斥碎片化的学习以及简单的运动,因为网络每时每刻都会滋生新鲜事物,但也需要沁入沉思、专注思考。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学习概念一度引发人们的思考,即如何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重新思考和审视以往习以为常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从而找到渐行渐远的自控力、专注力,更好地进行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真正的深度学习可以激活人们的大脑,最大限度地激发认知能力。深度工作、深度学习、深度技能等都是将人们从网络垄断异化中解救出来的良药。摒弃网络中那些肤浅的行为方式,找到符合内心的精神皈依,才是生活的最终要义。(管健,节选自《打卡文化的是与非》,《人民论坛》2020年第4期下第5期上合订本)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李江涛)
12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打卡文化”:仪式感背后,什么是生活的最终要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11702
相关内容
为什么新年需要仪式感?《生活需要仪式感》读后感
生活为什么要讲究仪式感?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生活需要仪式感作文15篇
生活需要仪式感作文(精选51篇)
生活需要仪式感议论文(通用39篇)
生活需要仪式感作文600字(通用20篇)
生活中的仪式感作文600字
生活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医院管理的仪式感:让文化像家风一样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