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艺术 短评

发布时间:2024-11-24 02:32

艺术批评引导公众理解艺术生活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艺术生活# #艺术融入生活#

22 有用 胡小猴 2024-07-03 20:24:39 江苏

有意思的是,鲍曼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大加挞伐,而他书写的作品,却属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消费主义产品,用不同的形式、论据包装相同的主题,不断迭代,一直出书,以此衣食无忧到生命的终点,且有足够的余裕超然高蹈地批判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

8 有用 冬至 2024-06-08 17:07:00 上海

鲍曼在这本里阐述了“对幸福的追求”如何成为一种错误。市场巧妙地把幸福之梦的内容更改了,将充实满足的生活本身,改成了实现这种生活的方式和手段。而当手段成为目标,这些目标恰恰在消费社会不断更新换代,于是追求幸福成了永无止境的奔跑。每个人作为生活艺术家,在当下并非出于个人选择,而是社会和命运的裁决。你要被迫为生活的过程和整体意义负责,被迫接受自己拥有一份自由,而你得到了怎样的生活都是你个人的责任。越来越多自我关注的“心理人”,将目光从社会境况移向因境况造成的个人感受,总去思考如何调整这些感受。这样的选择让人陷入孤立的实在,存在和关系责任越发难以维系。整本书对当代社会的剖析还是很不错的,采用了旁征博引式的论述方式,读起来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7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4-06-24 18:41:46 山东

用弗洛姆的精练表达来说,爱首先是给予,而不是索取。如果说爱的本质是一种倾向,即与爱的对象(某个人、某群人、某项事业)一起奋斗,提供协助,呐喊助威,并送出祝福,那么去爱意味着准备好为所爱的对象放弃自我关注,让自身幸福成为所爱对象幸福的倒影和副产品,也就是(在两千年后重复卢坎之言)成为宿命的俘虏。凭借爱,我们设法将宿命重塑为命运。当我们遵从爱的要求,即爱的秩序的逻辑时,我们的命运又成为宿命的俘虏。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倾向,实际上是一对连体儿,无法与彼此分离。这就是为什么当今的人们既渴望爱,也畏惧爱。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承诺尤其是无条件、无限期的承诺不再受到人们的追捧。承诺的消失对于放任它消失的人是不利的。因为爱、舍弃自我和对他者的承诺,创造了唯一的空间,在那里命运和宿命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可以被认真对待

5 有用 张小满 2024-06-10 11:41:21 广东

从多个维度讨论了在一个人人必须成为生活艺术家的消费社会,何为幸福、幸福的异化以及如何设计抵达幸福,最终似乎也没有答案。尤其是当下,人们期待的似乎更像是一个有“岸”可上的,处处被包办的社会,而不是进入一个必须要成为生活艺术家的社会。

2 有用 把噗 2024-06-16 08:32:22 北京

在流动的液态社会,生活变成了一门艺术,活着就像打造一件艺术品,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不断选择。这个过程没有终极目的,只有不断地生成,创造和体验成为价值所在。这正是在当下年轻人身上发生的事情。

3 有用 夏冰雹 2024-07-24 09:19:29 浙江

在许多发达国家,尽管财富不断积累,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提升。相反,犯罪率的增加甚至超过了幸福的步伐,而市场不断的操纵我们对幸福的感知。 许多对幸福至关重要的事物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但是市场机制却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身份的迷茫以及通过给予来获得幸福感的心理,促使人们不断工作,冲动消费。这种市场渗透还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深度和质量。人们开始患上“承诺恐惧症”,只追求好处,而不愿意付出,而深度的关系离不开两者。 尽管如此,真正的幸福似乎总是遥不可及,像地平线一样,每当我们试图接近它,它就会后退。这提醒我们,幸福并非外在条件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我们需要勇敢地承担起选择的责任,把生活当作一件艺术品,“努力使生活变得美好、和谐、合理、充满意义。” 书立意很好,学者偏要掉书袋、不说人话。

2 有用 胡桑 2024-07-29 14:29:30 日本

我呼吸,我希望。但真正的希望不是液态消费社会里通过信用卡和电子支付唾手可得的当下之物,而是不可能的、需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处于地平线上的确定之物。希望的承诺也不会实现于自我创造、自我伸张、自我提升的孤独者,而是关怀和照料的相依为命的作为整体的我们。

2 有用 always 2024-09-13 21:54:33 河南

幸福很难,在后现代社会我们面临无尽的、多样的选择,我们被抛入了负起自己人生责任、完成自我身份建构的艰巨任务中,消费主义给出了现成的、唾手可得的解决方案,任君选择,但也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欲望、比较和追寻,走向的可能反而是远离幸福的道路,因为幸福、意义、价值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不仅需要自我中心的利己,也需要被他人需要带来的成就感、实在感,需要与他人建立牢固连接的情感。 现代性、后现代性或许本身就是矛盾交织的,没有哪一种选择完全正确,人人都成了生活艺术的执笔者、创作者,我们需要在自由和安全,利己和利他中间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并坚定的完成自己的人生。我觉得《树上的男爵》或许代表了某种样貌。

2 有用 麒麟 2024-06-18 14:45:03 北京

齐格蒙特·鲍曼不愧为大学者,书中引经据典内容极其丰富,看一本书能了解到一大堆学者对于生活哲学的看法,内容实际还是非常干货的,我感觉应归类哲学+社会学,既有对于我们自己看待世界和自我的分析,也有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解读,我认为给人一种非常透彻清晰的感觉。

2 有用 今安 2024-06-19 16:07:39 广东

读过关于鲍曼的两本书,觉得这个91岁老人的思想真的很前沿。第一章像是对《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复习巩固,第二章开始有一些更深入的东西。鲍曼的书很容易能引起读者的自问自答,想要真正的做到自答,面对最大的难题就是自我的内在冲突与矛盾。第一章结尾,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被迫的自由与幸福是否能得到真正幸福?书中说纵观历史经验,很少有能到达幸福。我觉得因为无奈吧,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性,而不变的是“消费的特性”贯穿了每个时代,无力改变。鲍曼的书很大程度上能让自我觉醒,若自我觉醒不能用现有认知去平衡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内心的冲突与自我矛盾,那觉醒也是一种痛苦,有句老话说“知道的越多越痛苦”。关于社会学,更多的是通过认识社会现象来最终达到认识自己,一点个人的见解。

1 有用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4-07-24 18:14:07 浙江

“如果一盏台灯、一栋房屋可以是艺术品,人的生活为什么不可以?”福柯晚年的发问,也是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生活艺术》中观察与批判的对象。鲍曼的《生活艺术》延续了《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批判性分析,只是把分析对象从生产与消费的社会过程转移到了更具象化的个体生活领域,进一步思考所谓生活艺术的目的——“幸福”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个人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鲍曼的作品总会给人带来一种摆脱不了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来自于无时不在的、不确定的、反复无常的自我与外界。对于他来说,在这种“流动的现代性”中,过一种艺术般的生活既不是公理,也不是劝诫,而是在陈述事实。每个人不得不成为艺术家,需要不断地创造和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方式。

2 有用 布卤 2024-07-01 11:04:21 辽宁

我没有能力做总结,只好把摘录的一些笔记提炼一下了: 1、“财富的增加与幸福感的增强全无关联。” 2、“我们盲目崇拜即时满足,多数人已经失去了等待的能力。” 3、“满足工艺本能是难以替代的获得自尊的重要条件。”但是,现在这些外包给了工具。我估计,以后外包给AI。 4、在消费社会,忠诚是阻碍,至死不渝是累赘,就像商品随时可被丢弃一样(商家也希望如此),“一旦满足感消退,承诺不再有效。” 5、“关怀和照料是珍贵的纱线,依恋和相伴的彩缎由它织就。” 6、“在一个人人都有权将自己和其他人视为平等个体,实际却无法实现这种平等的社会里,我们的脆弱不可避免(大概也无药可救)” 7、“被认可”的需求满溢社会,可是,建立在嘉许和欣赏之上的自尊格外脆弱。 8、过去几代人活在过去也活在未来,现在的年轻人只活在当下。

1 有用 blue 2024-06-05 15:50:30 北京

关于内容:和作者的其他著作相比,并没有新的理论或者说所谓“洞见”;语言风格稍有变化,不如之前的简练干脆;旁征博引到几乎无处不在。尽管如此,我还是很高兴能看到这位老人家的作品。 关于版本:虽然知道应该是作者晚年著作,但本书里竟然没有一点点背景介绍或者提示,没有一个字的前言后记,没有哪怕一条译者注,只有译文!不知道是现在都是这样出书的,还是我要求高了。。。

1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24-06-20 19:07:53 江苏

已故知名社会学家鲍曼晚年创作的一部小书,跟其中早期的作品简洁明了、直指问题的文风相比,这本小书里的表达旁征博引,将原创思想跟学术史脉络中众多名家的观点融为一体,体现出不一样的思想密度与文风气质。在有限的篇幅里,鲍曼至少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命题——对幸福感与数目字化的经济、收入指标的正向联动关系的严重质疑;对个人生活取向与价值观念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决定机制的深刻揭露;对摆脱消费主义的光环与迷雾、真正创造出具备个体主体性的幸福生活与生活艺术的积极倡导。这三方面命题,几乎都在跟鲍曼毕生之于现代性的批判、消费主义的反思、以及人的生命主体性的维护,做呼应与对话。因此无论是探究鲍曼的晚年思想,还是把握鲍曼完整的思想体系,这本小书,都非常值得一读。

网址:生活艺术 短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24439

相关内容

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艺术素养自我评价(精选20篇)
艺术素养自我评价优秀6篇
短视频直播:美和艺术正在向日常生活回归
生活艺术化VS 艺术生活化
高中生艺术素养自我评价(精选21篇)
艺术素养自我评价优秀10篇
生活化艺术浸润行动提升艺术素养
面对家长里短,老人有哪些“治家艺术”
生活艺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