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与岁月:探寻古旧书之美
复古旅行,探寻老城小镇的岁月痕迹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主题旅行#
转自:天津日报
古旧书,这个词在当今数字化、快节奏的社会中似乎显得有些陈旧,然而正是这些承载着历史沉淀的古旧书籍,展现了不可替代的文化魅力和美感。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承者,古旧书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书籍爱好者。无论是泛黄的纸张、沉淀的历史,还是那些被时间雕琢的文字,古旧书都以其不可复制的美与韵味,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连接着现代的心灵。
与现代快速消费的阅读方式不同,古旧书更易于让读者沉浸在书香墨迹之中。对于许多爱书人士而言,寻找古旧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甚至比阅读更加引人入胜。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传统古旧书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从市场竞争到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再到经营模式的落后,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古旧书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可行的发展之路。
◆ 五十年的坚守
古籍书店成为历史的守护者
位于和平区山西路与四平东道交口,有一间门面不大却充满了年代感的古籍书店,推开砖红色的玻璃木门,只有60平方米的书店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旧书籍,随手拿下一本,泛黄的书页,陈旧的书香,无不彰显着这里的岁月痕迹。
这间古籍书店的经营者,是有着50年古籍收购和修复经验的市级非遗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赵春山。1974年,从学校毕业的赵春山被分配到文化局工作后入职古籍书店,做了一年售货员后,又被调到了收购部,也是古籍书店最核心的部门。“那时候十几位老先生就带我一个人,古籍里的学问很多,如何辨别古籍的各种版本,了解不同年代书籍用纸的差别,以及古籍印刷、装帧的特点,这些都得懂行才能进行古籍的收购,都说三年出一学徒,但我觉得古籍这一行,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加专业,这是得干一辈子学一辈子的事。”赵春山感慨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古籍行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和发展,尤其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恢复和加强了对古籍工作的领导,古籍整理出版带动整个古旧书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赵春山回忆起多年前的工作景象,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全国很多城市都有古籍书店,我们这些从业者经常会在一起交流。古籍收购部不仅要负责收购,还要对古籍进行估价,那时我们有一本古书收售目录内部资料,上面记录了古籍的目录、古籍的各个版本以及市场的流通量等,这份版本目录就是全国古籍定价的标准,我们再根据书的品相以及稀缺程度,最终确定一本古籍在当代的价值。收购回来的书籍我们还要进行严格的处理,对于那些内容不良或者盗版的书籍,我们要进行处理,不能让其在市场上继续流通。对于残破的书籍,我们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修复,我的这门手艺就是跟我的师父孙金梦先生学来的,他是我们当时收购部的组长,我的师爷是近代版本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孙殿起。”
在不大的古籍书店内,摆放着一张大大的桌子,这就是赵春山修复古籍的工作台。几十年如一日,赵春山每天都坐在这张桌子前,一本本破损的古籍在他的手里渐渐恢复了其本来的模样。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赵春山依然舍不得离开这家书店,门口一块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书店的电话,赵春山说,“这个电话从我来到古籍书店工作的那天就有了,书店这些年换了好多地方,但电话一直没换,就是怕想买书的人找不到地方。当初带我的那些老先生都不在了,我守着这儿,也是守着他们的心血和期望。”
提及古籍书店目前的经营状况,赵春山感叹说,“古籍书店的运营环境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我们最高峰的时候,一星期就能卖出去一百来册,现在能把书店维持下去就不错了。但我认为一个城市不能没有古旧书店,古旧书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古旧书店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如果一座城市找不到一本线装书,那就意味着这座城市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丢弃了,那将是多么大的遗憾和损失。”
不过令赵春山感到欣慰的是,随着书店在网络上曝光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慕名来到书店淘书,这也让赵春山看到了行业的希望,“过去来书店淘书的都是上岁数的读者,近几年对古籍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很多外省市的读者慕名而来,比如北京大学文史专业有部分学生隔三岔五就会过来淘线装书,天津本地也有很多初高中生来买书,我想不管现在电子产品对图书行业的冲击有多大,但只要还有文字,还有阅读,书籍就一定会存在,永远不会消失。”
◆ 历经千年生生不息
昔日繁华见证文化传承
据历史记载,古旧书业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朝。明清时期是古旧书业发展的顶峰,重大文化工程如《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编纂,都离不开广泛的书籍搜集,这进一步证明了古旧书业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民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古旧书业依旧有所发展,一些著名的旧书店在此期间涌现,为后世抢救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旧书市场再次获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研究古籍,古旧书的文化价值得以发掘,市场价格逐渐回升。历经千年,古旧书市场不仅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史,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古旧书市场能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藏书报》编辑部主任张维祥作出了解答,“在古代出版市场分工还不明确的情况下,好多书肆是一条龙服务,从选题、出版、印刷、销售,全方位满足读者需求。而古旧书则一般是专业书贾经营,当然他们可能会兼营古董字画。隋唐以来的官员,大多具有学术功底,一生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有藏书,追求善本,当时‘先富起来’的阶层,藏书爱好者占比很高。这个行业能持续上千年,自然是因为它有极大的市场需求。虽然当下情势有些变化,但是当全社会在富起来之后,比较重视‘书香家庭’建设的时候,图书市场乃至古旧书市场,会是另外一番景象。所以,近两年‘繁荣古旧书市场’的倡议很好,它是在城市烟火气中进行的阅读推广,更生动地诠释了藏书和阅读的意义。”
作为资深从业者,张维祥向记者描述了古旧书市场繁荣时期的景象,“我印象中的繁荣时期应该是2000—2010年。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古旧书市场,《藏书报》有位读者,现在辽宁锦州一所大学任教。2000年初,我们同样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他学物理,却有着异于常人的人文素养,他时常向我展示自己从石家庄旧书市场淘来的大量民国旧平装和新中国早期版本,名家签赠本很多,里面不乏书信、购书票等夹带物,都非常便宜,他的‘原始积累’都是那会儿省吃俭用完成的。”
“那个时期,古旧书拍卖也极为兴盛。到2010年末,全国就有二十多家公司拍卖古旧书。从一些公司的拍卖图录就能看出当时的盛况,比如相当长一段时间古籍拍卖情况良好的北京德宝公司,那时候古籍图录都是好几册,分专题设计,装帧极为精妙,本身就可当收藏品或者重要资料。当时货源比较充足,国内藏家出手的较多,海外回流的古旧书量也较大,最主要的回流源头是日本。因为量大,所以大多数公司分类也比较精细,古籍善本、碑帖拓片、新文学版本、红色收藏、信札杂项,甚至还有插图原稿、连环画专场、西文书专场等等。我长时间负责拍卖公司宣传,感觉买卖双方的信心都非常饱满,对藏品的价值挖掘都很到位,一些著名版本目录学者参与过藏品鉴定,他们其中很多人也是藏书家,对藏品的价值更为敏感。”张维祥表示,自己了解的都是表象,具体描述可以多看拓晓堂的《嘉德亲历:古籍拍卖风云录》,韦力的《得书记·失书记》《蠹鱼杂谈》,会为读者展开一幅幅生动的古籍旧书业拍卖景象图。
古旧书,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知识,而且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时光沉淀的独特魅力。人们开始探讨古旧书之美,究竟美在哪里?在张维祥看来,不是所有书一生产出来就很美,古旧书的美,在于它经过了历史和读者的选择,通过长时期的涤荡扬弃,展现在大众面前时呈现出了古旧书之美,“古旧书之美,可以借助于‘古籍三性’来说明,即文物性、文献性、艺术性。文物性是讲它比较稀有,文献性是讲对于人文历史研究所具有的文本价值,而艺术性,则是它的字体、版式、装帧以及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气质。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大多数都精于版本赏鉴,他们所赏鉴的除了文献价值外,还在于书本身的内涵之美、外在之美。印刷和装帧西化以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旧书之美更为丰富多元,市场上值得收藏的书可以用海量来形容。我自己藏书不多,但我能领略到大家眼中不同的古旧书之美。”
“总之,只要亲近书本,你总会发现经过岁月涤荡的古旧书,会产生出很多有意思的专题收藏来,收藏有了规模,美美与共的效果就会大为彰显。当下的新书收藏,也不乏好玩的,比如新雕版本、仿真影印本,再比如毛边本、特种精装本,普通读者也能参与。而古旧书之美,在于它能更加恰如其分地满足读者对当时社会的回溯式探究,能在某个场域产生更为集体性的共鸣。”张维祥说。
◆ 交易方式多元化
古旧书市场正在逐渐回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的古旧书市场面临巨大挑战,电子书籍和在线资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途径,对传统古旧书市场构成冲击。尽管面临挑战,许多古旧书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举办书市活动等方式积极适应变化,寻求新的生存之道。
一些古籍书店通过巧妙的内部设计和布局,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舒适又具有历史感的空间。木质书架、暖色调灯光、舒适的阅读角落等设计,都让顾客在享受现代化便利的同时,有一种时光交错的体验。
位于古文化街的天津市古籍书店内部环境宽敞明亮,一排排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角落里,柔和的灯光下摆放着一些舒适的座椅,让读者可以尽情地享受阅读。据天津市古籍书店经理王骊雯介绍,天津市古籍书店建立于1956年,现隶属于天津市新华书店。茅盾先生题写了店名。天津市古籍书店现有两个门市部,图书数万种,涵盖文史哲、艺术、收藏、工具书、碑帖画册、线装书等,书店装修风格与街区风格接近,以中国传统样式为主。天津市古籍书店主要从事古旧图书和文献资料的收购、整理、修复、销售,还积极组织举办讲座、古籍图书鉴赏交流活动,不定期参加全国各地区组织的古旧书展销交流活动。
王骊雯表示,如今来书店的读者不是很多,门店销售并不理想,因此书店也在积极想办法扩大影响力,吸引读者走进书店,“古籍书店积极走出去参加各地区组织的旧书市集销售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或者举办特别活动的时候,可以吸引很多读者。在旧书市集中,书友们不仅能收获心仪的书籍,更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大家对旧书市集的关注度很高。”
每周日,河东区棉3创意街区的滑板广场都热闹非凡,一个个书摊上摆放着各类的古旧书籍,市民们可以在这里随意挑选喜欢的书籍,尽享淘书乐趣。据棉3品牌部部长高睿婕介绍,自今年3月31日,“阅旧知新文古润津”海河旧书市集正式拉开帷幕,目前已成功举办16期,书友和藏书家每逢周日都会在这个极具文化历史底蕴的市集相聚,感受古旧书的魅力。为了让市民可以有更好的体验,海河旧书市集还会定期举办专题展览、主题讲座等特色活动,同时设置非遗体验、文创展销、图书漂流等展区,为广大市民提供淘书、交流分享的平台。
“棉3创意街区举办海河旧书市集是公益性质的,我们与摊主签订协议,不收取任何费用,还专门为摊主制作了铁艺的花车,遮风避雨防晒都是没有问题的,但目前经营情况还处于初期的孵化阶段,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目前离我们的预期还有一段距离。”高睿婕说道。
在高睿婕看来,古旧书的受众人群相对垂直固定,但作为有着百年工业历史文化底蕴的棉3创意街区,还是希望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形式让古旧书市场“破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来,“我们每周定期会举办一些文化讲座,还有音乐会、分享会,以及各种其他类型的表演,与海河旧书市集共同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街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化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日益深远,古旧书市场亦不例外。电子化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对古旧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然而面临这样的冲击,相关从业者依然对古旧书行业的发展很有信心。
王骊雯认为,“近几年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到古旧图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他们对古旧书的兴趣不再局限于其收藏价值,更多地关注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阅读体验。古旧书业在政策的推动下,随着受众群体的变化和经营者的努力,会越来越好。”
高睿婕觉得,虽然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但是古旧书依然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电子阅读不同,古旧书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这是无法替代的。虽然古旧书业是小众市场,但如何在这个市场中纵深发展,就是从业者要思考的问题了。”
对于古旧书市场如何持续发展,张维祥给出了他的建议,“第一是要解决城市管理者的认知问题。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古旧书爱好者,这部分人是城市之宝,他们对地方史了解最透彻,对文化传承更有自觉,要想办法为他们创造环境,让他们带动形成良好的旧书业氛围。我觉得北京、上海、天津这两年的政策就特别好。第二是要加强行业引领。中国书店牵头的中国书刊发行协会古旧书专业委员会工作重启后,全国的古旧书业有了更为强有力的行业领导者。当然,文化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主动去做工作。第三是要引导古旧书业升级。古旧书业不能老是破破烂烂,给人日薄西山的感觉,旧书业经营者要向布衣书局学习,争取把环境搞好,把服务搞好,让年轻人觉得这行业讲求品质、讲究精致,愿意去接近。地方要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墨香与岁月:探寻古旧书之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47348
相关内容
七夕晒书,岁岁书香岁岁浓“旧书新知”之“东壁晒书”潘家园古旧书春季博览会即将开幕
中国书店 邂逅古旧书之美
二月四川旅行攻略:探寻四川美景与文化精华之旅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时光荏苒,岁月无情,人生沧桑,往事如烟。
古旧书业:老业态尽显新调性
世界读书日|坐书香巴士到苏州河逛旧书市集
旧书优秀作文4篇
寻访旧书店(常州篇)
漫步书页间 感悟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