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抱住健康”养生法

发布时间:2024-11-25 17:40

健康生活方式电子书:免费下载方法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健康生活方式电子书#

要活就得动

  因长期坐着或缺乏运动而生出来的病,不仅复杂,而且不容易治愈。因此,有养生经验的老人经常说:“大动不如小动。”其实,小动不如微动,“抱住健康”养生法的动就是一种微动,确切地说,是一种蠕动。

2007年夏天,一位教授来访,老人家70多岁了,喜欢研究养生之道。闲聊的时候他说多年来有冠心病,心律不齐,住了5次院了。我跟他讲:“像您这种情况,养生要以动为主,活动活动嘛,要活就得动。”为什么呢?老人家在家里,儿女都有出息,很孝顺,他在家无忧无虑,颐养天年,很少出门活动。静中无动,全身的肢体不能配合心脏行血,心脏的工作量就大了,能不犯冠心病吗?形象地说,怡然自得的、健康的心脏面对静止不动的身体,好比励精图治的君王遇到慵懒的臣民,怎么都不听使唤,无奈之际,他就躁动不安,心烦意乱,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心脏出现各种问题了,这也是养生不得法的一种表现。

  我给他一个建议,把每天在家看电视的3个小时用来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老人回去后一练就上手,马上找到感觉了。两个月以后,他再次登门,非常开心地说他的心脏已经恢复正常,全身都比以前舒爽多了。而且他老伴同时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后,长期的失眠居然消失了,每天都是一觉睡到自然醒。

  现在的人,上班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前,出门有车坐,回到家里又一屁股坐进沙发看电视,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缺乏运动,身体的气血都淤滞了,很多病就是这么坐出来的。病人谈病色变,医生则是“谈坐色变”、“谈静色变”。因长期坐着或缺乏运动而生出来的病,不仅复杂,而且不容易治愈。一天到晚坐着的人,好不容易有了点养生的闲暇,为什么还要坐在那里看电视呢?他需要站着,需要运动,需要让全身的气血动起来,让肢体肌肉灵活起来。

  “抱住健康”养生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看似不动,其实是不动之中有大动。这种大动又不同于跑步、跳绳等体育运动,对于那些身体虚弱、津乏气短的人来说,这样的运动会增加内耗,伤津动气,不增其益,反受其累。尤其是那些身患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疾病以及隐匿性疾病的人,这些剧烈型运动更是不可行的。因此,有养生经验的老人经常说:“大动不如小动。”其实,小动不如微动,“抱住健康”养生法的动就是一种微动,确切地说,是一种蠕动。

  半年之后,这位教授已经把这种养生方法传授给了上百人。有一次老人家非让我和他一同向他所在单位的职工讲授“抱住健康”养生法,而他的讲授居然像他讲授专业课程一样严谨:

  “两脚平铺于地,与肩同宽,全身很随意地放松下来,慢慢地臀部往后靠,如同坐一个高凳,似坐非坐。这样就站好了。接着,还有一些讲究:手要求掌心内凹,十个手指张开以后,里面的关节往里面夹,外面的关节往外面顶,虎口是圆撑的,腕关节不能僵死,两个肩膀撑开;十个手指之间要如同夹一根香烟,不能让它掉下来;双手如同抱一个氢气球,用力轻了这个气球就飞出去了,用力紧了这个气球就爆了;用心体会这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头呢,下颚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间好像夹住一个乒乓球;同时,感觉头上面有跟绳子吊着;腿稍微往前弯曲一点,身体的全部重心落在脚掌的前2/3处,这样,后脚跟就稍稍抬起来了,又不能完全抬起来,要像踩着一个蚂蚁似的,不能让它跑了,也不能把它踩死。”

  我惊讶于老教授讲得如此细致、到位和准确。不过,大道至简,初学者大可不必追求外形的极致而忽略了基本的原则。所以,当大家要求我进一步阐释的时候,我对大家说:

  其实也不必太追求形式,只要你自己感觉舒服就是最好。如果累了,环抱的双手可以举高一点或者举低一点,都没关系;两手还可以左右调整位置,只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边,右手不放到鼻子左边就可以。基本的姿势做出来后,你可以前后晃一下,如同在游泳池里,体会水和人激荡的感觉,幅度不要太大。眼睛似闭非闭,什么高兴想什么。

  如果有人感觉到手会发热发胀,甚至里面有蚂蚁爬的那种感觉,这就是中医上说的“蚁行感”,说明体内气血的流动已经加快了。有人说,站久了还会感觉后背发热,这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后背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总督和统领人一身之阳气,后背发热,意味着阳气被鼓动起来了,气血循行更为通达了。在这个普遍阴盛阳虚的年代,鼓动阳气是养生的根本。

  对于练习“抱住健康”法已经较长时间的人,我建议不妨把意念集中在尾椎骨尖上,慢慢地用尾椎骨尖画小圆圈,以此带动身体的微动,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十个手指的指尖有微微发麻的感觉,随着身体的微动,这种感觉从手指传向手臂,腿部、背部也会有相应的感觉。身体这样轻微?动着,感觉自己就像泡在温泉里,像海藻一样,随着迂缓的水流飘飘荡荡,荡荡悠悠。在晃晃悠悠中身体四肢得到怡养,全身血液也像安静的溪水,周流而不息。

  我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已经20多年了,虽然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姿势,但永远不觉得枯燥,永远感觉自己的身心是在进步。刚开始练的时候觉得有些枯燥,但只要坚持一两周,习惯了、接受了之后,就能很乐意地把它当做日常的功课来做。

  其实,我们普通人对于养生大多只有皮毛的功夫,在没有掌握内在的技术和要领之前,形和意都是必需的。形者养身,意者养心,养心在静,养身在动。古人讲“性命双修”,实际上讲的就是我们现代的“身心锻炼”,通过性命双修,方可益寿延年。“抱住健康”法就是要强你的身,收你的心。安心在喜,不唯虚;养生在动,不宜静。动非浮躁妄动,喜非刺激狂喜,能够做到这两点,我们就是养生的高人了。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

  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

在现实生活中,体衰的人往往会出现下列症状:手足不温,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面色黧黑,明显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易出现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其次是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多尿,性欲减退,男性易阳萎、早泄,女性月经减少,不孕、不育……

  这一切,都是阴盛阳衰的表现。人体笼罩在疾病气势汹汹的阴霾之下,阳气虚衰,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时至今日,上面那些症状似乎不再专属于久病体衰的人,我们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分得了上述症状中的几种。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环境,污染太严重了,在这种质量的空气中呼吸,我们的阳气肯定受损。另外,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精美而丰富,而且大多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最能滋阴。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不能跟着提起来。

  精神属阳,肉体属阴,二者不平衡,阴盛阳虚,就出现了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也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正气为阳,而邪祟之人,心里常怀阴谋,算计他人,终致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则湿邪入,湿邪入则痰湿郁结,体内痰湿郁结,必然导致阻塞经络血脉,犹如身体长期处于闷热,潮湿气候中,没有阳光普照,哪能不生病?

  这一点提示我们: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比如,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的通病,湿为阴邪,能遏制阳气,薏米红豆汤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湿气,湿气除掉了,阳气自然生出来。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比如,酒与葛花同饮,可免醉酒;寒凉的螃蟹,要配上温性的生姜、苏叶同吃,才能预防痛风。生活中的这些细小问题,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健康就能前进一大步!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的身体缺乏正确的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我们的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使我们的阳气比古人更虚。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所化,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给我们的阳气实在太少了,因此我们今天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形--形体胖瘦,气--精气盛衰,主要表现机体功能的强弱。  

“形胜气者夭”:形体肥胖而精气不足,表现为精神不振、纳少乏力、机体功能低下,虽胖亦属不健康表现,多非长寿体质。  

“气胜形者寿”:形体虽瘦,但精气充足,表现为精神充沛、神旺有力,虽瘦亦属健康表现,多为长寿体质

《黄帝内经》云: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那么食气的要诀方法是什么?

语出《淮南子》而非《黄帝内经》。原文是: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服气的主要内容有三点,即调节呼吸;存想万物在人心中;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如服六气,在一年中有六气,一日中也有六气,朱熹《楚辞集注》认为,六气是“春食朝霞,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饮沆服,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是为六气”。一般说来,行气时,均要求凝神净虑,抟气致柔。呼吸吐纳,要做到轻、缓、匀、长、深。轻,即呼吸轻细;缓,指进出气舒缓;匀,呼吸节拍有致,不时粗时细;长,呼吸之间间隔时间长;深,即要求使吸人之空气渗入脏腑百脉,渗透组织深部。据称行气既久,可以达到鼻中无出入之气的最佳境界。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意思:

  在治疗或饮食上,如果长期服用某一种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则必然会引起人体之气。

  出自: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第七十四篇,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在治疗或饮食上,如果长期服用某一种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则必然会引起人体之气。

“久”,系指长期服用或长久偏食。

“增”,即产生。

“夭”,夭折、短命,此处指疾病形成。

网址:【转载】“抱住健康”养生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69957

相关内容

抱住健康养生法
健康养生:拥抱自然,滋养身心
"健康小贴士:五大科学养生法,助你远离亚健康,拥抱活力人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解压放松,拥抱阳光人生》
爱在世界环境日 宜居住宅拥抱健康生活
饮食养生的健康知识? 健康饮食养生的方法?
@健康养生
培养积极心态 拥抱美好生活
《养生之道:拥抱健康生活》
抓住健康自我养生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