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突发事件,我们国家出台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预警分为几级?
如何响应?
来看小编为大家划重点~
对于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可以分为四类:
自然灾害: 洪涝、气象、地震、海洋、生物和森林草原灾害等
事故灾难: 安全事故(爆炸、火灾、坍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公共卫生事件: 重特大传染病疫情、重特大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与职业危害事件等
社会安全事件: 重大群众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较大)、四级(一般),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
1、如果发布的是三级、四级警报,一般是观察预防为主。同学们要记住我们的小口诀:“预案收集、预警分析、公布管理。”
2、如果发布的是一级、二级警报,除了预案收集、预警分析、公布管理外,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了。这里也要记住我们的口诀:“人待命物资齐,单位设施维秩序,人撤离物转移,关闭场所发建议。”
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我们公安机关在突发事件期间的职责主要有:疏散群众、紧急救助、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进行交通管制和现场管制(得到双批后)、控制事故责任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安全警戒等等。
注意:
在突发事件处置中
一定要明确职责、明确权限,
做到“各司其职,专人专事。”
在突发事件中,
我们还要警惕一件事,
谣言!
造谣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造谣损人又害己,希望大家在今后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一切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环境!
今天的应急处置知识
大家都学会了吗
面对突发事件
你还知道哪些需要注意的事
快来评论区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