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教学生态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oc
教育成长的重要性:终身学习促进个人发展 #生活常识# #教育成长#
改善教学生态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当下,语文教学逐步回归理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改善教学生态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学生个性发展现状及归因 个性发展,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具体表现在“三缺”: 1、学生个性差异缺少。在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我说――你听”、”我提出――你完成”的关系。不少教师过分强调统一与服从、强调整体,他们不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制定。这种老师包揽一切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和依附心理,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维和主动消化能力。学生们自身的个性不但得不到发展,还变成了机械答题的工具。 2、学生创新意识缺乏。在学生教育教学中往往不是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而是习惯于让学生去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制造同一种思维模式下的思维统一。从而使得多数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把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生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突出体现在”千人一面”,我们的学生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如缺乏创意的发言和相互雷同的作业、试卷答案;缺乏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自我思维、学习的能力等等。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校以追求高升学率为目标,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创新和突破。 3、实践活动缺失。学生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书本、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室这个专门设定的场所里进行。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的是与现实生活无关且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理解能力的书本知识,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听讲和背诵。这种方法无疑忽视了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没有实践的经验,学到的只能是干巴巴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应付考试和升学却无法真正运用于实际生活。同时也致使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受到压制,能力发展受到束缚,学习知识变得全无半点乐趣。 在扼腕长叹之际,在痛定思痛之时,我们不得不去寻找症结的根源,不得不对我们的教学生态环境予以高度的重视与深度的剖析和研究。所谓学生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就是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生态环境,是师生群体和谐共生、互动双赢的生命舞台,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育的”生态环境”同样也要讲究”生态和谐”,也需要”生态保护”。而当前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正如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在很多情况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成就是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上,“高耗低效”。具体表现在: 一是掠夺性开发。我们对学生的培育是以牺牲他们的时间、个性与兴趣为代价的,教师过早地剥夺了学生的天性。其实质是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二是循环性破坏。在以知识为主导的教学中,我们淡化了对学生品德、个性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存在着学生知识技能与个人修养的不协调,教师人格示范与学生的人品塑造不协调等问题。”环境”中的某个环节的弱化往往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产生整个环境的循环性破坏。 三是教学生态环境失调。学生教学以”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人品;重功利,失远利;重个人,轻团体”为主要表象。尤其是目前我们学生的心理品质与道德素质的弱化已经引起”生态”的严重失调,并变得难以修复! 二、建构语文教学生态和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树立“三重三轻“教学理念,保护教学生态环境。 新课标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发现”,的确如此,学习是个性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学习主体的学习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会暴露无遗。教师作为学习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负责任的,激励的和向上的。珍视独特性个体学习体验,在学生教学中力求做到”三重三轻”。 (1)重过程轻结论。只要学生认真学习研习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时有闪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对文本信息要思考要筛选要组合要表述,结论也许几近乎对或几近乎错,这些都无关紧要,不能因为结论的对错而“棒杀”或“棒杀”,只要出于至诚,饱蘸真情,学习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2)重肯定轻否定。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的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学习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轻易否定,犹如含
网址:改善教学生态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oc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26267
相关内容
教育部: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计划.doc
薛城促进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态文明
发展心理学自我整理.doc
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漓江小学积极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优化教师生活环境
办公室环境改善.doc
信息化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