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 我们该如何面对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所以,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生活知识# #人生哲理#
“低碳”生活 我们该如何面对
《沧州新闻网》 2010-3-15 10:48:25
勤俭节约是我国早有的优良传统,国人的生活在过去一直很“低碳”:出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在家物尽其用:胶片做灯罩,旧衣服剪了当抹布、墩布,老大穿过的衣服,下面的孩子一个个接着穿……当然,这样“低碳”的生活在当时主要是由穷困逼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被迫的。如今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日子好过了,可我们离“低碳”生活也越来越远了。
人类对远超自己基本需要的奢侈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身处的地球不堪重负,它越来越频繁地以自己的方式惩罚人类、提醒人类:如果没有节制,将自我毁灭。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理念,也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提出的。这是人类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过去国人对生活方式别无选择,如今却有了极大的选择余地,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考验。别无选择的选择是靠外在及惯性的力量,而自主的选择则是对智力、智慧乃至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等的多重考验与践行。
践行“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是需要情操和情怀的。它要求每个人把目光从自身、自家扩展到他人、社会、全球乃至整个宇宙。有了宽广的视野、悲悯的情怀,每个人其实都能为“低碳”做点什么。对国人来说,就更不是件难事。因为,我们才从那样的生活走过来不久。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地球村的和谐兴旺,重拾过去的好习惯、好传统吧!
让我们行动起来,现在就想想并努力做点什么。 ——编者
网民“懒洋洋”:
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沧州人喜欢在夏夜吃露天烧烤,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每晚清洁人员总会在那些露天场所清理出大量的一次性筷子。更细心的朋友也会发现,在一些餐厅后面的垃圾桶里,除了残羹剩肴,也倾倒了很多一次性木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的要求也高了起来,一些“一次性”生活用品也就越来越多。现在吃饭下馆子,很多消费者喜欢用一次性木筷,总觉得这样干净。有专家统计:“中国市场各类木制筷子消耗量十分巨大,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4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要消耗近500万立方米木材,减少森林面积200万立方米。筷子生产时,通常要用大量清水冲洗,这样便会造成木材和水的双重浪费。”
其实不仅是一次性木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桌布、一次性纸杯、一次性香皂、一次性拖鞋……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和资源浪费。
以前在网上看到一条这样的消息:从2009年起,湖南省长沙市所有宾馆酒店停止了免费提供一次性日用品。从一把谁也不会太在意的牙刷上,长沙每年节省下资金上千万。无独有偶,日前湖北武汉也启动绿色酒店创建计划,限制四星级以上宾馆免费提供“七小件”(一次性牙刷、牙膏、梳子、洗发水、沐浴液、香皂、拖鞋等日用品),限制本地企业生产销售“七小件”。长沙和武汉的做法无疑是站在全球角度考虑的,这是让人称赞的。虽然客人一度还不适应,但是为了子孙后代,这样做还是值得的。 周 洋
市民董冠君:
建议发展公交事业
解放路是我市市区的主要干道,所以每天人们经常能在这条路上看到这样一“景”:十字路口红绿灯前,排了一大长串各式各样的车,许多自行车、电动车甚至都在这时候对这些汽车进行了“超车”。
据媒体介绍,我市2009年私家车增加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硬件条件”好了,人们在高性能的轿车面前变懒了,也有一方面是大家为了面子的好看,盲目地乱消费买车。个人“有派”了,破坏的却是大家的公共环境,也是子孙后代的未来世界。
今年元宵晚会上,有一个叫做《爱拼才会赢》的相声是说的拼车上下班,个人觉得这样非常好。这也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能拼车的就拼车,几个人坐一辆车的叫拼车,很多人拼一辆车的叫坐公交车,能坐公交车的尽量不打车,能骑自行车的尽量不坐公交车,能走路的尽量不坐车。
所以,个人建议:沧州应该大力发展公交车事业,并多开设几条线路,方便来自东南西北的市民出行。
周 洋
读者王先生:
公益活动也要环保
植树节刚过,往年一些单位组织市民们到郊区植树,这无疑得到许多家庭的积极响应,结果当天在植树现场就看路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私家车,家长为了让孩子高兴更是提前到超市买来纯净水和各式各样的零食。最后的结果是树没植几棵,每个家庭却连油钱、水钱、零食费等花费不少,同时也给环境带来破坏。
所以,读者王先生认为,时下许多单位都热衷于搞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益处大家都知晓,不用多说。但是,公益活动也需要讲究环保。通过核算成本,才知道某些公益活动并不公益。如果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宣传意义,则也要看群众买不买账。其实,群众对这种华而不实的公益活动并不喜欢,普遍持怀疑的态度。
现在提倡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只有做到用最小的成本,赢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才能保证公益活动不花哨、不流于形式,才能体现公益的意义和价值。(石敬云)
( 稿件来源: 沧州日报 )
网址:“低碳”生活 我们该如何面对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45532
相关内容
一台冰箱如何更低碳(我们的低碳生活)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生活
面对压力,我们该如何应对?
低碳家居——让低碳走进我们的生活
面对压力,我们该如何释放?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压力? — 新京报
我们的低碳生活
“绿色办公,低碳生活”我们在行动
【科普】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我的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