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昇,史慧敏:应用玩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4-12-03 20:50

DIY玩具:利用废旧物品创作,培养创造力 #生活乐趣# #亲子活动#

玩具,深受儿童的喜爱,原因是它的趣味性强,但玩具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尤其是它的创造教育潜力没能很好地挖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玩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大有可为的,关键是如何使玩具成为学生探索活动的载体,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机会,不断激励学生探究的动机。例如,应用玩具小车可以做许多力学实验,但很少有教师向学生提出带有挑战性的课题,所以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创造性的欲望和设想。对于高中的学生,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课题:请应用玩具小车设计定性或定量的实验说明物理问题。这是一个自由度比较大的问题,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通过学生的相互激励,可以提出很多课题,如:

①测定玩具小车的平均速度;

②描绘玩具小车运动图线,测定它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③测定玩具小车的平均功率;

④研究玩具小车在功率近似不变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用发条动力的小车实验);

⑤说明玩具小车的牵引力来自地面对它的摩擦力;

⑥说明小车的牵引力与小车对地面的摩擦力满足牛顿第三定律;

⑦用玩具小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⑧用玩具小车模拟交通碰撞事故;

⑨用玩具小车研究圆周运动。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说明应用玩具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想法。

案例 永动机不可能

——揭开奇异饮水鸟的奥秘

如图1所示的玩具,称之为饮水鸟,在饮水鸟旁的小碗中注水近满,再把饮水鸟的头按低,使其嘴喙插入至水中,片刻后释放,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

图1

只见小鸟缓缓进入低头过程,振荡几下以后,低头到把嘴喙插入小杯的水中,然后抬起头来。不一会,它又低下头去,重复上述过程,往复不断地运动。

这一现象是十分吸引学生的,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学生回答不了产生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因此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动机也就很快消失。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去问教师,教师把原理向学生通俗地解释一遍,学生作为一个接受者,听后,理解了它的道理,学到一些知识,但却失去了一个自我探索的机会,当然也就不能领会参与探索过程的乐趣及其中的科学方法。

为了创设学生探索活动的情境,首先必须对学生有所了解,针对学生的水平,提供适合于他们的创造平台。例如,对于一般高中的学生,可以把饮水鸟外表的漆全部除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它的内部结构,并给出较多的已知条件。这样饮水鸟就成为了一个系统科学方法上“白箱”(即系统信息是完全明确的),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一定的准备知识后去解释自己观察发现的现象。如果对象是水平较好的学生,则可以把饮水鸟颈部玻璃管外的漆刮去,使学生通过这一“窗口”,搜集到部分的信息,然后再进行探索。此时,饮水鸟就成了一个系统科学方法上“灰箱”(即只能得到系统的部分信息)。如果对象是相当优秀的学生,则可以使学生完全看不到饮水鸟的内部,让学生通过外部现象的观察来进行探索,此时,饮水鸟就成了一个系统科学方法上的“黑箱”(系统内部的信息完全不明)。在这三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问题的“解答距”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解答距”,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也可以设置一连串解答距逐渐变化的问题,使学生既面临问题的挑战,又不致因问题过难而终止。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应当从深层次上使学生产生疑问。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玩具内部没有诸如电池、发条等的动力源,学生们就会思考,为什么饮水鸟会不停地运动?它是一种永动机吗?我们在学物理时,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能量不会无中生有,永动机不可能!但饮水鸟为什么会不停地运动?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究。

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探究活动也无法进行,因此,需要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准备。对于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信息源,对于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应给予更多的帮助。

知识准备

本课题涉及到的知识主要是物理学和哲学知识。具体有:

1.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矩等于零。静止的物体,如果合力矩不为零,就要发生转动。 2. 毛细现象:物体中存在很细的管道或间隙时(称为毛细管),对物体浸润的液体就会沿毛细管上升,像吸水纸、毛巾之类的物体能吸水就是这种原因。 3. 蒸发致冷:液体在汽化时,部分液体的分子变为气体分子,分子的能量变大,这种能量的增加是靠液体内能的减小来补偿的,因此蒸发时液体的温度要降低。 4. 饱和汽:敞开容器中的液体表面要不断地向空气中蒸发,加盖后,随着蒸发的进程,封闭空间中汽的密度越来越大,到一定的程度达到饱和,即进入空气中的分子数与返回液体中的分子数相等,此时的汽称为饱和汽。饱和汽的性质与理想气体不同,饱和汽压的大小与气体的体积无关,随温度的升高(降低)而迅速地加大(减小)。像乙醚这种液体,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变化特别灵敏。 5.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有中变无,只能是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或者由一个物体转入另一个(一些)物体中。永动机不可能实现。封闭的系统不可能走向有序。

[实践与研究]

为探索饮水鸟的奥秘,需要在观察和实验中解决下列问题:

①见到哪些现象?想到了哪些问题?

②想象出它的内部结构,并分析饮水鸟连续动作的原因。怎样思考的?根据哪些现象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③能否用另一种方式的实验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说?最终的结论是如何得来的?

④这种“机器”能否看成是一种永动机?为什么?

上述问题,不应和盘托出,教师采取的行动要适应学生的特定要求,要善于选择指导学生的时机和方法。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互相讨论。从如下一个学生的论文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探究过程及其收获。

论文

我们对这一实验非常感兴趣,在定性实验前,我们学习了有关的准备知识,为使我们能够看到一些现象,教师把饮水鸟颈部的漆刮掉了部分,并告诉我们饮水鸟内部装有乙醚这种液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并相互讨论,观察得非常仔细。开始,我们猜想可能与小鸟低头“饮水”有关,是否是杯中的水吸到头上使重心前移?但为什么会抬头呢?抬头后没有饮水,为什么又低下头来呢?我们不能解释。后来,我们又发现管中有液柱上升的现象,因此假设由于液柱上升而使重心前移,于是提出图2的模型,但为什么液柱会上升呢?还是不能解释。我们又仔细的观察,发现小鸟的头部有一层湿润的材料覆盖(吸湿性好的纱布),它与液柱上升有什么联系呢?当我们积极思考而难以进展的时候,有的同学想到了一种伽里略气体温度计的模型,如图3(a)所示,当上方烧瓶外表的水份蒸发时,玻璃管中的液柱就会上升。由这个模型使我们得到启发,经过讨论,找到如图3(b)的模型。尾泡中有乙醚的液体,将头泡和尾泡隔开形成两个气室。乙醚具有易挥发的特点,头泡和尾泡的气室中充满乙醚的饱和汽:于是我们想到了液柱上升的原因可能是尾泡与头泡间的温度差。而温度差的形成又是由于头泡表面吸湿后水的蒸发造成的。这样就得到如下的逻辑:温度差——压强差——液柱上升——重心升高——倾倒。而饮水鸟低头后为什么会抬起头来?偶然间,我们发现小鸟每低一次头在颈部玻璃管外都有一个气泡产生,气泡是从尾泡中来的,当我们用手握住尾泡时,发现液柱上升更快,气泡更容易产生,这些现象启发了我们,提出“当小鸟倾倒到一定程度时,尾泡中玻璃管口离开液面,气泡沿管上升,头泡中的气体压强变大,液体倒流回尾泡,从而使饮水鸟又抬起头来(图4(a))”的假设。它能够较满意地解释表观的现象。

图2

图3

图4

整个过程解释如下:由于头泡表面水分的蒸发,使头泡温度降低,内部的饱和汽压减小,而尾泡内的汽压不变,因此管内的液柱上升。当整体的重心到达支点的前上方时,小鸟低头饮水。一旦低到使尾泡内的玻璃管口与其中的气室相通时,乙醚蒸气将沿管上升,于是管中的液体就会倒流入尾泡内,从而使小鸟又抬起头来。以后又不断地重复上述过程。

下一步就是如何用实验证实这种结构设想的正确性。通过讨论,我们提出了定性实验的方案,创造条件做一些实验,例如,将头部用电吹风吹干,使头泡与尾泡不产生温度差,小鸟也就动不起来;又如,容器中不装水,使头泡温度不变,在尾泡附近,用小蜡烛加热,从而使头泡与尾泡间产生温度差,同样可以看到小鸟在不停的抬头和低头,于是我们的设想得到验证(图4(b))。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发现揭示饮水鸟的奥秘时,我们的高兴是难以形容的。

当饮水鸟的结构模型和运动机理搞清以后,是否是永动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小鸟的运动最终要靠杯中水来提供,随着时间的推移,杯中水越来越少,加水,就必须要有外界做功,做功就要消耗其他形式的能量。另外,这个小鸟玩具也必须处于开放的状态,如果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水汽达到饱和,也就不可能产生致冷现象,头泡和尾泡的温度趋于相同,运动也就不可能产生。这个实验也再一次地说明:永动机不可能!

案例 啄木鸟玩具的探索

人在爬杆的顶端,若放松握杆的双手和夹杆的双腿,人就会沿杆滑下。而眼前的啄木鸟玩具却会出现另一种学生们想象不到的现象:如图5,玩具啄木鸟歇在支杆的上端,把它的尾部抬起,松手以后,啄木鸟不是一直滑下,而是“边啄边下”,一会儿下滑,一会儿被支杆卡住。请学生对这个玩具进行探究是十分有意思的。研究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提出,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大体上的问题有:

图5

①能否把见到的现象的特点描绘出来?

②能否把啄木鸟简化为一定的物理模型?

③能否定性地说明啄木鸟产生这种奇特运动的原因?

④啄木鸟能在支杆上歇住的条件是什么?

⑤能否运用数学工具建立啄木鸟的运动过程模型?

⑥能否自制一个啄木鸟验证你的分析?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物理玩具,在它的趣味现象里综合了力、力的平衡、力矩、力矩的平衡、摩擦力、振动、机械能等知识,运用它进行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啄木鸟的运动有这样的特点:在运动过程中,啄木鸟一会静止,一会向下运动,并且围绕着轴套所在的点,作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往复转动(或者说啄木鸟在某一平衡位置的上下振动)。当啄木鸟向上动到一定位置时,轴套就开始下滑,下滑过程中,啄木鸟向下振动到一定位置,轴套又静止下来。如此反复,出现了这种奇特的现象。

啄木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对它的运动进行分析,首先应当简化, 即作某种理想化的处理。啄木鸟本体可以等效为一个质点,它与连接的弹簧(或簧片)可以等效为一个弹簧振子,这个振子模型与一个类似算盘子的轴套连接在一起,轴套与支杆间的摩擦影响着啄木鸟的动与静,因此不能把它们当作质点,而必须把轴套当作一个物体(刚体)来考虑。

把简化了的模型用图表示出来,如图6(a)所示。首先从啄木鸟歇在支杆上时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

图6

设轴套的厚度为h,支杆的轴径为d,质点A受到重力为W,质点A偏离支杆轴线的距离为l,系统静止时杆对轴套孔的压力和摩擦力分别为N1、N2和f1﹑f2。由平衡条件可以建立下列方程:

– N1+N2 = 0

f1 + f2 – W = 0

N1h – f1d – W l = 0

而轴套不滑动的条件为f 1 < μN1,f 2 < μN2,

整理上述各式可得:h/(2l+d)< μ

这就是啄木鸟“卡”住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当摩擦因数一定时,轴套的厚度h越小,支杆的轴径d越大,质点A偏离支杆轴线的距离l越大,越容易满足不打滑的条件。

当啄木鸟振动以后,平衡的条件就被破坏,产生如下过程:

当振子向上运动到一定位置时,轴和孔间的压力N1、N2 减小,不满足f1< μN 1,f2< μN2时,轴套即产生滑动。

同时由于N 1减小,N1 h – (f1 d+W L ) < 0,系统将顺时针旋转,以至孔壁右侧下缘和左侧上缘与竖轴接触,压力增大,大到一定程度时,μN1+ LN2 > W,则轴套就不再下滑。随着振子向下再向上运动,轴套再次打滑,如此循环,就出现了啄木鸟式的运动。

为了验证这些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自制一个简单的啄木鸟模型,取一条小金属片,在其一侧钻一个直径3mm左右的小孔,再用晒衣夹夹住金属片离孔较远的一端,把它们套在竖直的支杆上,即可进行实验(图6(b))当自己做的啄木鸟运动起来时,你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类似的玩具很多,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共同协作得到成功。

本文曾由刘剑锋编辑,载于http://se.risechina.org/bksc/beike/201004/3033.html

网址:刘炳昇,史慧敏:应用玩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64221

相关内容

多买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北大教授:你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新泉镇母婴店:会玩+能玩+善玩=创造力.doc
小学生手工DIY: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乐趣
《父爱创新:二孩爸爸如何用AI重塑亲子时光,赋予旧玩具智慧新生》
Makey Makey GO:一个激发创造力的小玩具
怎样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环保节能意识的培养
浅析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DIY手工布艺玩具:让宝宝玩出创造力
手工创造力:10 个简单的儿童自制玩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