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撬重物的窍门》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该单元的第一节,以“撬动重物”的问题为引导展开本节课,这一问题的设计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以此为依据展开“杠杆”这一简单机械的学习。按照递进关系,本节课有五个学习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抬重物的生活实际问题,发现用支撑物垫着的木棍容易抬起重物,从而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文字直观的认识杠杆。
第二部分:使用平衡尺代表杠杆,通过研究平衡尺保持平衡的情况发现支点的位置对所需用力大小的影响。
第三部分:应用研究成果。活动一:辨析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活动二:分析玩跷跷板时的具体情况,找出可行的平衡方法。
第四部分:根据教材出示的“小杆秤”的组成部分和称重方法制作小杆秤,并解释其原理。
第五部分:阅读介绍阿基米德与杠杆的资料,了解阿基米德在说明杠杆原理方面所作的贡献。
2、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机械的认识基本上集中于一些大型的机器,而生活中的门把手、撬棍等他们并不认为是机械。在低段的学习中,他们虽然已经了解了一些工具在生活中各个场合使用的方法,但是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尤其是对生活中的现象背后的原因缺少认知和思考能力。本单元的内容是对低年级学习内容的深化。本节课作为简单机械的第一节,除了注重杠杆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研究简单机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和能力。
3、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杠杆的结构,知道用杠杆撬起重物可以省力;了解杠杆省力的原因;认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学会制作小杆秤。
科学探究:通过比较和阅读,认识杠杆结构;通过平衡尺的探究实验总结杠杆撬起重物省力的原因;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在制作小杆秤的过程中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和分析生活实际问题得出科学知识的学习态度与探究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发现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杠杆的发明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与意义。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平衡尺研究杠杆。
难点:将平衡尺的秘密与用杠杆撬起重物建立对应关系。
5、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和视频图片材料。
学生材料:平衡尺、钩码、杆秤制作材料。
6、教学时间
1课时
7、教学过程
(1)创建生活情境 导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要同学们帮老师出谋划策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一个大箱子,老师想要抬起它,有没有什么比较简单的方法呢?
2. 学生讨论:学生发表意见并说明原因。
3.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展示同学们讨论所得的“多找几个人一起搬的方法”示意图。教师出示棍子并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在生活中观察到更方便简单且省力的方法?
4.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使用撬棍翘起重物”的示意图。根据生活经验总结这种方法很省力,比起几个同学一起抬,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帮老师解决难题。那我们将像这种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做杠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抬起重物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回顾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最终得到杠杆的概念,形成认知。
(2)结合平衡尺 认识并探究杠杆的奥秘
1. 认识杠杆与三个重要的点
(1)出示使用撬棍的过程视频
(2)结合视频内容解释并归纳:杠杆有三个要素:用力点(顾名思义,撬起重物时需要用力的位置所在的点)、支点(用来支撑撬棍的点)、阻力点(依此类推,阻碍我们撬起重物的力所在的点)。
(3)练习:请同学们在课本38页下方的图片中标出这三个点所在的位置。
2. 利用平衡尺探究杠杆省力的奥秘
(1)教师使用平衡尺和铁架台建立一个杠杆装置,学生根据教师演示搭建杠杆装置。
(2)谈话:同学们,老师使用平衡尺和铁架台建立了一个杠杆并使其保持平衡状态,你能找到此时这个杠杆的支点在哪里吗?
(3)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4)谈话:现在老师要在支点左侧10厘米处挂两个相同的砝码,我们发现杠杠不再平衡了,那么这时我们怎么才能让杠杆恢复平衡状态呢?
(5)学生进行猜测并提出方法。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试验方案:分别在支点右侧5、10、20厘米处挂钩码,观察并记录使杠杆平衡的钩码数量。学生进行试验并进行实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找出杠杆的三个要素点)。注意:实验过程中杠杆支点左侧保持不动,在杠杆支点右侧这三个点处尝试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使其达到平衡状态并记录。
(7)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实验结果。
(8)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互相补充,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当阻力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不变时,用力点距离支点越远,保持平衡所需要的钩码越少,也就意味着越省力。
(9)结合示意图,比较两端距离,总结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情况,学会判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设计意图:三个要素点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迅速找到探究杠杆奥秘的关键,简单又方便。使用平衡尺的方式也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清晰的理解杠杆省力的方式,以及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应用与拓展
1. 区别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杠杆,你能区别它们吗?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你是怎么判断的?
(2)学生谈论并表达观点及理由。
(3)谈话:我们说,是用杠杆能为我们省下不少的力气,为生活带来便利。那为什么有些杠杆明明费力,我们还要使用呢?(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不使用这些费力杠杆,又将会如何?)
(4)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教师出示“费力杠杆”的工具,让学生进行实验,看看使用与不使用费力杠杆有什么区别。
(5)教师归纳总结:往往我们使用费力杠杆是为了省下距离,对我们生活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便利。
2. 创设小孩成人玩跷跷板的情境,解决小朋友如何才能撬起大人的问题。
3. 阅读《阿基米德与杠杆》,了解杠杆原理的由来与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前两个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杠杆的奥秘的理解,学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用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阅读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4)总结与归纳
1. 什么是杠杆?
2. 杠杆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3. 杠杆如何省力?
4. 什么是省力杠杆?什么是费力杠杆?在生活中有哪些杠杆?
(5)动手实践
在课后,你能不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与课本中的图片,动手制作一杆小秤。
8、板书设计
9、教学反思(共17张PPT)
苏教版 五年级下
第四单元 简单机械
4.13 撬重物的窍门
导入新知
你能想出哪些抬起重物的方法呢?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
科学的方法,让我们更省力
导入新知
像这种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探究
观察用杠杆抬起重物的视频
新知讲授
杠杆的组成有三个重要的点:
支点
用力点
阻力点
阻力点
用力点
探究
利用平衡尺探究杠杆省力的奥秘
1. 调节平衡尺,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2. 在支点左侧 10 厘米处挂两个相同的
钩码。
3. 分别在支点右侧 5 厘米、10 厘米、
20 厘米处挂钩码,观察需要多少个
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
4.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探究
4
2
1
实验结论:当阻力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不变时,用力点距离
支点越远,保持平衡所需要的钩码越少,也就意味着越省力。
新知讲授
A表示阻力点与
支点之间的距离
B表示用力点与
支点之间的距离
支点
阻力点
用力点
当A=B,杠杆平衡,既不省力
也不费力;
当A当A>B,费力杠杆
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费力杠杆不省力,为什么还要用它?
思考
往往我们使用费力杠杆是为了省下距离,
对我们生活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便利。
省力杠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思考
如果我们由于费力而不使用费力杠杆,会发生什么呢?
往往我们使用费力杠杆是为了省下距离,
对我们生活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便利。
思考
运用所学的知识,想一想小朋友如何才能撬起大人?
成人尽可能的靠近支点
阅读
阅读《阿基米德与杠杆》,了解杠杆原理的由来与意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抬起重物的方法——杠杆。杠杆由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组成。杠杆上有三个
重要的点,分别是:支点、阻力点和用力点。当用力点到
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达到了省力的
效果。并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当然还有费力杠杆,
它也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杠杆这样的简单机械,让我们的
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实践活动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课件
感谢观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