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颖:孤独症儿子上大学“陪读”,是为他真正独立生活做辅助~

发布时间:2024-12-05 05:11

为孤独症儿童提供结构化的日常生活环境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孤独症#

本文内容来自

万颖老师暖星微课

《孤独症孩子生活教育小妙招》

点击下方回听精彩分享

生活教育是让 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最朴素的过程,提升 孩子 各方面的能力,达到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过程。

生活教育同样是教育,生活教育同样离不开特教技术,通过特教技术让一个孩子在实际情境中,把力提升上来,最后达到能够独立驾驭他的生活的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生活教育?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上不了学了,无法就业了,才要进行生活教育,这是对未来期待的降低,最后把目标降低到孩子会过日子就行了,于是才觉得生活教育很不错。

其实不该是这样的,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是在接受教育的,而且是先有生活,而后才有教育

想一想为什么需要接受教育?我们培养孩子到大学,希望他拥有一技之长,有更多的学识和能力,是为了什么?无非是为了将来他们能更好地生活,能更轻松更幸福,说白了就是生活的能力更强。因此,教育最基本的目标是要服务于生活才对。

对于谱系孩子,他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如果不在生活中教导,未来他很难,父母也很难。所以要在生活中提升他的能力,解决各种问题。我们家长学习生活教育,也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孩子,最后达到的目的一定是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和幸福。所以我们的教育要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举个例子,我们为什么要教孩子穿鞋?因为他需要这个技能,穿鞋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活动,才能不扎脚,行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玩。活动范围广了,能接触到的世界也就更广了。

所以,学会穿鞋是服务于他的生活需要的。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我们给孩子学这学那是为了什么,能否用到生活里。如果在机构跟着老师会配对了,会分类了,会说颜色了,但是在生活中展现不出来,能说拥有这个能力吗?

总而言之,教育源于生活,生活用来检验教育的成果,才是最有意义的

特教与教育是什么关系?

教育是全方位培养一个人,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塑造人格,学校教育教授知识技能,社会教育发展社会性 ,学习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常识和规则。三位一体,才能培养“完整的人”。

而我发现,很多谱系孩子的父母过分夸大了特教,我遇到很多父母读很多特教的书,学很多课,谈论的话题也是特教,脑子和时间都被这件事充斥了,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

因为我们清晰的知道, 我们想要的不是一个特殊的人,只是现在这个人会有特殊需求,如果我们不断的给他“特殊”,他最后就会被我们塑造成一个“特殊的人” 。而我们想要的首先是个“人”,所以,我们需要把特教和教育有效融合。

就是要把我们的孩子看成是完整的人,像所有普通孩子一样从零开始学习知识技能、学会解决问题、会思考会表达,和普通孩子一样,完成这个教育经历。只不过,我们的孩子是孤独症,要完成这个经历会有很多困难,因此需要利用特教技术来帮助完成这个过程。


教育是随时随地发生的,有的时候目标明确,教孩子仿说,教数学,但很多时候是没有目标,也悄悄发生了。比如说我今天和孩子在路上走,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开始抱怨种种,下次孩子遇上这样的情况,他的嘴里也会冒出那样的“怨气”。他从哪里学的?是曾经他听到过的。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想“教育”,但影响了孩子。所以我们 的 教 育是随时发生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还有一个词叫教学, 教育就是随时随地在你身边很自然发生的,而教学是需要我们刻意准备去教授的 。 所以,我们要先完善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完善的话,我们就很难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教育,可能我们给的就都是教学的过程。

特教技术中很普遍的一个是“ 辅助”,我们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辅助才能习得。但如果特教技术只用在桌面的话,就失去了意义。那么生活中如何辅助呢?


比如宝儿上大学时,开始“陪读”。很多人觉得好奇,一年级到高中都没有陪读,上大学反而要陪读了?我是这么考虑的,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在另外一个城市生活,我是担心的,所以在他真正独自生活之前,我需要做一些工作。

于是,我在学校外面租一套房子,他想回来的时候可以回来,我想让他感受到,妈妈是在你身边的,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回家”,遇到困难也觉得安心些。后来我也常出差,房子空着,如果他学校待烦了,可以拿着钥匙回到这里,过他舒适的生活。

所以,这套房子的存在就是他的“辅助”,当然不会长期如此,当确定他可以了,我也就不继续待着了。这也是我为自己完全从他的校园生活中“撤出”的准备,为他真正独立做准备。


在桌面用特教技术,我们可以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是怎么回事。在生活中,特教技术也同样是非常实用的工具,而且我认为, 特教技术一定要使用在生活中,它才能达到我们最终希望的效果。

特教技术与普教如何融合?

那么特教技术如何与普通教育融合呢?我给大家举个小例子来谈一谈。

比如说非常常见的打招呼,每次我要见到一个家长牵着孩子朝我走来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场景出现在我面前,家长一手拉着孩子的手,一手推着孩子的后背到我面前,站在那里,接着低头对着孩子说:“跟万老师问好,说万老师好。”甚至有些家长还要把孩子的头掰过来。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跟我没有任何互动,而是辅助孩子和我进行互动,如果孩子没问号,家长就急就催,如果孩子说了,家长就开心走开了。这样的场景非常常见。

我们仔细 研究 一 下, 一个孩子要具备这样的技能,需要有哪些能力基础? 第一,能独立说“ 万老师好” 这四个字的能力,也就是语言能力; 第二,他要会关注人,就是我看 见 了 那个人,我才去和他打招呼。

只有这两部分都具备的时候,孩子才能完成正常的“打招呼”这个简单的社交。而不是嘴里说着“万老师好”,眼睛还看着别处,也不是孩子成心不问好,而是孩子的能力真的还有欠缺。

“打招呼”是普通教育里孩子需要掌握的基本社交技能,也就是说,这个能力不是因为孩子是孤独症才要他学会,而是这是一个普通人生活需要具备的能力,但是孤独症孩子用普通教育的手段难以掌握,我们就得运用特教知识在生活场景里帮助他,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检验。


我们这个时候最常运用的,也是最需要的一个方式,叫做 辅助 。比方说妈妈可以轻轻拉着孩子的手,看到老师之后,妈妈蹲下来,然后碰碰孩子,大声地说:“老师好。”然后老师也说:“你好。”然后我会把脸再转向孩子。那么此时妈妈再碰一碰孩子,或者小声提醒一下,或者此时的万老师也开页真诚地说:“宝贝,你好。”那么他也会说“好”,或者说“你好”,或者说“老师好”。不管他回应的是什么,我们都进行了一次社交,而这个辅助叫做 动作示范 。 通常妈妈们都没有做到动作示范,而且帮着孩子去说了。

当孩子在你的示范下,可以问好了,之后我们可以进行语言辅助。比方刚开始时,你可以说:“宝宝,你跟妈妈说‘万老师好 ’。”让他仿说,因为我是特教老师,所以这时候我会立刻把目光对着孩子,迅速跟孩子回应:“你好呀。”那么,孩子就很自然地进入了一个社交过程。重复多次之后,孩子能够听妈妈指令了,我们可以变化指令

比如从“说万老师好”转变为“跟万老师问好”,再到“跟万老师打招呼”。指令的变化,也使得这个社交场景越来越自然,更贴近日常。多次重复之后,我们就可以慢慢撤销辅助了。直到你说:“宝宝,看,万老师来了。” 孩子可以在没有你辅助的情况下打招呼,才是最真实自然的社交场景。


“辅助”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被悄悄使用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使用到强化,强化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当我们想要塑造一个行为的时候,我们就关注这一点,通过语言的强化、物质的强化,去塑造新的行为。

可以说“你说话声音真大,妈妈很喜欢”、“你说得真清晰”、“宝宝会打招呼了,真棒”,诸如此类。发音、音量、目光……打招呼涉及的这些小目标,一点点强化,最后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交。

再有就是泛化,比如在机构里学了打招呼,我们就要拓宽使用场景,建议爸爸妈妈在家里每天和孩子打招呼,“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见面就打招呼。在家里练熟了,再去找不同的人“泛化”。幼儿园老师、熟悉的亲戚、友好的喜欢孩子的人,他们一般会更配合,可以给孩子更好的回应,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更愿意再跟别人说。

泛化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们要发挥智慧,减少孩子的困难,让他容易成功,强化他的自信。

打招呼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就是普教和特教结合的例子。因为普通教育教导孩子们要有礼貌,但我们用特教技术教会我们的孩子。把辅助、强化、泛化做到自然,直到不需要辅助。

最后这个孩子到底会不会与人打招呼呢?一定要经过生活实践的检验才可以。但是切记不要逼迫孩子,也不要觉得孩子成心不说,有可能他是受挫、紧张说不出来。我们紧张的时候,也会发挥不好,或者支支吾吾不能完整表达。

我用“打招呼”这样一个小例子,给大家分享了特教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我会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很慢,比如吃一个苹果,我会从让孩子拿苹果开始,到洗苹果、切苹果、丢苹果皮、收拾案板水果刀……让孩子充分参与进来

每个妈妈都要相信自己的智慧,如果父母在生活日常中能很好地运用特教技术,可以缩短很多在机构教学的时间。我们的孩子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情境中,有大量的练习机会,学会的是真实的技能,也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自然成长,而这些是他们一生需要的!

- End -

扫码领取新人礼


成为暖星会员

网址:万颖:孤独症儿子上大学“陪读”,是为他真正独立生活做辅助~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80384

相关内容

孤独症患儿的日常生活护理
孤独症儿童:教育和行为训练是康复关键
孤独症儿童:生活里需要有更多色彩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问题及情绪管理策略
关注孤独症儿童:如何让“星星的孩子”融入普通幼儿园教育?
家长在学校陪读,应该如何做好辅助?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之十:孤独和独处
考研路上,你觉得孤独吗?
图解孤独症儿童游戏、(生活技能卷 社交卷)
《我独爱自在的人生》:想要活得从容自在,必读梁实秋的孤独哲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