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抓娃娃》里的“苦难教育”,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吗?

发布时间:2024-11-11 23:13

全文1237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01电影《抓娃娃》探讨了苦难教育,引发广泛思考和热议。

0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郑莉表示,苦难教育有其积极意义,能让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收获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然而,郑莉认为刻意给孩子“使绊子”的苦难教育可能弊大于利,会让孩子过早承受超负荷的压力。

04郑莉强调,苦难教育要把握好度,核心在于孩子面对挫折时,不要过于溺爱、大包大揽,而是给孩子留出试错、纠错的空间,教会他们积极、独立应对困难。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  郑莉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钟财芬

近日,沈腾和马丽主演的喜剧电影《抓娃娃》上映,票房爆火。在收获热度的同时,影片中所探讨的苦难式教育也引发了广泛思考和热议。

图片

影片中,沈腾饰演的富豪马成钢,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小时候经历的苦难,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优秀接班人,他和妻子一起从大别墅搬到破楼房,为儿子营造了一个贫困的成长环境。于是,儿子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雇来的)、背着书包跑几公里上学、去市场买最便宜的菜,为了省水费,连平时用的水都是水龙头滴出来的。他一直被灌输“考清北才能改变命运”的思想,但在高考前发现,贫困的牢笼其实是父母精心打造的,于是选择在考场上提前交了白卷,作为抗议。

该片通过喜剧手法,对苦难教育议题进行了夸张式呈现。在被电影编造出的桥段惹得哈哈大笑的同时,人们也从中窥见了现实的影子:长辈总爱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挂在嘴边;吃不下饭时父母动辄就劝“我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一边给学费一边说“我们砸锅卖铁也会供你”……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现代社会,苦难教育似乎成了部分家庭的常态。

“顾名思义,苦难教育是通过让孩子经历困难和挫折来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郑莉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心理学家科胡特曾提出“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一概念,认为适当的挫折能促进个体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苦难教育有其积极意义,能让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收获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郑莉举例,像幼儿学步时期,孩子只有经历过摔跤后独立站起来这个过程,才能在日后走得更快更稳。

图片

“但像《抓娃娃》电影中这种刻意给孩子‘使绊子’的苦难教育,可能弊大于利。”郑莉解释,在影片里,沈腾、马丽饰演的父母总是哭穷,还故意上演奶奶卖嫁妆凑学费的戏码,让孩子在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只能不断压抑自己的正常需求。“童年本应平和、温暖、有爱,这种满是苦水的成长环境,打着‘历练孩子’的旗号,但最终结果无益于揠苗助长,会让孩子过早承受超负荷的压力。”郑莉表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满身疲惫,没有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容易缺乏自信和安全感,遇到事可能想不开,觉得自己一无所依、活着太累。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苦难教育是迫于现状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却被一些家长捧为“励志圣经”,走向了扭曲和极端。郑莉认为,不排除苦难教育能让一些心态积极、顽强有韧性的孩子“百炼成钢”,但个体的差异和成长需求是不可测的,一味“穷养”可能给一些性格柔弱、承压能力不足的孩子带来抹不去的心理阴影与创伤。

郑莉强调,除了注重个体差异,苦难教育也要把握好度,核心在于孩子面对挫折时,不要过于溺爱、大包大揽,急于出手干预和帮助,而是给孩子留出试错、纠错的空间,教会他们积极、独立应对困难。“真正好的父母不是处处满足孩子的一百分父母,而是六七十分,懂得在孩子遇挫时不急着插手、顺势引导孩子自己解决的父母。人为制造苦难、让孩子‘没苦硬吃’,则是变味的苦难教育,不仅有碍孩子成长,还会让其对父母失去信任感。”郑莉提醒,孩子就像一棵树,成长过程中自然会经历风雨,没必要在风和日丽时呼风唤雨,“人生本就难一帆风顺,生活中会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复杂的职场关系等。在遇到问题时放手让孩子独立应对,必要时充当好后盾,孩子自然能学会直面苦难、走好自己的人生。”郑莉说。▲

责编:徐梦莲

主编:张彤

网址:电影《抓娃娃》里的“苦难教育”,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0071

相关内容

中年人的极简生活:存钱、养生、不鸡娃
践行绿色生活,环保从娃娃抓起
如何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5招教给家长,娃以后越来越优秀
父母要知道的16个婴儿护理知识,带娃会更轻松!
带娃必备的5个育儿贴士 简直太实用
新生代父母的高质量带娃指南
“孩子3岁,无性婚姻3年”:分床睡的夫妻还好吗?
父母的建议影响孩子的成长
让好的家庭教育照亮孩子成长路
啥时候送娃去幼儿园?专家提醒,没存好这6项能力就入园=害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