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苏州:博物馆 文脉永驻焕新颜
参观博物馆,触摸历史的脉络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乐趣# #学习新知识的乐趣# #历史文化乐趣#
改造前的苏州博物馆周边环境脏乱差
本报记者 张健 摄影 范群
近日,姑苏晚报大型新闻行动“俯瞰古城苏州”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刊登的图片中,一张空中俯瞰苏州博物馆的照片让很多居住在此的老苏州们回味无穷。昨日,平江路街道拙政园社区的顾雪芳、施文潮和任凌高三位居民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了几十年前的临顿路、东北街、齐门路和迎春里……
40年前的苏博地段可不是这样的,临顿路、东北街、齐门路都很窄,66岁的顾雪芳回忆说也就3米左右,够开一辆公交车。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辟了从阊门至娄门的公交线路——3路公交车,到了娄门后再往东都是农田了,要前往就只能下车步行了。临顿路和齐门路也不是笔直的,由南往北经过时,就会发现路口东北角上是突出的商店,必须向西绕行后再往北到齐门路。苏州博物馆的地块在那时都是居民区,居民区中的房子都是上百年的老宅子,里面里弄密布,深不可测,名字很难记得,但要从东北街进入该居民区,有一条背街巷子还是很有名的,叫迎春里,这条小巷的位置就在现在苏博大门附近。以此巷为分界,它的东面是拙政园幼儿园、平江联诊医院(现在平江医院旧址)、拙政园小学,然后才轮到忠王府; 迎春里的西面至路口沿街,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商店,有百货店、南货店、糖果店、酱油店,酱油店再下去就拐向齐门路了。路口还有个邮局,当时的通讯不是很发达,写信寄信、打电话、发电报都要通过邮局,所以那时这个邮局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应该记得。
顾雪芳住在潘儒巷40多年,一儿一女就在附近的平江联诊医院出生。当时去医院看病不需要任何现金支付,都是采用记账单的形式。每个单位都有挂钩的指定医院,职工看病直接去就行,最后凭记账单去单位报销。说起来好笑,当时生个孩子只要3元钱,两个孩子才6元。临顿路和东北街路口当时还有一家馄饨店,小馄饨一碗7分钱,大馄饨一碗1角4分钱,萝卜丝饼一只7分钱。
对于原来的苏州博物馆,居民任凌高还有印象。他清楚的记得,当时的苏州博物馆建造于1960年,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内。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博物馆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对于现在的新馆三位居民都非常喜欢。任凌高说,四年前,就常带着孙子去苏博参观。孙子特别喜欢里面的花园,每次去他都要任凌高带他去桥上看金鱼。62岁从西北师范大学退休回苏州的施文潮老先生对现在的苏博新馆赞叹不已。他总结了三个最爱的理由。一是建筑有特色,很好的融入到了苏州古城的建筑中,又不失现代化的元素,跟上了时代的节拍; 二是馆藏物品有档次,很有看头,如果是搞收藏研究的,那苏博是最好的课堂;三是与参观者的互动很强,经常有专题讲座,学者点评之类的讲座,为此施老先生还专门办了个会员卡,每次讲座必去,收获良多。顾雪芳也是苏博的常客,她说这个夏天,她几乎天天泡在里面,一来可以享受免费空调,二来在苏博内你不会感到寂寞和无聊,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眼前都是一幅流动的立体画。
三位居民都非常喜欢现在的居住地,他们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些当时的影像资料。任凌高说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年轻时谁要想拍张照片那是很奢侈的事,现在想想如果能留下一张也是好的,至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记忆。任凌高说儿子在8年前带回一个挂历,挂历中有一张照片拍的就是上世纪50年代临顿路、东北街和齐门路的路口。这张老照片当时很吸引他,虽然照片中没有汽车,不是很繁华,但路口的格局和现在对比还有些相似。只可惜当时那张挂历也没保存下来。
网址:航拍苏州:博物馆 文脉永驻焕新颜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05545
相关内容
新苏式生活,续千年江南文脉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 || 锻造江苏文化新势力,精彩“不落幕”
锻造江苏文化新势力 精彩“不落幕”
苏州博物馆举办【双师课堂·博物馆里的手工课】“永恒的花园”——亚述花卉胸针制作活动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殷墟焕新 赓续传奇——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焦点新闻 苏州旅行指南英文口袋书首发
惠州老船厂:旧船坞造出新“船舶”
我在博物馆里修文物
广州首家维波楼艺术生活博物馆开幕
逛博物馆、做苏帮菜、游苏州园林=暑假作业?“暑期自助餐”总有一款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