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赋能,开启别样数字生活
2019-4-26 11:20 东南网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一个个“热词”的出现,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当前,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已到来,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甚至思维方式。
数字技术极大提升了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的运营效率;人工智能与制造、零售、金融等行业的结合,带来了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智能变革在生产、服务、办公等环节帮助着各类企业提升效率,改善服务。
“智”在技术,“惠”及百姓。我们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移动支付更方便了,城市交通更通畅了,办理政务事务效率更高了,就医预约挂号更省事了……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数字经济带来的生活便利,开启我们别样的数字生活。
——编者
医疗“AI”来了
在福州,全球首例基于5G网络的远程动物手术成功实施。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通讯员 邓剑云 摄
智慧药房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通讯员 邓剑云 摄
三码融合,不怕忘带社保卡。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通讯员 邓剑云 摄
东南网4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通讯员 邓剑云 文/图)
医疗“AI”来了,你愿意让“AI医生”参与看病、参与做手术吗?
去年12月18日,全球首例基于5G网络的远程动物手术在福州成功实施。这是互联网+医疗的成效缩影,更是医疗行业以“智变”促成的“质变”。
医生在长乐滨海新城操纵机器人的机械臂,与此同时,远在50公里外的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手术室内,手术钳和电刀在同步“动作”,将“患者”的一片肝小叶顺利切除,手术创面整齐,全程不见一丝血迹。半小时后,这位特殊的“患者”(小猪)渐渐从麻醉中醒来。
“基于5G网络的操控体验,以及高清视频,已经达到光纤专线一致的体验。而且此次手术的成功,也为日后5G远程外科手术的临床,创造了相应的条件。”主刀医生刘荣感叹。
5G技术下,原有50~100毫秒时延可缩短至1~10毫秒,几乎实现完全同步。5G将带动便捷就医服务,创新远程超声、远程医疗机器人、AI辅助诊断、远程VR会诊等应用,助力医疗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偏远地区医院与三甲医院的实时快速联动。
近两年,医疗“AI”已在我省有了不少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应用案例。
最令市民觉得“高大上”的,要数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人工智能(“AI”)机器人。
2016年3月9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椿团队在全省率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开启了我省医疗领域的“机器人时代”;两年后,福建首台脊柱手术机器人正式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岗,开启了福建脊柱外科治疗的智能新时代。据了解,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孟超肝胆医院将展出核医学科机器人和消毒机器人。
而在我省众多的“AI”应用场景中,临床运用较多的是“AI”医学影像分析。
“过去,一个病人的肺部CT片大概有两三百幅影像,一些比较疑难的病例,从判读CT片到签写影像报告,我平均需要10分钟。”福州市第一医院影像科主任郑彩霞是一位资深的影像科医生,她指着“AI”系统刚筛选出6个低危可疑病灶的CT影像说,“引入了‘AI’系统筛选读片,我平均每个病例的影像报告可以缩减5分钟。按一天40个影像报告来说,就能节省200分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实际上,像肺结节筛选人工智能系统这样的“AI医生”,在辅助诊病方面还是临床医生的“副脑”,能甄辨出病灶的位置、大小、密度、质地、危险度等,降低误诊率、漏诊率,有效提高肺癌早期筛查。
如今,作为医疗领域的“AI”应用,几乎打通了就医的导诊、候诊、诊室、检查检验、住院、院后的各个环节,全方面助力提升医疗行业服务效率及体验。
最近,漳州市民黄先生想在入夏之前到漳州市医院处理肠息肉。漳州市医院成立了“虚拟病区”,将抽血检验、心电图、B超、磁共振、CT、动态心电图、入院办理等各项诊疗服务集中起来。
“‘一站式’入院真方便。”黄先生是漳州市医院启用“虚拟病区”一年以来,8901人次当中的一人。从入院到出院每人平均节省了2.5天的住院天数,同时节约了近400元的住院费用。
“现在等核发药的不多,等配药的人数比较多,在窗口发药的先来两个转去配药。”在厦门市第五医院药房,主管药师一边看着门诊处方实时监测屏,一边调配人手。很快,平均等待取药的时间就从13分钟降到了11分钟。
别小看这两分钟,从预约挂号、就诊、结算到取药,每个就诊环节都能节省两分钟,群众的就医体验就有大改观。优化就医流程、缩减每个诊疗环节的等待时间背后,是厦门市第五医院数据中心24小时飞速运转地高效工作。
“AI”+医疗,智慧医院正从概念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