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科学部落的实地考察报告:读《实验室生活》
阅读科学实验报告,实践探索精神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知识阅读#
科学部落的实地考察报告:读《实验室生活》
科学家如何工作?他们如何“发现”科学事实?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实验室生活》一书,以自然主义的方式研究科学,特别探讨了制约科学的社会因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科学事实的建构做了独到的诠释,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实验室生活》的主要作者是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他1947年出生在法国勃艮第(Bourgogne,是法国的一个大区),家境非常富有,其家族是有150多年历史的葡萄酒酿造企业Maison Louis Latour的所有者。17岁时,他被送到巴黎最负盛名的学校之一Saint-Louis de Gonzague。1966年,中学毕业之后,拉图尔进入了位于第戎(Dijon,法国东部城市,勃艮第大区首府)的勃艮第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前夕,他通过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从而获得了在中学教授哲学的资格。随后,他进入了当时刚刚建立的图尔大学(Université de Tours François Rabelais)进一步攻读哲学和圣经解释学,并于 1975 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选题为查尔斯·拜吉( Charles Péguy) 的神学理论,论文题目为“解释与本体论: 对耶稣复活之文本的分析” ( Exégèse et ontologie: une analyse des textes de résurrection)。拉图尔在1982至2006年担任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创新社会学中心)教授。2006年至今担任巴黎政治学院教授及该校媒介实验室科学总监。
1973 年,拉图尔结识了一位著名的法国科学家罗歇·吉耶曼(roger guillemin),吉耶曼认可拉图尔的研究,并邀请他到其所工作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进行人类学考察。1960年成立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是由美国加州南部圣地亚哥拉霍亚的一个独立非营利科学研究机构,这个研究所一直处于世界生命科学研究的前列,它的创建者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是防治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者。 在博士毕业之后,凭借吉耶曼的邀请信,拉图尔获得了福布莱特基金的资助,开始了他在吉耶曼实验室为期两年的人类学考察( 1975 年 10 月至 1977 年 8 月) 。拉图尔运用了人类学研究的参与观察和民族志方法,把实验室看作原始部落,对之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描述,获得各种第一手资料,包括笔录、实验室论文分析、实验室成员的手稿、通信、谈话、备忘录和其他由实验室科学家提供的资料。而且,拉图尔和伍尔加(英国社会学家)也允许实验室科研人员了解他们要做的工作,可以阅读他们的调查笔记。
根据为期两年的科学部落的实地考察,拉图尔和伍尔加写出了《实验室生活》。该书借鉴了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参观者的身份,进入到科学家活动的场所做人类学家常做的实地考察,不仅跟踪科学事实在实验室中的微观构造,而且还跟踪科学家在所谓实验室外部的活动,详细观察科学家共同体生产知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独特的、新颖的工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展示了一种新角度、新视野。
《实验室生活》共六章,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是实验室研究的目的与对象,为揭示科学事实的微观建构作了方法论基础。
在第一章引入了“观察者”(observer)的概念,并贯穿全书。观察者并非作者自身,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对研究视角的一种抽象。观察者是客观、冷静、不带感情色彩的。观察者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基本没有人格特点。在借助观察者视角叙述研究过程时,作者使用了“夹叙夹议”的行文节奏,如纪录片一般,将观察者所记录的资料片段和观察者的所思所想交替呈现。在这种写作手法下,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人类学家的观察思考同步推进,二者巧妙地交织为一体了。当科学结论逐渐浮出水面时,关于实验室生活的文化和社会学意义也呼之欲出。
第二章是对实验室、实验室工作状况的介绍,也开始对科学、科学研究的本质的重构。可以说是本书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作者首先提供了实验室的地图,不同的分区不仅显示了功能的差别,也代表了实验室作为“论文生产机器”的不同流程。有趣的是,在地图上的实验室外围,有很多进入的标签,代表着实验动物、化学试剂的参与,而产出标签只有一个即“论文”。这是《实验室生活》这本书中的主要论点,即科学事实是通过实验室的工作被建构起来的。机器、设备(包括试剂)、技术人员组成了一个生成器(inscription device),从最初的试验物质到最终的公开论文,这就是实验室的运行模式,通过大量实验室里的观察事实和论文数据,《实验室生活》为读者证明了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论文这一事实。正在被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就成为教科书上的真理。《实验室生活》还专门提到了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引用问题,这是促使一条陈述变为一个事实的最大推手。由于观察者无法理解科学家们所发表的论文,所以不能准确评估这些论文的相对价值。而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室成员认为,论文只是交流“新发现”的一种手段,只有抛弃对论文本身的兴趣,才能把握论文阐述的“事实”的“现实意义”。观察者由此意识到,论文作为一种“文献记录”,其作用就在于让读者信服。
第二部分(第三章)是实验室研究的案例分析,细致入微地描述了TRF(甲状腺素释放因子)如何在实验室里被建构出来,描述了科学事实的微观建构过程。
第三章以确定促甲状腺素释放因子(TRF)为案例,从罗歇·吉耶曼(roger guillemin)与安德鲁·沙利(andrew-v.schally)两个研究小组的研究历史出发,探究了TRF的特性。其间,作者通过列举讨论记录、论文节选,示意图表梳理了TRF从最初被发现、分离到被研究者写成论文发表,成为可交易物的历史。1960年以前,有关TRF的论文讨论内容是仪器安装和提纯问题。到了1960年, 得到了接近纯净的TRF物质,讨论就转向化学分析仪器方面。1968年, 其他学科的许多分析技术运用到TRF结构的研究上, 各研究小组就TRF的结构展开激烈的争论。1969年, 质谱仪的使用结束了这场争论, 最终确定了TRF的结构。
TRF的研究是由两个竞争的研究小组进行的。1962 年,神经内分泌学界把“大脑控制促甲状腺素的分泌”看作事实。吉耶曼教授把它命名为促甲状腺因子( TRF) ,并认定它是一种肽,决定用化学分析方法确定其氨基酸序列。当时,TRF 的存在只是多种相关假说之一。到1966 年,已经能获得很纯的所谓 TRF。但是,此前所有的酶实验都未能破坏TRF 的生物活性,因此吉耶曼主张“TRF 或许不是一种肽”。沙利的团队采用了与吉耶曼大致相同的研究路线,但是他们认为这种因子应该是一种激素。沙利在 1966 年发现 TRF 含有 His、Pro、Glu 三种氨基酸,不过只占 TRF 总质量的 30% 。于是沙利得出结论: “TRF 不是肽”。这就意味着研究方向将发生重大改变。1969 年 9 月质谱仪终于产生出合成 Py-ro - Glu - His - Pro -NH2 与天然 TRF 的几乎完全相似的光谱。争议停止,“TRF 是 Pyro - Glu - His -Pro -NH2”被各方接受并成为科学事实。这个案例分析展现科学实验过程的归纳:一是分离新物质,二是重组这个物质并进行临床试验并分析化学构成,三是研究其作用方式。
更为具体地说,吉耶曼使用了500吨猪脑,它们是从芝加哥的屠宰场船运到得克萨斯的。他从这些猪脑中提取了1毫克的TRF(H)。 沙利也有类似的故事,不过他用的是羊脑。 由于要提取的TRF(H)是如此之少,因而对TRF(H)的标准测试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验室生活》正是据此而从信用度阐述了科学事实的构造过程。这一历时八年、 用数百吨猪脑、 羊脑做出的东西,不过是一系列文字标记发展的过程。科学事实是基于各种协商与争论解决的结果。每一方都对对方的研究进展提出疑问、 诘难。在此次科学部落的实地考察结束之后两个月,吉耶曼和沙利因 TRF 序列的“发现”而共同获得 1977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也就是说,拉图尔和伍尔加“参与了”这项诺贝尔奖的“生产”过程。
在《实验室生活》书中,多次说明了科学研究中的物质作用,如在TRF研究中,当代表着研究成果的论文公开发表之后,前期所有的研究动物、羊脑、机器、试剂……都不会再被提起。这些物质成就了科学,却也最容易被遗忘,人们关心的是点子,是理论。
第三部分(第四、五、六章)是科学事实建构的社会制约因素, 其中人性、社会、理性和知识这些因素都影响科学事实的建构。 但其立足点还局限于实验室这个范围之内,没有触及实验室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第四章论证了科学事实是一种构造的产物,是各种利益集团间协商的结果,《实验室生活》看到了实验室的结构、人员、设备及人们的日常活动,看到实验室制备、提纯、分离化学物质,看到了白鼠被放血、青蛙被 剥皮;看到实验员每天把实验记录报告送到办公室。还看到那些持有博士学位的研究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且与自己正在写作的论文进行比较,看到了现代仪器的各种输出。实验室的仪器具有标记能力,每个标记的装置是机器、若于仪器及实验技术人员的组合。每个实验室就是标记装置的特定组成单元。因而,实验室中的所有言行,除了编织文字材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所做的实验、进行的计算、得出的结论等这些文学标记,都只是为了输出论文而已。这些论文所反映“科学事实” 便是构造的产物,或者说, 实验室中仪器设备产生的文学标记被科学解释为事实、 被人证明为事实。 因此,没有任何事实是被发现的,它们都是被构造的。这种说法甚至从 “事实”一词的拉丁语形式 “ facere"也可以看出: 它意味着构造或建造。
在最后两章中,作者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实验室工作程式,让读者看到所谓高大上的science,也不过就是一种business。
第五章对科学家的可信性和功绩展开了探讨。通过介绍哈格斯特龙(Hagstrom)和布尔迪厄(Bourdieu)对科研人员的交换(exchange)行为的分析,《实验室生活》引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模型中,着重强调了前人缺失的两个要点:价值创造和需求。科研人员生产的信息有价值,科研人员也同时对生产信息的能力有需求。因此,从设备到数据、论据、论文、解释、奖励、货币、设备,这样一个科研功绩的循环就建立起来了。
第六章通过体验实验室生活得出科学的建构过程,提出了从无序中创造有序的核心论点。我们所处的世界与自然总体上是无序的,但人类的工作就是在无序中制造有序。《实验室生活》主要阐述了科学事实在实验室中的建构,着重从微观层面描述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科学事实是一种人类构造的产物,因而它们并不是被“发现” 的, 而是在实验室里被建构出来的。 这种人类学考察把经验的案例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强调对知识的生产现场、 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行实时实地的考察, 跟踪了科学事实在实验室中的微观构造。
科学部落的实地考察报告--“实验室研究” (Laboratory Studies)究竟有什么意义?
第一,通过现场考察确切地说明“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实验室是知识生产的现场,至于实验能决定什么或不能决定什么只有现场考察之后才能定夺。如果我们不能在微观上,并从内部去解释知识在实验室中的生产机制,也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现代科学。 实验室研究重视的是“现场考察”和“发现情境”,只有通过现场考察,才能确切说明“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第二,深入了解一个科学事实的制造过程。实验室是建构科学事实的记录系统。实验室可以称作“文献记录系统”( P37) ,包括实验仪器和实验室人员等,它通过讨论和说服把来自实验室内、外的各种图表、数据和资料等加工、制作成一篇篇“论文”,正是在一系列的争论、磋商和劝导活动中,科学论文得以构造并成为“科学事实”。一个科学事实的制造过程是这样的: 借助于记录仪器制造出图表和数据; 引证外来的相关文献; 二者结合形成科学陈述; 陈述成为争论的对象; 当这个陈述被其他人大量引用、应用和重新应用时,它被看成为事实,融入科学知识的宝库,编成教科书。科学事实并不是单线的逻辑的发现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构造过程,包括大量的决定与否定活动。其中,科学家对科学陈述的真与假、客观与主观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使得陈述不断被修改、颠倒、或者取消重来。通过争论,科学认识被人们接受,进而转变为人们对实在对象的“相信”,由相信认识的真实性到相信本体的存在。
《实验室生活》这部科学部落的实地考察报告是作者博士毕业后第一项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取得了突破性的学术成就,成为新兴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的奠基之作。除了寻求“科学知识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这一问题的答案之外,该书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亦堪称典范,值得深入探究。一方面,他把对科学知识的研究从“社会建构 ”转向了“科学实践 ”,提出了“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观”、“黑箱论”等一系列科学事实;另一方面,他在科学实践中充分借用了人类学学科独有的“参与式观察 ”、“对他者的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原则和方法,使这些科学事实变得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欧洲科学哲学研究中掀起了一股“实验室研究风潮”。
《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东方出版社,2004年,
Bruno Latour(布鲁诺・拉图尔)、Steve Woolgar(史蒂夫・伍尔加 )著,张伯霖、刁小英 译
附录:《实验室生活》目录
献词
致读者
第一章 科学的人类文化学志
第一节 记事簿摘录
第二节 评论摘录
第三节 场所介绍摘录
第四节 实验室人类文化学志存在的理由
第五节 观察者的问题
第六节 实验室研究的局限
第二章 一个人学家参观实验室
第一节 文献记录
第二节 实验室文化
第三节 资料与事实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制造事实:促甲状腺素释放因子个案
第一节 不同背景下的促甲状腺素释放因子
第二节 一个附属专业的诞生:TRF的分离及特征
第三节 策略的选择
第四节 用新的投资淘汰竞争者
第五节 建构新客体
第六节 TRF的肽的性质
第七节 可能性的缩小
第八节 TRF转向其他网络系统
第四章 事实的微观社会学
第一节 交谈中事实的建构与解构
第二节 对“思维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节 事实与赝象
第五章 科学家的可信性
第一节 功绩:奖励与可信性
第二节 战略、职位和职业生涯
第六章 从无序创建有序
第一节 创建一个实验室:我们论据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有序从无序中产生
第三节 新的假设代替旧的假设吗
索引
原书所涉及的图书
照片
译后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337881.html
上一篇:探索决定人类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雷普实验室的科学贡献与发展方向
下一篇:在蒙彼利埃的日子
网址:科学网—科学部落的实地考察报告:读《实验室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14822
相关内容
“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戴森《全球灰尘研究报告》背后:消费者洞察赋能家居清洁的科学“实战”
戴森《全球灰尘研究报告》背后:消费者洞察赋能家居清洁的科学「实战」
《小学科学生活化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科学课外拓展性课程:diy初中科学“生活化”创意实验
上海体验式购物考察报告.ppt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设计
2024年热门行业科技生活趋势洞察报告
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活观察|“科学玩具”应科学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