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阅读科学实验报告,实践探索精神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知识阅读#
李启科
在强化学生的个体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学生的一种特有的学习方式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阅读积累了人类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还学到了前人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探究性阅读从学生个体来说,应该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分析和处理信息,达到理解阅读对象的目的;或通过反复的阅读,朗读,感悟阅读对象的深刻内涵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语文探究性阅读呢?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构建应把握如下教学策略:
一、引导质疑,确立课题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在语文探究性阅读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说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对问题的敏感度。“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了解决它的强烈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敏锐地感受与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好奇心”的丧失,对个人来说,是停滞的开始;对人类来说,是堕落的源头。但是,提出一个好的、能紧扣教学主题、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情境创设。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的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教师积极傍斟博引,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生一道确立研究课题。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学生通过阅读后,对文中用花生来喻“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都接受和赞同,但就是对用“鲜红的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与“花生”作比不理解。针对这一观点,我引导学生探究“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人们之所以爱慕,是因为它们本身就美。请同学们议一议,把自己的才华和美表现出来,好不好?”在老师的点导下、启发下,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很好,它们把自己的美展现给大家,使大家得到了美的享受而又不求回报,也是默默奉献的品质,他本身就好,又不是在'臭美',父亲这样作比较不恰当。”有的说:“竟然美,有才华,何必表现,早晚会被发现。”这句话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等到你老了才被发现,还有什么意思。”所以说,学生们阅读后的收获或见解是不确定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所提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更不用说不同的读者了。因此,教师就要善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各表其义,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赞许。
还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詹天佑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引导学生再学习课文,确定研究的主题。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一致认为“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是可以作为文章的研究主题。研究主题确定了,就要引导学生分组学习、交流、讨论。在文中找出能说明“杰出”和“爱国”的内容,深刻理解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读、思、议、说,交流讨论,从而得出:说詹天佑“爱国”,是因为他在帝国主义干涉、威胁、阻挠下,毅然接受了任务,那里要开山、那里要架桥、那里要把陡坡铲平,那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并且还经常教导其它工程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夫,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汇图、计算。道其“杰出”:是因为他在八达岭、青龙桥设计了著名的“两端造进法”和“中部造井法”,以及“人字形”线路。而且还提前了两年完成了任务。
其次,教学时,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阅读中提出自己学习课文后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与学生一道给问题编号排位,简单的问题生生互相解决,有研究价值的确定下来共同研究。比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问题很多,但争论较大的还是“枯黄的茅草,还吹着风,可烧了半个多钟头的火为什么只烧邱少云一个人?”“邱少云被火烧了这么长时间,人都烧死了,可他身上的弹药为什么不会爆炸?”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虽然与教学没有多大的关系,但细细品味,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是学生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
第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的时空,都有释放自己所感兴趣的疑难问题的机会。教师再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一道共同研究,从中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的内容不分课内课外,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观点看法。例如学生学习《鲸》时,有一个学生问,除了鲸是胎生的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小鱼是胎生的。问题一提出,就出现了互不相让的敌对的两大派。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后来,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查看资料,终于发现有一种小鱼也是胎生的。
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启创新思维之门。但是,教师是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导演,对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使学生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从而把学生带入科学的大门,使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和体验丰富、有趣的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
二、教给方法,实践探究
开展探究性阅读目的就在于让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和确定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为关键。作为语文教师,教学时,就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各种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无论是学生个体独立开展研究,还是几个人合作起来一起学习研究,都必须按照严密的科学方法进行,也就是说,每次探究性阅读都要遵循“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总结归纳”研究环节,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自然、社会、人文、科技等。所以,教学时,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习目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性阅读,同时结合问题的性质、要求、难易来决定学生学习的形式(或是个体自主探究,或是小组合作探究)和学习的方式(确定课题探究讨论,资料查阅,社会调查,现场考察,实验研究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一整套有条不紊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的实际操作运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验与知识,逐步学会知识的转换、迁移和运用,以及科学的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编入了许多介绍历史人物、英模典故和科学家等的感人事迹。如:《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等我们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法学习;《詹天佑》《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我们则可用确立主题,探究讨论的方法学习;《丰碑》《落花生》《只有一个地球》等这些课文的教学,则可采用辩论法学习;像《蟋蟀的住宅》《蛇与庄稼》《黄河是怎样变坏的》《幸福是什么》等可采用社会调查法学习为最佳。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应该是:认真研读和了解有关周总理工作、学习、活动和生活的文章、报道,弄清教材内容;确定探究课题,如,周总理的一天;各小组把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在小组上学习整理、合作交流,形成观点;各小组总结分析,形成自己的成果,成果汇报,交流提升。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科学的操作规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索、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然后又经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大量的介绍周总理的事迹中,找到周总理一生的伟大之处,还可从中学到学习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灵活运用。并且有的文章还可以综合运用,既有社会调查,又有资料查阅,还有实验研究,如《蛇与庄稼》。
三、相信学生,鼓励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独立自主的去学习,去探究,去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首先,教师积极倡导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从课题的提出,方案的确定,问题的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要变“告诉”为“引导”,变学生“盲目接受”为“自主发现”,使整个探究性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创造条件,抓住学习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就要做到: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敢说,引导学生敢于对 教材内容找岔子,与老师比高下;其次,要培养学生会说,也就是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能逐步做到说出自己提出的观点和理由,以及自己的认为和看法;第三,要培养学生想说,为了使学生想说,教师就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激起求知的欲望,产生问题,从而达到不吐不快。教师要摆正位子,注意点拨的启发性。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此情此境中得到感悟和启发。
其次,教师在学生探究性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探究的独立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不管是什么人,除了有特殊障碍的人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要求,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和信任学生,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探究。比如有一次学习《落花生》,我叫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有一个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时,把文中的“一见”背成了“一看”,他身旁的学生说“背错了”,并同时问我“一见”和“一看”的意思是不是一个样?我就组织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同学们通过查看资料、研究比较之后一致认为“一见”不能读成“一看”,因为一见是一看到就喜欢,就十分的爱,而一看是“观察、瞅”的意思,含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一见”是“无意”,而“一看”则是“有意”。在这里, “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上。”不是人们有意地去看,而是无意之间看到就生爱慕之心。所以, 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探究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科学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探究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学科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文的内容、学习目标和文章体裁,设计学生探究的主要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参与探究性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水平,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网址: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14866
相关内容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
阅读:探究阅读的力量与魅力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阅读实践研究
阅读+: 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
主题阅读:深入探索某一领域的奥秘
在阅读中,探索知识 快乐成长
最新三上语文,开启知识探索新篇章
【百年“中华”·课程】科普阅读唤醒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