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期

发布时间:2024-12-08 23:54

据说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睁眼摸手机,一年会活到九十九岁。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日常趣闻轶事#

1、《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作者:(德)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 著,胡劲松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学文献普遍缺乏明晰性。与其他大多数学科相比,教育学被模糊的概念以及不准确和内容空泛的假设或论点充斥着。如果谁想要寻找用来解决教育问题的科学方法,肯定不能容忍目前这种状况。而要使理论上系统的研究工作成为可能,就必须首先对教育学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

本书在运用实例研究上述概念的时候,尤其注意展示思维的过程,亦即上述概念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得明晰起来的。因此,本书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导论,从而帮助人们对教育学概念进行语言的、逻辑—经验的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的分析。

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创建相关概念,从而将教育科学作为一种研究教育行动的理论来建构。而这种理论计划的主要视角则是教育目标、手段和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育何为?》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周国平 译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3、《时间简史》

作者:(英)史蒂芬·霍金 著,许明贤等 译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时间简史》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后来在对微观或宏观宇宙世界观测中得到证实。

自1988年首版以来,《时间简史》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此版更新了内容,把许多观测揭示的新知识,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纳入,并配以250幅照片和电脑制作的三维和四维空间图。

4、《中国单亲离婚家庭青少年的需要》

作者:韩晓燕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研究设计方面尤为用心,她认为研究离婚家庭孩子的相关福利需要,必须注重孩子自己的主观想法与感受,不宜只从客观环境或外在者的意愿去揣测探索。作者采取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运用合众法进行多渠道的资料搜集,获取15个离婚家庭孩子的珍贵原始资料,通过反复的资料整理与分析,克服各种研究的局限和效度的威胁,获至高效度的研究结果。

作者把孩子表达的需要或困扰总结为六大类,即经济和安全、心理和情感、自主和自我、爱/尊重和自我分化、同伴交往和认同、排除道德困扰等;而有关孩子的需要的产生则分别从内驱力和外驱力的观点整合出数个原因: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关系的变化、家庭功能的变化、青少年自身的内在动力;至于需要的满足,主要决定于孩子自己的主动应对、家庭支持、和社会援助等三方面。

作者在书在书进一步分析了需要产生的多因素交互作用,以及需要的满足、资源提供和孩子主体的互动关系,并勾画出需要产生和满足的三层次分析架构和特殊事件的影响。

整体而言,本书结构严谨,论述脉络明晰,研究课题新颖,研究发现对单家家庭相关的理论、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均启示意义。

5、《教育与美好生活》

作者:(英)波特兰·罗素 著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该书中伯特兰·罗素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品性教育和智力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作者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作者提出教育应以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应重视教育的实际功能,认为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品性包括活泼、勇敢、敏感和理智四种特征。该书出版后在一年之间重版了6次,成为20世纪经典的教育著作之一,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6、《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著,吴燕莛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7、《心灵、自我与社会》

作者:(美)乔治·赫伯特·米德 著,赵月瑟 译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之一乔治·H·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米德生前从未出版过著作,本书是由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稿汇编而成,并于1934年他去世后出版的,由这些讲稿汇集而成的着作代表了米德最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可以代表其最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其最著名的贡献即“符号互动论”。

这一书中,米德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于三个层次:在哲学上,接受了詹姆士的机能主义趋向、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和试验--探索的方法及柏格森和怀海特的倏忽概念和过程概念等;在自然科学方面,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米德影响很大,;在心理学上,米德在冯特的关于手势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的思想上形成了他的语言概念,认为语言的原始形态就是手势。此外,受华生行为主义的影响,米德认为,要理解人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在书中,米德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和自我从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不仅具有心理学的意义,也具有哲学和社会学乃至传播学的意义。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本书已成为各个学科的经典。

8、《我们仨》

作者:杨绛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9、《教育的情调》

作者:(加)马克斯·范梅南 著 李树英 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

亲爱的读者,在这本书中,你能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

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10、《成长中的家庭》

作者:(美)贝蒂·卡特 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成长中的家庭:家庭治疗师眼中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第3版)一书是家庭心理和家庭治疗领域的代表作。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作者将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应激、家庭和代际历史及社会文化因素完美结合起来并用于理解家庭的功能。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包括提供卫生保健与社会服务的各类专业人员,以及来自医学、社工及家庭心理治疗护理、心理学、社会学和各类心理咨询(包括学校指导与咨询、职业咨询、大学心理咨询、成癮咨询以及宗教咨询)等领域的学生。

尽管 《成长中的家庭:家庭治疗师眼中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第3版)最初是写给家庭治疗师的,但它在其他相关领域的读者群中也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这不禁促使我们开始努力思考,如何才能使“生命周期”这一观点与视角应用于所有和家庭相关的工作领域。

11、《总有一天会长大》

作者:(挪威)托摩脱·蒿根 著,裴胜利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部作品是“国际安徒生奖”得奖作品,也是“少年成长类小说”典范之作。本书的主人公约根是一个瘦小的小男孩,他很敏感,十分胆小。后来他的好朋友玛利亚鼓励他一起登上大岩石,最后他终于克服了内心的胆怯,也深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长大。这是一个关于成长中所遇到的烦恼的故事,也是有关爱与勇敢的故事。

12、《大学之理念》

作者:(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邱立波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阐述了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研究、教育与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等内容。本书的主旨是:大学是一个人们可以在此自由地探索真理、教授真理的地方,也是一个人们可以为了这一目的蔑视一切想剥夺这种自由的人的地方。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雅思贝尔斯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大学,为我们勾勒出他心目中“大学之理念”。其中,“大学为探究真理的机构”是贯穿全书之灵魂,作者以此为基础展开后续理念的探讨。具体来看,全书主要围绕三部分展开:精神生活、大学的目标以及大学存在的必要条件。

13、《梁启超家书》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

梁启超,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家书》讲述了:梁启超有子女十人,长大成人的有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九人,但是思忠英年早逝。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在20世纪的20年代一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任公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当时思顺与丈夫周希哲住在加拿大,思庄随姐在加,因此任公的信多先寄到思顺处再由子女传阅。信中表达了任公对子女们深切的关爱,及兄弟姐妹间的亲情。

14、《美国精神的封闭》

作者:(美)艾伦·布卢姆 著,战旭英/冯克利 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论证现代民主的起源,品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意图及其得失,考察当代美国心智与德国思想之间的联系,批判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盛行的虚无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揭示出民主政治之下高等教育的危机。

《美国精神的封闭》是最动听、最精致、最博学,而又最危险的传单。这部书对人们大有启示作用。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认识到:民主体制本身并不是一切,它的运作必须另有一种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它的结论,它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讨论指南。它不仅是对传统的概述,也是一份表述得十分清晰准确的历史大纲,是对民主美国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发展值得信赖的概述。

15、《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作者:(美)威廉厄姆 著,赵萌 译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16、《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路遥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希望,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7、《孩子如何学习》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著,林文韵、杨田田 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科学证明,学习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世界上再先进的电脑算法,也比不上孩子大脑的运行方式。

在《孩子如何学习》中,3位世界知名儿童发展专家,首度揭示了孩子学习的奥秘,用丰富而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将孩子超越成人的学习天赋细致入微地展现在你面前,从理解他人、认知事物和学习语言3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孩子大脑的学习机制,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不仅让我们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学的,还告诉我们孩子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18、《课堂教学社会学》

作者:吴康宁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就课堂谈课堂”、“就教学论教学”,现在已到了必须添加“课堂社会”、“社群生活”的切入点的时候了。若以学科概念来表述便是: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社会学研究。《课堂教学社会学》便是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的社会学研究的初步结果。

首先,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本身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这一研究的价值与内容(第一章);接下来就把课堂教学放到整个宏观社会背景下去考察,论述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基础(第二章);然后是对课堂社会本身的研究,按照“角色-角色的文化-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角色的行为-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角色的行为的展开过程”这样一条线索,逐次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第三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第四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行为(第五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过程(第六章),并在此基础上,在“事实”的意义上区分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类型,在“范型”的意义上介绍与讨论了几种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第七章);最后,对课堂教学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的社会学分析(第八章)。另外,选择了一些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案例,作为第七章的附录。

19、《学习,别听学校的》

作者:(德)菲拉·费·毕尔肯比尔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推荐这本书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这本书只有126页,我一直认为教育名著应该薄一点,这本书的后面标的是10.2万字,其实读下来最多不过七万字。如果我们目前的教育名著也能够这样,那就好了。二、这本书的插图非常多,读起来非常轻松。三、这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强的书,只要读了就想行动起来。四、这本书可以改变我们许多旧有的观念,让我们的思考更全面一些。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专著,这是一本老师与学生父母都应尽量提前阅读的一本书。

20、《幸福之路》

作者:(英)伯特兰·罗素 著,傅雷、金剑 译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与后来的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不同,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是极感兴趣的。他是一位流畅和多产的作家,他毕生的著作中绝大部分是属于社会思想和政治方面的通俗著作,而属于纯哲学的尚不及三分之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前途命运深切关注是罗素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而对自由和幸福这两个人类基本生存价值的探讨就成了罗素为大众而写的通俗著作的主题。他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他的重建社会的理想,以及他对战争、政治、道德、教育、信仰等方面传统观念的怀疑,其目的在于探求如何使人类摆脱愚昧和迷信,获得健全的理智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就是如何获得自由与幸福。他对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就是通过他大量的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著述表达出来。罗素自己曾经坦言,他的非哲学的通俗著作不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写的,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难现状的普通人的身份写的,他谋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表达出世人谋求自由和幸福的心声。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该书晓畅明白,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国内也曾有多个译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网址:第九十九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18648

相关内容

《设计有约》第十九期:探讨生活中的设计美学
哲学生活第九课
兴庆区第二十九小学:诚信教育 永不过时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九版pdf下载
心理健康知识 第九期
日咽唾液三百口活到九十九 古人长寿十大秘诀
第九周 生活小贴士
第十九条 施工现场内设置食堂及就餐场所的
九阳官网(Joyoung)
去九寨沟旅游注意事项,去九寨沟带什么,九寨沟旅游贴士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