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文章表示,綠色生產方式主要體現在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生產體系,涉及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綠色供應鏈創新技術與應用。綠色生活方式倡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厲行節約、保護生態環境,涉及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節水節電、垃圾分類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中國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其一,這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本質要求。綠色決定了發展的成色。堅持綠色發展,目的是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改變“開採—生產—使用—廢棄”單向流動的線性發展模式,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其二,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轉變粗放的發展方式,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其三,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新時代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同時要看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壓力叠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壓力依然較大,需要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文章認為,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和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協同發力,需要深刻把握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聚焦關鍵環節,探索有效做法和實現路徑,在重點領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一是堅持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衹有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改善群眾生活的著力點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將生產生活方式轉到更加注重節能環保低碳和注重質量效益的軌道上來。
二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沒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支撐,經濟發展難以長久;沒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難以持續。發展生態經濟,要在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既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流通和消費方式進行改造升級,也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和新能源產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三是強化環境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運用系統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開展污染企業專項整治行動,淘汰落後工藝產能,優化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推進重點流域生態治理修復,循序漸進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网址: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4050
相关内容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周宏春: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綠色生活 我們的選擇(新時代新步伐)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国生态日丨各地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观察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天楹环保与生活.ppt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从何入手?
构建零碳社区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