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商品化进程中的文化表达与情感生产
艺术文化生活中的街头涂鸦,表达个人情感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创意生活方式# #艺术文化生活#
现代民俗学立足于当下社会语境,将普通人的日常实践和文化创造纳入到研究领域之中,并展开一系列讨论。其中物质文化作为民俗学关注生活世界的切入口之一,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相对考古学和人类学,民俗学视角下的物质文化研究暂未形成成熟的研究范式,且现有研究大多是将民俗器物作为某一地区民风民俗的具象表征物,亦或在非遗背景下讨论物的脱域问题。对于物的日常化和去日常化的过程及其所关联的人-物关系问题关注不足。本文选取收藏历史悠久且古玩资源丰富的天津市某旧物基地作为田野点,以旧物团队以旧物为中心的日常实践为研究重点,呈现出旧物脱离原生语境后文化意涵重塑和再生产的逻辑路径,并借此反思物质文化的相关问题。需要补充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旧物”不同于古董古玩,近似于“民具”的概念。具体是指曾经人们日常制造和使用的器物,以木桌、柜子、箱匣等木制品为主。民俗文化商品化和资源化是当代社会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伴随着怀旧和乡愁的社会思潮,过往被视为废品的老物件以新的身份重新走进都市人的生活之中。旧物团队作为连接旧物原有者和消费者的中介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研究发现,以旧物团队为行动主体的旧物文化再生产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旧物的回收过程,即选择和定义旧物。该阶段旧物在空间上从乡村走向城市,在意义层面上从可以明码标价的实用品转变为具有文化价值的商品。该阶段是建构旧物价值的起点,为后续的再生产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旧物的修复过程,即旧物的情感赋值。“修复”在本文中并非是一项技术工种,而是具有一种过程性的导向,即通过直接的感官经验和旧物展开情感交流。这为后文旧物商人的文化叙事及其与客人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材料;最后一个环节是旧物的售卖,这个阶段消费者也有一定的在场。旧物交易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买卖,在没有数字标价甚至没有清晰的定价标准的情况下,商人与客人之间的买卖是在更为复杂的知识互动和生产中展开的。在此阶段,旧物的文化价值被承认,最终流入市场成为大众审美化生活的一部分。本研究以旧物文化变迁过程为切入口,试图突破结构主义和符号功能主义的物质文化研究范式,从个体的感知、想象和日常生活经验探索人与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此思路中,情感不只是一种私人的心理状态,而是可被描述和具体化的文化事实。特别是蕴含在物之中的情感可以被视为人们寻找确定性、建构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这样的问题讨论可以为现代民俗学关注当代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逻辑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路径。
[关键词]:
旧物;民俗学;文化再生产;商品化;物质文化
[文献类型]: 硕士论文
[文献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
[格式]:PDF原版; EPUB自适应版(需下载客户端)
网址:旧物商品化进程中的文化表达与情感生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53526
相关内容
网络语言:情感与文化的表达冰箱贴:文化符号和情感表达的载体
基于大连地域文化表达的废旧物品在室内装饰中再利用设计
文化牵手商业,新时代消费与生活方式升级的产物
消费时评 | 冰箱贴:文化符号和情感表达的载体
家居产品情感化设计探讨
电商产品详情页优化的9个策略
产品优化方案有哪些?(电子商务产品详情页的9个优化方案)
儒商大会|潘鲁生谈乡村文化产业
创意市集,城市文化生活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