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练习题 (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4-12-13 16:37

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提升阅读理解后口语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英语口语提升#

资源简介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练习题
一、 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能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母亲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母亲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母亲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听了母亲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ān nán( ),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扳,“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母亲织了一夜的布。我悄悄地走到母亲跟前,chàn dǒu( ) 地喊了一声:“娘!”母亲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母亲笑了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终于有一天,母亲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母亲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bāo fu( ),眉开眼笑地说:“去吧,你要的伞!”
我惊叫着,从母亲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母亲那笑得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根据拼音,将词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2.母亲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沉思良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母亲之所以沉思良久是因为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
3.“我偶一抬头,望见了母亲那笑得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了_______________,“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是因为______________。
4.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为什么还舍不得扔掉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外阅读。
剥 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 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 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想到这里,我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儿子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转念一想:“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我剥豆的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写出同义词。
敛声息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瞻前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1)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我”为什么喜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和____。 用“﹏﹏﹏﹏”划出文章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只划一处)
5.“‘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课内语段阅读。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选段中“理所当然”的意思是( )
A.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B.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
2.人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事例,突出了乡亲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4.走搭石时见到的情景当然不止这两个,还会有哪些情景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鸟岛
五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从西宁乘车向青海湖的鸟岛进发。汽车沿着青藏公路向前飞驰,翻过日月山,穿过倒淌河,来到碧波万顷的青海湖。我们驾起一叶轻舟驶向美丽的鸟岛。
踏上鸟岛,眼前的景色令人眼花缘乱。抬头望,天空中是一群群飞鸟,红的,蓝的,白的,花的,组成一幅幅色彩夺目的锦绣画卷。低头看,满岛都是各种各样的鸟、鸟巢和鸟蛋,几乎没有我们插足的空地。湖水里,那披着彩色花衫的是斑头雁,小巧玲珑的是燕鸥,张着长长的嘴东张西望的是环嘴骛,还有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迈着长腿踱步觅食的黑颈鹤……我们大概数了一下,就有一百多种鸟呢!天上飞的是鸟,地上跑的是鸟,湖里游的是鸟,好一个鸟的乐园啊!
这岛上生活着十万多只水鸟,它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如果敌害来犯,岛上所有的鸟都能团结起来,共同对敌。我们刚上鸟岛不久,就亲眼看见了一场“鸟岛保卫战”。
天空出现了两只黑鹰,企图掠取岛上刚刚孵化出来的幼雏。两只放哨的大雁发现了,一边呱呱地报警,一边勇敢地迎着黑鹰冲了上去。接着岛上所有的鸟纷纷起飞迎敌。
两只黑鹰高高地盘旋着,群鸟在下面低飞。忽地,一只黑鹰俯冲下来。只见斑头雁用自己的翅膀和身体组成一道铜墙铁壁,挡住了黑鹰。第二只黑鹰偷偷从另一边向地面冲击。这时,鸬鹤群奋起回击,迫使两只黑鹰向高空飞去。群鸟在鱼鸥的带领下,发起冲锋,围住了两只黑鹰,时而上,时而下,叫着,啄着,两只黑鹰被啄得遍体鳞伤,急忙向远方逃去……
1.短文是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写鸟岛的神奇的。
2.短文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是____________,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鸟,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只放哨的大雁发现了,一边呱呱地报警”中的“报警”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鸟岛保卫战”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理解。
鸟的天堂(节选)
①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
②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第①段是对榕树(静态 动态)的描写。(划掉不正确的答案)
2.“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主要体现在: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
3.“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个句子中的“颤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A.榕树的美丽 B.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4.“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既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又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情景,是(静态 动态)描写。(划掉不正确的答案)这段话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6.用“△”标出鸟儿活动的词语。
六、 课外阅读。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
诸葛亮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给出了具体的指示,让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并没有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准备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我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也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扬扬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制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由我全权负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词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仍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的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最终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自己曾经十分器重和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其儿收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1.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四个成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短文。
_____________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
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注:“跳脚”指的是因焦急或发怒而跺脚。)
③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教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④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下乡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时刻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回倒真让我心下一动,闲来无事,我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竟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⑤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⑥再后来,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编辑部的意见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一封信,随我去了。接到这封信,我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了下来,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
⑦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我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父母对我严加管教,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英语没管好,画画的天赋也管没了。倒是那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作者王安忆,选文有删改)
1.请为本文拟一个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的一篇自传类文章,讲述作者对妈妈的管教方式的感悟。
B.作者的妈妈是一位重视孩子的教育、听顺孩子志趣的母亲。
C.本文把“风筝”比作作者,把“风筝线”比作妈妈对作者的关爱和管教。
D.妈妈对作者写作的要求极其严格,作者最初的写作也有赖于她的指点。
3.下列对“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妈妈的放手不管心生不满,期待妈妈能陪伴自己。
B.不论怎样,对作者的不听从管教,妈妈不再有怨言了。
C.作者脱离妈妈的管教后,不管结果如何,她再也不抱怨妈妈了。
D.没有“风筝线”的束缚,作者失去了对人生的追求,也不再有怨言。
4.简要概括作者两次跳脚的原因。
(1)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家长的关爱与教育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理解。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经常——(______) 大概——(______) 情景——(______)
2.第2自然段通过描写走搭石的两种情景来反映乡亲们的感情,这两种情景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
3.写出“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俗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带去了_________,也带去了____________。
5.短文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请试着写一写你发现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基础阅读训练。
父亲的画面
刘墉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刚进门,父亲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他看过的武侠小说里随手摘出来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之类的话,还买了成沓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父亲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八十二岁的老母亲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去世的早,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的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斥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清晰地看见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1.短文中第3自然段画“ ”的句子里,引号的作用是( )
A.特殊含义 B.着重强调 C.讽刺嘲笑 D.特定称谓
2.“要不是你爸爸去世的早,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气候”的意思是( )
A.时令,节气 B.动向或情势
C.结果或成就 D.一段时间内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短文一共描述了五个与父亲有关的画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画面表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这个画面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思念。
4.关于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所起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最准确最全面的是( )
A.重现父亲打蚊子的细节,前后照应,突出父亲对“我”的无私关爱
B.重现父亲打蚊子的细节,点明中心,表达“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C.重现父亲打蚊子的细节,强调慈祥的父亲给了“我”无私的爱,同时表达“我”对父亲的怀念
D.重现父亲打蚊子的细节,以时间词照应开头,以父亲打死蚊子后的画面照应题目,不但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对“我”的无私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5.结合短文说一说父亲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给予我们的爱常常不同于母亲。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人们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jiē jié)。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chóng zhòng)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人们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可以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儿。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就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
不但如此,在文字创造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样,他们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
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lián nián)声叫怪,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
1.文中带点字应该怎么读?用“\”划去错误的读音。
2.读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这本‘书’”在文中指________
3.读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想想这几样东西表达什么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已经用“∥”分成了三段,请写出各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一比,想一想,有了文字之后的信,跟没有文字的信相比,进步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课外阅读。
燕子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可达120千米每小时,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度大转变,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 几分钟
②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 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 )蹲坐在巢沿上,( )扑楞着翅膀,像直升飞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③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 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体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1.根据文意为文中第①②段的画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飞翔 支撑 滑翔 支持
2.根据文意,填入本文第②段括号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A.不是……就是 B.不是……而是 C.既……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
4.燕子为了克服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是: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这些”指代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几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部分
C.从结果到原因 D.从主要到次要
十二、 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下至唐( )宋( )元( )明( )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标点。
2.用“﹏﹏﹏”划出本段中的过渡句。这句话进一步写了圆明园的 。
3.朗读这段话时,应做到( )
A.表现自豪、赞叹之情,语气自然从容;
B.表现痛惜、愤怒之情,语速稍慢,声调提高。
4.读划横线的句子,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联系全文写写你的感受。
5.2000年4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巴黎拍卖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两个兽首分别以一千四百万欧元(总价约为二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被买走。这次拍卖会,共有拍品七百余件,在1860年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劫掠走并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属于高价拍品之一。
结合上述资料,再读这段话,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阅读理解。
鸟的天堂(节选)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乌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文中“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写了鸟的_________,“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了鸟的________。
2.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____________,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是因为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________(时间),他看到了________,却没见到________;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________(时间),他看到了________,所以作者才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十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崂山的来历
很早以前,东海滩上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并没有山。草原上,四十八个村的村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捕鱼捞虾、种地打粮、放牛牧马,幸福极了。
可是,有一年突然来了一只巨鳖,它不仅搅得东海不得安宁,还经常卷着大浪蹿到岸上。渔船被掀翻了,庄稼被淹没了,牛马被卷走了,房屋倒塌了……从此,人们的笑脸再也不见了。
海边的村里有对兄妹,哥哥叫大智,妹妹叫大勇。他俩看到巨鳖祸害乡亲,非常气愤。
一天,巨鳖又卷着大浪扑来,兄妹俩抓起鱼又拿起弓箭,勇敢地迎了上去。可是没有制服巨鳖。
为了找到制服巨鳖的办法,兄妹俩决定去向高人求教。
告别乡亲,他们跨过几十道河,越过几十道岭,翻过几十座山,有一天遇见了一个白须、白发、白眉毛,穿着白衣衫的老人。
老人听了他们的话,说道:“用万人纺的万斤线拧成的绳子,能拉动巨鳖;用万人凑的铁打的万斤重的鱼钩,能钩住巨鳖;用万人攒的牛皮和万斤草做的假牛,能引得巨鳖上钩;力能拔山的人,能把上钩的巨鳖拉上岸制服。”
听了老人的话,兄妹一齐跪下求教怎么才能找到这样的人。老人说:“你俩真有心除害的话,就背我走上一千里。巨人自然就出现了。”
大智二话没说,立刻背起老人往家乡走去。老人非常沉,但大智一直咬牙坚持。他每走一步,身子就长高一些;每走十步,就觉得力量增了几分。就这样走了五百里,大智已经力能拔山了。大勇背着老人继续走,走满五百里时,就变成了力大无穷的巨人。
回到家乡,兄妹俩带着乡亲们备齐了万人绳、万人钩和大草牛,将巨鳖拖出水,钉在了岸上。
被制服的巨鳖和大智、大勇一起化成了整山,也就是崂山。现在崂山著名的巨峰和美人峰,传说就是这对兄妹的化身。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无忧无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大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短的话概括这篇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神奇?用波浪线画出一处。
4.文中面横线的部分写得很简略,请你想象两兄妹与巨鳖打斗的场面,把这一部分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兄妹俩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多选)
A.足智多谋 B.勇于献身 C.团结互助 D.善良正义
十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知怎的,在一年四季中,我偏偏喜爱那炎热的夏季,也许是在寒冷的北方,夏日短暂的缘故吧。
夏日是一个生长的季节,不是吗?那嫩绿的柔柳经过夏雨的滋润,日见婆娑地葱郁了;夏日又是一个纷繁的世界,各种花木聚拢来,装扮出迷人的夏。小街的夏日虽没有这般华美,但却别有诱人的风韵。
清晨,小街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射穿薄雾,小街便迎来了一个温馨的晨。此时,小街的一切都笼罩在柔和的晨光中,道旁的柳树低着头,柔顺地接收着晨光的沐浴挺拔的杨树像健壮的青年舒展着手臂;草丛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路边不知名的小花绽开了笑脸,那晶莹的露珠还在笑靥上滚动。多么美好的夏日的晨!
此时,倘若你漫步在街头,你会觉得空气是那样清新,吸上一口,会留下一道沁心明肺的凉爽。偶有几个晨练人的身影从你身旁闪过,融入这清晨的画卷中,不远处传来了优美的中老年迪斯科舞曲,奏响了晨的乐章。此时你定会陶醉于这温馨的夏日之晨中了。
然而,小街的夏日之美,又何止是这夏日的清晨呢?
傍晚,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的时候,小街已在夜色笼罩中了。这时的小街是热的,繁忙了一天的人们,此时紧张的神经舒以松弛,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或携家人散步,或在街头纳凉对弈。男人们谈论着时事,谈工作,谈物价,谈子女就业妇女们谈论着她们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这期间,同或听到小贩的叫卖声…夏日的小街是一个喧闹的小世界。你看那位老爷斧,手摇着蒲扇,津津有味地讲述着那永远也讲不完的古老的故事。不禁想起了儿时的我,不也是这样地偎依在爷爷的怀里,听着他讲那古老的传说吗?那个至今我仍记得的”后羿射日”的故事,便是从爷爷那里听到的。啊!迷人的夏夜,萦绕着我多少童年的梦……
1.在短文前的横线上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小街夏日________时的美丽景色,第一句是全段的_______句。
这一段中,作者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写了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读后令人心醉。
3.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4.文中描写小街夏日晨景时主要是________描写,而描写晚景时主要是_______描写,因此,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
5.你喜欢小街夏日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艰难 颤抖 包袱
2.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家里生活艰难,母亲根本拿不出钱来给“我”买伞 文中的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母亲为了实现“我”的愿望,日夜操劳,疲惫不堪 “我”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愧疚和感激
4.黄油布伞是母亲织布卖钱给“我”买的,承载着母亲对“我”的爱,“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黄油布伞里包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
2、
1.敛声屏气 思前想后
2.想给孩子自信,觉得孩子太累了。 在外面竞争靠实力, 让孩子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不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
3.因为“我”看到儿子的认真、执着。
4.认真 和 执着。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5.坦然面对失败的孩子。
6.母亲懂得了应该让孩子在磨难中学会坚强和勇敢。
3、
1.A
2.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3.互相谦让 背老人过河 淳朴谦让、尊敬老人
4.一位老奶奶拿着许多东西过搭石,一个年轻人连忙过来主动帮忙提东西。
4、
1.鸟的种类、数量多 鸟的团结、融洽
2.总分总 天空 岛上 湖里 鸟多 对鸟岛的赞美之情
3.拟人 鸟群的团结互助
4.两只黑鹰企图掠取幼雏。放哨的大雁马上报警,群鸟纷纷起飞迎敌,斑头雁组成铜墙铁壁挡住了黑鹰。鸬鹤群迫使两只黑鹰向高空飞去,群鸟在鱼鸥的带领下发起冲锋,最后黑鹰仓皇逃去。
5、
1.动态
2.叶子多而密 叶子的颜色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
3.微风吹动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B
4.生命茂盛的大榕树 作者的喜爱之情
5.众鸟纷飞 静态 轻松愉快的
6.叫 飞扑
6、
1.示例:依山傍水 扬扬自得 居高临下 势如破竹
2.示例:诸葛亮不忍心斩杀犯错的马谡,但为了稳定军心、严肃军纪,他不得不将马谡斩首示众。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有抱负且大公无私的人。
3.示例:马谡是一个骄傲轻敌、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4.示例:人不可骄傲自大,不可轻视他人,要听取别人中肯的意见,知错就改。
7、
1.风筝
2.B
3.C
4. 妈妈辅导“我”换算,“我”无法反驳妈妈的“一丈等于多少米”的数学问题,于是跳脚。 妈妈帮“我”修改文章,提的意见极其具体、细微,“我”虽有不同意之处,却又无法反驳妈妈,于是又跳脚。
5.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因为太过宠爱孩子而让其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也有的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将自己曾经怀揣但未实现的梦想施加在孩子的身上,致使孩子反感甚至叛逆。因此我觉得适当的关爱与管教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如果孩子有个人成长意识了,就要学会放手,引导他成为一个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人。
8、
1.常常 大约 景象
2.让对面的人先过河 背老人过河
3.走搭石的时候要快一些,过桥的时候要慢一些。
4.孩子们美好的愿望 孩子们无限的遐想
5.①“一行人走搭石”“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仿佛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②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中感受到乡亲们美好的心灵。
9、
1.D
2.C
3.玩滑梯 讲故事 教写字 打蚊子
4.D
5.一方面,给了“我”童年的快乐,保护了“我”作为儿童的天性;一方面,培养了“我”读书、绘画,写字等有关学习的兴趣,对“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6.有时候我犯了错,母亲不但宽容我,还常常找理由为我开脱,而父亲就不同了,总是严厉地批评我。我知道,他们无论是宽容我,还是批评我,都是为我好,因为他们都爱我。
10、
1.jiē chóng nián
2.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
3.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
4.第一段:人类在文字创造之前用结绳记事或是贝壳记事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第二段:文字发明之前的通信方法及相关的故事。
第三段:以古今的理解差异说明有没有文字差别很大。
5.文字使表达变得更简洁,更准确,更易于理解。
11、
1.滑翔 支撑
2.B
3.描写 燕子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
4.吞吃猎获物 饮水 喂孩子食物
5.身躯呈流线型;两翅窄而长,振动快;尾长
6.C
12、
1.: , 、 、 、 、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A
4.先秦时代、唐、宋、元、明、清、历代。 这些词语不但写出了所藏文物历史悠久,朝代众多,还写出了文物的数量,品种丰富。强调了它们价值之高和收藏不易,以及圆明园在世界上文化史的地位。
5.上述资料中所述,仅仅两个生肖的铜像就被拍卖了将近2个亿,可见圆明园文物之珍贵。圆明园中的大量文物叠加起来,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这些文化的毁坏与流失,不得不说是损失巨大。
13、
1.形态 姿态
2.茂盛的大榕树 适合鸟儿自由、快乐生活的地方
3.傍晚 茂盛的大榕树 鸟儿 早晨 万鸟齐飞
14、
1.文中指村民们没有忧愁和烦恼地生活着。 文中指大勇成了力气非常大的巨人。
2.大智和大勇兄妹俩为了赶走祸害乡亲的巨鳌,向高人求教,历尽千辛万苦,制服了巨鳌。
3.他每走一步,身子就长高一些;每走十步,就觉得力量增了几分。就这样走了五百里,大智已经力能拔山了。大勇背着老人继续走,走满五百里时,就变成了力大无穷的巨人。
4.巨鳌把嘴微微一张,一道巨大的水柱就把他们冲出了几里远。兄妹俩抓起鱼叉拿起弓箭,勇敢地向着巨鳌飞奔而去。还没奔到跟前,又被大鳌用一道巨大的水柱喷了回来。
5.BD
15、
1.小街的夏日
2.清晨 中心 拟人 柳树 杨树 小花
3.然而,小街的夏日之美,又何止是这夏日的清晨呢?
4.静态 动态 动静结合
5.我喜欢小街夏日傍晚的景色,因为夏日傍晚的小街很热闹,充满欢乐。

展开更多......

收起↑

网址: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练习题 (含答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65806

相关内容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技巧
2020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习作指导《形形色色的人》 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专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促销问题专项练习 (含答案)
编译原理习题(含答案)
《旧书》阅读题及答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资料优选
中学序曲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外研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学习课件.docx
10个高质量英语阅读资源推荐:APP、在线材料、练习题网站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