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人性中的4个心魔【90后自我提升完全指南,干货深度长文】

发布时间:2024-12-13 23:14

《深度工作》:提高专注力,提升效率的自我提升指南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个人成长建议# #自我成长书籍#

全文共12000字,读完需要30分钟

破除人性中的四个心魔,最早发表于2019年4月,此篇在原基础上新增2000余字,对最重要的观点进行了拓展和补充,也增加了最新的成长观念和案例,此篇为最新修订版,欢迎逐字逐句研读!

过去几个月,我上了许多课,包括少数人成长会的竞争力8堂课,包括樊登的读出生产力特训营,包括千分之一俱乐部的内部课程。上完课后,无一例外,好评如潮,正如过去10年上过的课一样。

但是,恰恰是这些好评,让我最为担忧。原因是,大家都在说“打开了新认识”“获得了新灵感”“学到了很多干货”“有了全新的收获”,并且,从各位的表达方式上,能轻易感受到大家获得新知识,新思路之后的兴奋。 

这就像一个好久不曾运动的人,突然有一天到健身房跑了一个小时,虽然大汗淋漓,但他会有一种体力开始恢复的感觉,他头脑会分泌多巴胺,他整个人像被打开了某个开关,开始变得兴奋无比。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大部分兴奋,有可能只是来自于那种“做了一件自己平常不会做的事”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意思是,明明你只是从“不及格”变成了“及格”,却产生了一种“从优秀到卓越”的幻觉。

需要知道,去做一件事是简单的,把一件事做一次也是容易的,去做一件自己平常不愿意做的事甚至会让你欣喜若狂。但要持续做这件事,直到这件事能给你的生活,给你的人生带来真正的改变,却很难。正如今天你跑一次步,今天背几个单词,读几页书,写了一篇文章,充其量让你多获得了一份体验,但从长期来看,对于你自己而言,并不会有任何影响,你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而最大的危险是,如果你每天都着眼于琐碎,做的是零零散散的事情,人生最终只能聚为一堆散沙,而不是组织成一座参天大楼。

所以,你想改变真正地发生吗?你想真正做一个全新的自己吗?你想真正地学有所成吗?你想让“自我提升”这件事情,真正发生在你的身上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很肯定,甚至是无比肯定。

请记我一句话:唯有转念,才能转变。

重复旧的想法,就会重复旧的行为;重复旧的行为,只能带来旧的结果。改变你对一些重要事情的观念,然后把这种观念的转变落实到行动,再让行动成为习惯,给你的生命,带来真正的改变。

而转念的第一步,就是击退心魔。

人性中的弱点,心魔,处处都发生影响。而人生无处不学习,我们就拿学习这件事来举例,举一反三,你会发现,其他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一个心魔:这很难

畏难的根本原因有三个,对应的表现也有三个。这是你做任何事情,应该首先破除的第一个心魔。畏难的第一个原因是本能,表现是退缩;第二个原因是懒,表现是找借口。第三个原因是急功近利,表现是无力感。

当任务难度比较大,一件事超越了人的理解,或是任务完全陌生的状态下,本能反应的驱使下,畏难情绪出现,人就开始“逃跑”和“退缩”。生物的本能都是趋利避害,所以在你大脑的本能里,就会给此两者划上等号,“难的事情”等于“有害的事情”。

此时最可怕的还不是逃跑,而是停滞不前时的胡思乱想,各种毫无依据的揣测带来的各种情绪,将导致进一步的停滞不前。 

畏难的情绪,是最需要学会放下的情绪,因为畏难没有任何意义。又不会因为你的畏惧,困难就原地消失。反而,当你开始前进的时候,才发现事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而一些难题,也会因为不断前进迎刃而解。

很多人很怕一件事很难,但转变一下观念,反过来想,你去做一件事,学一个东西,要么难,要么易,几率各占一半,你要了解,难,其实也是正常的。比如说,成长会伴随着痛苦,痛苦也会伴随着成长,经历痛苦就很难,所以成长也难。

但是,因为难,就不成长了吗?

而且,最大的一个bug是,我问你:到底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成长?

我继续问:学习到底是学你会的,还是学你不会的?

成长要比较快,是学“已经会的”,还是学“还不太会的”?

最后再问你:学“已经会的”比较容易?还是学“不太会的”比较容易?

这么理智地一反思,你就会发现一个真理:困难发生的时候,学习同时也在发生;痛苦发生的时候,成长同时也在开始。

最难的那一关过了,你却得到了最好的学习;最痛苦的阶段经历完了,你也得到了最好的成长。

所以你说你怕难,到底是什么意思?害怕学习?害怕成长?

打败本能性畏难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放下情绪,马上开始。如果不知道怎么开始,就别想了,先去开始,慢慢你就知道了。

就像我刚开始写作时,总是瞻前顾后,不愿意动笔,一方面我觉得写作很难,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要等我想法接近完美才可以动笔,还有一方面是我认为要让想法达到完美这件事也很难。就这样思来想去,反复挣扎,常常是一天下来,一个字都没有写。

我发现要是这么下去,要成为一个作家根本没戏。于是在日复一日的自我对抗与煎熬中,我开始讨厌那个犹豫和害怕的自己。直到有一天,我忍无可忍,头脑中几乎发出了嘶吼“我受够了!管他呢!!!”

带着对自己的愤怒,我开始动笔,写了一行,接着写了第二行,然后写了100字,200字,很快3000多字就写完了。

好玩的是,回过头来看看头两百字,写的什么玩意儿?果断删掉。

最后保留了2800字的文章,这就是我的第一篇文章。

自己看了一下,觉得还是不错,还是有当个作家的希望。

因为从那时候开始,我突然明白了,哪怕我再怕,哪怕事情再难,我先不管,先写100字再说。因为有了100字,就有200字,就会有300字,就会有1000字,2000字,最后我的书也出来了,20万字。

哪怕最后真的只有300字,没有1000字,也比一个字都没有要强!

所以,提高行动力,降低情绪影响的口诀只有四个字:做了再说!

然后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另外一个真理:只要开始了,就会越来越容易;同样,只要不开始,就会越来越难。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始了,就不再难了。

畏难的第二个表现,是找借口。找借口的人,其实都是在做自我安慰,本质的原因,都是懒。比如他们知道事情应该做,却告诉自己,不做也没事;他们知道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却告诉自己,做得差不多就可以;他们知道事情应该马上做,却告诉自己,晚点再做也没关系。然后会找来更多借口,来合理化自己的这些“懒”。

我理解,人都喜欢找借口,因为这世界上没有比找借口更简单的事了。比如上课,课程短的时候,有人就会说,内容那么简单,到时候再复盘吧!课程长的时候,有人就会说,内容那么多,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找借口很方便也很简单,只要你想找借口,就总是能找到!

能力低的人,最爱的借口是:没机会。慵懒的人,最爱的借口是:没方法。不思考的人,最爱的借口是:一无所有。缺乏勇气的人,最爱的借口是:我不会。被动的人, 最爱的借口是:没天赋。拖延的人,最爱的借口是:要完美。

如果你想知道我怎么看?一言蔽之,找借口的人,都是弱者,因为强者都在找办法。有人不同意,说,老师,我找过办法啦,可找不到啊!然后这个人就开始抱怨,开始找借口,所以啊,你还是弱啊!

上月差不多的这个时候,我讲了一节课,这节课上了连续4个小时,课后我要求大家做详尽的复盘。过了两周后,我发现有同学还没有做任何复盘。于是我去问他:你的复盘呢?他说:还没有做!我说:为什么没有做?他回到了我三个字:太难了!我追问:为什么难呢?他回到:老师,你讲的课太长了,内容太多了!

我顿时语塞,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准备,总结了10年的经验,做成了45页的ppt,最后一刻不停地讲了4个小时。我都没有说难,反倒你说难了?所以是我为你创造了困难,导致你不能复盘。这还是我的错咯?怪我咯!

你看没错吧,这就是弱者,弱者本人从来不承担任何的责任。

这都是别人的问题,你就没有问题吗?而且,有没有发现,光是看书,光是听课根本没有用,只要你不行动,改变就真的不会发生。 

后来我听到一个更厉害的借口,另外一个同学跟我说,之所以不复盘,是因为: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进步。你仔细解读一下这句话,什么叫做“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进步”?意思就是,按照自己原有的方式(可能就是懒),来进步。

这样会有进步吗?你来学习,难道不是来学一种新的方式,去进步吗?所以我很平静地回答他:到底是“按照自己节奏保持前进”还是“找个借口骗自己可以偷懒”,这个肯定是自己最清楚的。

你可以骗所有人,但骗不了自己。不过,能骗自己一辈子,也挺厉害的,怕就怕有一天你突然不想骗自己了,但这一切却都无法挽回了。

当然,人类历史上被使用得最最多的借口,你也要警惕,只有三个字:没时间。乍看之下,这个借口多么理直气壮,多么力量十足,多么不容争议。千分之一俱乐部课程里,一个同学来问我:老师,请问,完成作业指的是完成所有课后的复盘和作业吗?我说:是的。这位同学继续问:时间晚点没关系吧?最近实在太忙,是不是只要年底完成就可以呢?

我心想,我二月讲完的课,你要年底才完成复盘?我知道我课程信息量大,但不至于这么大吧,一堂课的内容,要用一年来消化?我们一年一共才10节课,按照这样的速度,岂不是要花10年来复盘?于是我回答她:是的,没关系。但我建议复盘不要超过一个月,不然没效果,最后也来不及。

这位同学似乎还没开窍,回了我三个字:我尽量。她还在找借口,我决定点醒她,我跟她说:你第一个月没时间,也不见得最后一个月有时间。都是借口! 

为什么是借口?我给你分析一下你就明白了,按照一般的情况推断,人只要还在不断发展,就会越来越忙,而不是越来越闲。如果越来越闲,反而是倒退的表现。如果这个人2月就已经很忙,到了12月其实会更忙,现在没时间,以后更没时间。“以后就会有时间”,纯粹是幻想。所以,没时间,在99%的情况下,都是借口。更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时间,并不是关键。

关键是,重要事情的完成方式,从来都不是等有一天空了,你才开始去完成。而是,如果这个事情足够重要,你要做的是: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每天腾出一段时间,来做这件重要的事。

如果你没这样做,无非是这件事情不够重要,或者是,你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比如健身,比如背单词,比如准时来上课,比如上完课以后,及时复盘。

要是你真觉得没时间,那就安排时间啊,甚至牺牲掉一些休闲的时间啊。你非要看电视剧吗?非要看电影吗?非要逛街买衣服吗?非要花一个下午呆在星爸爸闲聊吗?这些事情难道不是随时都可以做吗?随时可以做的事情,就可以随时不做,因为他们没有价值。“可以做”的事,通常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浪费生命的。

你可别忘了,有些事情只在某些特点的时间点是重要的,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

你应该把时间精力资源都投入到当下最重要的事上,做重要的事,永远是最重要的事。

请记住,要为你的勤奋找理由,别为你的慵懒找借口。

最后一个畏难的缘由,是急功近利。这个急功近利,还不太容易被发现。还是刚才的例子,为什么你觉得复盘4个小时的课程会很难?因为你希望,你一次就能复盘完毕;因为你希望,你复盘一次,就能吸收所有的精髓。你希望学一次,就记住全部,这就是急功近利,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知道平常你听课学习,效果为什么会不好了吧?根据上面的观察,就很容易理解了。想想你是怎么听课的?你边听,边看ppt,边做笔记,还边理解,一次做4件事,能做好才怪呢!

你希望自己是神,你说服自己拥有多任务处理能力,然后一次把几件事同时做完。你忘记了自己能力有限,妄图用极为有限的能力,去达到一个无限的结果。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合理的,只有不合理的期待。不合理的期待来源于你空想过多,脱离实际。而所有的半途而废,都始于你的不合理期待。

你沾沾自喜,你洋洋得意,但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同时做的事情,都在互相分散注意力。

如果还不明白,想想当初你是怎么学会说话的?也想一想,如果当初你妈教你叫妈妈的时候,也抱着同样的心态,希望教你一次,你就能学会叫妈妈,可能你这一辈子,都学不会说话了。

相反,你妈拥有极度的耐心,也对你充满信心;她抱着你,一边摇,一边念念有词:宝贝,叫妈妈!来,宝贝,叫妈妈!你妈重复了成千上万遍,你还没学会,她会放弃吗?不会,她继续重复。就这样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过了多少天,终于有一天,你开口了,你对着你妈说:叫妈妈。结果你妈崩溃了。

开玩笑,真正的结果是,你学会了叫妈妈,这是任何语言学习的开端,这也是你人生头一次完成了学习。正如你今天学外语,怎么会希望自己一次就学会呢?学不会的啊。 

你没必要一次就做得非常完美,你也没必要一次就把所有的步骤做完。急功近利,贪多求快,最终都会变得没有意义,因为它们永远不会是一件事情的重点,更不可能是一件事情的根本。很多事情,看上去的快,只能让你收获所谓的快感,而慢,才是唯一的快。 

一口吃不成胖子,可是胖子却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说这点我可是有绝对的权威。

而你要做的是:一次做好一件事。如果那件事特别大,就分解任务,分多次完成。每次完成好一个小的部分即可。

给自己耐心和信心,给自己成长的时间和机会,就像你妈当初对你一样。

第二个心魔:投入度 

决定最终学习效果(或做事成果)的,只需要记住三个字:投入度。投入度简单地理解,就是付出的程度。注意,不是付出,是付出的程度。

我常常在我的课堂上叮嘱大家,每天前进,及时复盘,别捐学费。前面两点比较容易明白,最后一点,反倒有点费解,什么是捐学费?每周都不下一次,我都看见有人来报名,但报名后,这个人的学习却迟迟不开始;又或者这个人只是简单听听课,听过就完了,听完就算了,不见他复盘,也不见他完成作业。

重视学习的人,交完学费是开始;另一类人,交完学费就结束了。如此交学费,都是捐学费。

你要意识到,你交学费,不是买了一个课,而是买了一个改变的机会。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交费只是买了一个安慰。

买安慰和买机会在最大的不同是,如果你把其视作为安慰,安慰很快就会失效,为了消除接踵而来的焦虑感,你就要马上去买下一个安慰;而如果你把其视作为机会,你会慢慢增加你的投入度,除了投入钱以外,还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会借助外部力量来帮忙。你可以看看,你书架上从未拆封的书,你已购里从未听过的课,它们都是你曾经买来的安慰。

记着,别买安慰,要买机会。

当然,从事教育工作10余年,我还有一个观察。一切的投入,都是从投入钱开始的。如果你连钱都不愿意付出,就别指望后面会投入什么了。因为,钱的投入,是最简单的投入,时间,精力相对比较难。

而且重点是,不投入钱的时候,你的放弃,是没有成本的。

比如,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做免费的咨询,就连简单的微信问问题,我也不会免费回答。如果你扔一个问题过来,我的反应极有可能就是不回复;如果你反复提这个问题,我的反应极有可能是拉黑。

这不是为了赚钱,因为我根本不在意。我想告诉你,不免费咨询和回答问题的逻辑是:你来问一个对你目前阶段或整个人生来讲很重要的问题,你只是敲了几个字来问问题,相当于毫无投入度。

按照经验,这只会带来两种结果:1.因为你没有付出过,所以我的建议你只是听听算了,这就造成了我时间和智力的浪费;2.因为你没有先付钱,先投入,我给你再好的建议,你也极有可能执行不到位,最后也达不到预期的成果,结果你还会回来怪我说我不专业,我的方法不管用。花时间,吃力,不讨好,我又何苦呢?

而且,用我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一个问题对我很重要,我肯定会想尽办法,哪怕花重金,也要立刻解决。因为钱总能赚回来,但有些问题错过了时机,可能就无法解决,成为终身遗憾了。

又比如,我的所有社群里,都有一条共同的规定:禁止传阅电子书。每次我分享一两本书的时候,都有人跳出来,说,这本书有pdf版本吗?

每次我都想把这些人踢出去。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人薄弱的版权意识,另外一方面反映了:你连买书都不愿意花钱,或者说连买书都觉得贵,请问你还有什么出息?关键是,你付过钱去读,和没付钱去读,效果真是两码事,不能同日而语。

相似的事例,屡见不鲜。再比如,我有两大社群,一个叫千分之一俱乐部,一个叫少数人成长会。两个社群在学习内容,知识深度和达到的目的上完全不同,前者教的是底层思考,后者教的是表层能力。而且,两者在表面上的最大不同,是入门费用的不同。千分之一俱乐部的入门费是3199元,少数人成长会的入门费是1元。

根据我上面的理论,你轻易就能知道,前者学习的投入度必然更高,学习效果也必然更好。事实上,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千分之一俱乐部课程的复盘率为86%,少数人成长会课程的复盘率为27%,而更让人震惊的数据是,千分之一俱乐部学员每次复盘的平均字数不少于1200字,其中有上课的内容,也有学员自己的思考,感受和灵感延伸。而少数人成长会的平均字数仅为100字左右,基本是老师上课ppt内容的平移。

因为前者付出更多,所以更不容易放弃,并且,在3199这个价钱下做购买决策,必定更深思熟虑,经过左右衡量。而这种左思右想,反复考虑,已经是一种投入了。

相比之下,1块钱的价格做决策,就更简单;慢着,1块钱哪用做什么决策啊?1块就相当于免费啊。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有人觉得1块钱那么便宜,学了也没用,这是用价格衡量价值的偏见,也是对我课程质量的不了解,这就是后话了。

由以上可见,一开始投入多的人,随后会更愿意投入;投入时,也倾向于投入更多。简单来说,有投入的人,更认同学习的价值,更知道学习是一件自我为中心的事,也更能对自己负责。

你在上课时可能会选老师,但你不知道,其实我们老师,也在用较高的价格来筛选出精英的学员。这个筛选并不是为了老师自己,而是为了让你付了这个钱,就拥有和你能量相当,三观相似,投入度相同的同学。

投入度也满足这么个原理:只要投入,就会越来越多;只要不投入,就会越来越少。

增加投入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增加学习的环节。这个道理小学老师早就教过你,只是你一直不屑采用。比如小学老师教你,上课前呢,好好预习;上课时呢,好好学习;下课后呢,好好复习。诚然,预习-学习-复习,就是学习效果的铁三角,如果缺了一角,一个平面就会变成一条线,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另一增加投入的方式,就是增加重复的遍数。增加重复次数,对记忆特别管用。大多数时候,你没记住,都是因为重复的次数不够而已。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切的学习,只不过是记忆。

这句话的理解,不宜以偏概全,也不宜解读过度,我们要知道,记忆不是学习的目的,但记忆是学习的开端。有效的重复,必然带来有效的记忆,也必然带来有效的学习。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你有没有思考过,谁是成功之父?答案其实简单,就是:重复。

投入钱,增加环节,大量重复,就是你学习效果的最佳保证。人都有侥幸心理,总希望,付出一点,收获很多;甚至希望,不用付出,意外收获。

实话告诉你,你不会意外收获,你只会收获意外。

觉得不用付出就可以收获的人,一定没有看过《西游记》吧?可别忘了,师徒四人是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以后,才取得了真经。你今天学习,也想取得真经,怎么可能不经历困难呢?

经历困难,克服困难;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设立目标,完成目标,这就是学习中最大的投入度了。

你不能只是盯着别人取得的成果,一厢情愿地认为别人的结果是像中大奖一样中来的,而忽略了取得成果整个路途中历经千辛万苦的过程。

反而,活到了这个岁数,不用付出就能得到的东西,我都会习惯性地去怀疑一下。平白无故出现的契机,是不是也暗藏杀机?拱手相让的机会,是不是另有目的?天上掉下一个馅饼,是不是过期了不能吃?

我不是不相信运气,我只是不相信凭空而来的运气。我相信的运气,前提一定是,曾经付诸努力。

你看到新闻里那些被诈骗的人,心里会想,怎么会这么蠢,怎么这样都会被骗到呢?但轮到你自己的时候,可能也会折进去。不是诈骗的人厉害,能够骗到你,这世上所有的欺骗,都是自己骗自己。你总有侥幸心理,所以你总相信不劳而获,骗子便有了机会。

正如,你会骗自己,听一下课,看一下书,甚至看看电影,就是学习过了。

如何破除侥幸心理?

很简单,你只要回答自己一个问题:假如你的人生没有一分运气,你该怎么活?

第三个心魔:孤独感

首先花2秒的时间,区分一下:孤独,和孤独感。前者是客观状态的描述,更精准地说,应该叫做:独自。后者是主观感受的概括,意思是:感到孤独。

为什么要进行区分呢?因为你要知道,如果你想去改变些什么东西,哪怕只是改变自己,一般而言,客观状态的改变都会比较慢,但主观感受改变得比较快。

说得稍微极端一点,就是:客观状态难以改变,主观感受容易改变。

正如前段时间讲课,跟同学们讲了一个我发明的“痛苦公式”:欲望-能力=痛苦。通过这个公式,你可以了解到,痛苦的来由——如果你的欲望大于你的能力,你将会感到痛苦。如果你的欲望与能力相等,痛苦为零,即无痛苦。当你的欲望小于能力,痛苦为负数,结果就是痛苦的反面,也就是快乐。但这个公式的目的,还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以上关系,这个公式还想告诉你,感到痛苦的人,如何才能最快速度地感觉不痛苦?

答案也简单。通过公式,我们知道,影响痛苦的变量有两个,一是欲望,一是能力。欲望是主观的,可以自由调节,主动升降;但能力是客观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客观的社会评价标准的。而且,一个人能力的改变,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所以,如果你要让自己的痛苦迅速减小,最好的方法,就是马上降低自己的欲望和期许。

容易感到孤独的你,这会儿就该明了了。你现在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找一个人来陪伴,也不是找一堆人来庆祝,因为孤独是客观情况,以上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你应该去了解孤独感的来由,并从根源上,改变或消除这种主观感受。 

孤独感的根源是什么呢?我直接把答案说在前面吧:闲的。

没错,就是你太闲了。这跟你感到不安,感到焦虑,感到难过,感到悲伤的原因完全一致,都是因为你太闲了!

有时候听到一些同学跟我说,老师,我觉得很低落,或者说,老师,我觉得很难过。我都会由衷地感叹:我真羡慕你啊!你居然有时间低落和难过,我都快忙死了!

我也了解过和我差不多的人,答案几乎一致,我们连有情绪的时间都没有。挑战接二连三,重要的事络绎不绝,在此情况下,我们的头脑就会自动调节到一个“把事做好”和“解决问题”的模式,这时候人就处于专注和心流的状态,所谓的情绪,根本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

我想起自身的一个体验。最近一年,我搬到北京,开始写书,此前我曾无数次听说:写作,是一件会让你感到十分寂寞,异常孤独的事。

通常我打算开始认认真真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不会给它太多的预设和期待,别人说怎么样的话,自然就不会对我有太大影响。所以,当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获得的经验和他人的描述截然相反。我能察觉到自己乐在其中,一边写,一些未知的部分就会一边被打开;一边写,更深层的自我就会一边被挖掘出来。

慢慢地我发现,我真的十分享受每一次创作的过程。这种享受,会让你会忘掉时间,忘掉七情六欲,忘掉自己,然后忘掉一切,只是单纯地沉浸在其中,最后这件事情会自然而然地被做好。

就好像这篇文章写到此处,已经8700多字了,我已经贴在椅子上将近7个小时没有离开,我却感觉越写越带劲,越来越精神。 

一年多的写作经历后,我反思了一下,我有感到孤独吗?并没有。继而我再想了一下,到底要怎么样,写作才会让我感到孤独呢?我想,那一定是,写作是一件我极不擅长做又极不乐意做且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情吧。你想,你连续看5场喜欢的电影会孤独吗?你连续打12个小时的游戏会孤独吗?也不会吧。所以要诀就是:这件事能让你单纯地沉浸其中。

高度总结,就是我在一月份课中重点提到的两个字:无我。

当你进入一个“没有了我”的状态时,你就感觉不到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了。因为,“我”都消失了,那么“我的孤独”“我的难受”“我的愤怒”便无所依存。

理解孤独感,是第一个层面;适应孤独感,是第二个层面;更高的层面和维度是,去掉自我,孤独感也随之消失,从根源上把问题解决。

我曾经说过:想要走出平凡,必先走进孤独。从以上角度来看,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孤独感的畏惧。

常言道,这个世界上,自己是最大的敌人。所以,请记住,无我者,便无敌。

当你能做到无我无敌之时,也许就能触达应对孤独感的第三个层面了——那就是:利用孤独感。

想想这次疫情,每个人都被封锁在家。但有的人憋疯了,有的人颓废了,有的人无所事事,但有的人,却找到了新的自己,新的方向。

你说同样都是面临疫情嘛,有什么不同呢?只有一个不同,就是利用不同。

每一个危机里,都有一个机会。能利用危机的人,也多了一次机会。

于是这些利用者们就懂得了:

孤独感激发了我们与人链接的欲望,孤独感提升了我们与人的谈话。孤独感给了我们独特的性格,和独立的思考,因此我们不会人云亦云。

第四个心魔:怕分享

大家习惯于从真善美的角度告诉你分享的各种好处,但这种过度宣扬好处的方式,却容易导致:忽略对原创和版权本身的保护。如果你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你会发现,有些老师不太在乎这种版权保护,因为很大可能是,他们自己所“分享”的东西,讲述的内容,也是“借鉴”而来。

今天我就换个视角,以一个稍微“腹黑”的角度,来给你分享一下,为什么你不用害怕分享?

比较熟悉我的人,知道我爱读书,书籍亲自鉴定过不错,我总会把书单毫无保留地分享。这时候,总有人跑过来问我说:帅老师,这就是你读过的全部的书吗?你没留一手吗?我说:当然没有。这个人有点难以置信:那你不怕,你学到的东西,被别人学走了吗?然后,你自己就失去了竞争力?我笑笑说:放心,不用怕,他们是学不会的。

当然这是个玩笑话,里面也有几分真话。为什么是真话?为什么他们学不会?

首先,世界上没有一本英文书,足以教会你全部英语,正如不会有一本书,一节课,一页ppt,足以改变你的现状,或改变你的人生了;所有的改变,都是厚积薄发。

其次,我不是不相信人,而是我更相信人性。我不是不相信人能改变,而是我更相信本性难移。

最后,你得记我一句话,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不走的。如此你便不必再害怕什么了。

去年3月初,我在公众号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是给千分之一俱乐部会员的公开信,也是给我所有学生的“悄悄话”。

看到这篇文章后有同学私聊我说,老师,这是写给千分之一会员的信,为什么要写成公开信,发给大家看?就在群里发,只给会员发,不好吗?

我回答他:确实不好。然后我告诉他:其实你也不用怕。为什么不用怕,因为给所有人看了又如何?你想想,有多少人有千分之一的标准,和千分之一的精神呢?没有多少!有多少人会把这篇文章当作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自我成长的指南呢?很少!又有多少人会看3遍,认真消化每一字每一句呢?更少!那多少人会在看完后在留言区里马上留下一个自己感受的复盘了!少之又少!可以说,除了我们自己人,根本没有人会做到。

好的学习素材固然重要,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恰当的学习方式,和足够的投入度,这都跟你自身相关。

而这点,就是人与人差距!他们为什么学不会?他们凭什么学会?你又何需担心呢?如果你还是担心,我来问你,你去年一年看了几十篇上百篇的公众号文,你自身有任何实质性的成长和改变吗?答案很残酷:没有。看完也就不过尔尔,不了了之,看完就过,仅此而已。

我继续解释:甚至毫不夸张地说,难道你不觉得,在千分之一的几周,甚至一周的时间,可能都比你过去一年的成长来得更快,更深吗?所以,你看,根本不用害怕。还有,你在这里听着课,写着复盘,看着大家一起成长,你都未必一定学得会,一个没有我们标准的人,看完一篇文章,能有什么收获?我保证,一定没有。

我给大家说一个后台数据你就明白了,就是:今天点开过这篇文章,又看到了最后的人,只占了10%。你看,别说看完有没有收获了,能把文章看完,都很难。看完就超越了90%的人,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也如此简单。

以上也进一步告诉了我们,学习真的是一件自我为中心的事,不是老师让你成长有多好,而是你利用老师提供的所有,成长得有多棒。

向内求,自我要求,严于律己是自我成长的唯一通路。 

同时,我们走出那点“小腹黑”,换一个更大的格局。

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不把信发成公开信,我们便失去参照,无法获得这个世界的反馈。简单说就是,你不看看那些原地踏步的人,都不会知道自己进步有多大。再者,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你发现你参加了千分之一俱乐部,最后产出的结果还不如一个没有参加的人,你觉得很惭愧,我相信,在这瞬间,你就能找到很好的动力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照镜子的过程,不照照镜子,怎么自己有没有变美,有没有长胖,最终有没有长成自己的模样呢?

复盘是分享的第一步,而分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世界的反馈。

获得了来自世界的反馈,我们才有了丈量自己的标准,才能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步伐,而不是一天到晚只会坐在自己的井里,画地为王。

结语

凡事先向内求,再向外求。人生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去找理由,不找借口。破除那些毫无意义的心魔,去做一些意义非凡的事情。

请记住,人除了向前走,还要往高处走。别用尽了所有力气,才发现自己还在平地。而天使之所以飞得高,不是因为他们有翅膀,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负担。

学习,生活这件事,认真一点总没错。那就请认真一点,再认真一点。

这是你对自己好的唯一方式,也是让自己重遇美好的唯一方式。

(BTW,在大家的努力下,上一篇推送,点”在看“的人数已经超过约定的300,自动开启新篇目。所以关于未来,关于赚钱,关于职业选择,下一篇我们就来谈谈90后如何为自由职业(个人商业)做好准备吧!)

网址:破除人性中的4个心魔【90后自我提升完全指南,干货深度长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69007

相关内容

个人成长自我提升指南
塔罗牌深度解密:探寻人生之道,提升自我成长
5种自我提升的方式(干货收藏!)
完整自我成长指南:提高意识,破解阻碍
全方位爱自己攻略:情感、生活、自我提升全面指南
分享3个快速提升自我的方法
自我提升指南16条,干货满满!
90后性生活指南
【深度】宜家《家居指南》手册背后的人
6000字干货!超全面的页面分割设计指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