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4招传统饮食养生法(热门3篇)
中秋节送月饼是传统礼节 #生活知识# #饮食技巧# #节庆饮食#
立秋到了,不少养生爱好者又关心起了“立秋养生”的话题了,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立秋时节4招传统饮食养生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8月7日迎来“立秋”节气,标志凉爽的秋季将到来。养生保健专家提醒,值此时节,大家在生活各方面应该有所讲究,起居宜“早卧早起”,穿衣要“春捂秋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饮食和防护。
早卧早起防病
养生保健专家张东生说,立秋时节在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起。“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注意适当增衣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秋冻”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例如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伤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养生法则,可长期坚持。
吃西瓜“啃秋”
立秋这天,很多地方有用秤称人的习俗,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在炎热的夏天,人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立秋后,秋风渐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最好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立秋除了“贴秋膘”,我国民间还流行“啃秋”。城市里的人在立秋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村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下、树荫里,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西瓜啃,抱着山芋啃,抱着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的那一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可以防止腹泻。在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补充水分防暑
立秋一到,传统意义上的秋天从此就开始了。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跨度都很大,这就决定了各地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因此,民间有“秋老虎”之说。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气象专家提醒说,“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依然很高,尤其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天气依然酷热,暑气难消。为了预防中暑,天文和气象专家建议大家保证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以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出门时随身备好藿香正气、仁丹等防暑*品。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2
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易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应以养*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蜂蜜、银耳、百合等食物,有滋*、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立秋与养生: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合适。
起居养生: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凉而伤及肺部。
饮食养生:宜多吃**食物,如苹果、山楂、猕猴桃、白萝卜、白梨等,以收敛肺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等,可避免发散泻肺。银耳、豆腐、蜂蜜、糯米等有润肺作用。
此外,秋季主养肺,可适当喝些鸡汤、骨汤等。还要注意的是,夏令时节大量生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注意。
运动养生: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爬山、游泳等,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
立秋与农作物: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等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立秋与气候: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夜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因此立秋之后,大家出门都要备点衣物,以防温差对我们身体造成伤害。
立秋与修身养*:
秋季万物成熟,是收获的美好时节,但秋天也是万物逐渐凋谢、呈现衰败景象的季节。因此,要注意调养情智,学会调适自己,要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适当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可经常和他人、家人谈心,或到公园散步,适当看看电影、电视,或养花、垂钓,这些都有益于修身养*,陶冶情*。
二十四时节养生之立秋3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区别,所谓“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其实,“立秋”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为您介绍“二十四时节养生之立秋”,欢迎阅读!
1、立秋要养肺
立秋后,阳气转衰,*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秋冬养*。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下降,易产生疾病,因为需要润燥、养*、润肺。
从五行生旺推算,此时肝脏、心脏及脾胃处于衰弱阶段,而立秋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根据*阳调和,机体平衡的原理,要加强对这些器官的调养,使肺气不要过偏,影响机体健康。
2、立秋该吃什么
立秋后,饮食上要多食*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以助肝气,多食用平肝润肺的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萝卜、木耳、山*、扁豆、枸杞、银耳、猪肉、鸭、鸡肉、兔肉、花生、黄鳝、鲫鱼、黄鱼、柚子、梨、苹果等。
秋季是人体适宜进补的季节,但要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
忌多贪食瓜果,以免伤脾胃。
3、立秋吃坚果防疟疾
疟疾是儿童在夏秋之际的常见传染病,又叫冷热病,是由疟原虫经由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症状是寒战、高热。预防疟疾,最好的预防办法是灭蚊、防蚊咬。
科学家发现,一种叫精氨*的氨基*能帮助儿童免遭疟疾的侵害,精氨*的缺乏与人体中氧化氮的缺失有很大关联,而氧化氮能帮助人体抵御疟原虫的进攻。
研究人员也发现,坚果中的精氨*含量丰富。立秋后,儿童多吃坚果,能提高机体抗疟疾的能力。
4、立秋饮食猪脊骨炖藕
这款料理具有益肾填髓,补充钙质,健脑强身的作用,适合立秋时节食用。
原料:猪脊骨1个,藕250克,精盐、葱段、生姜片、黄酒、味精各适量。
制作:把猪脊骨洗净、剁碎,放沸水锅里焯一下,捞出。去藕节和表皮,洗净、切片,猪脊骨放在锅里,加水适量。用大火煮沸,撇掉浮沫,添加精盐、黄酒、葱段、生姜片,再用小火炖煮到肉离骨,捞出骨头、拆掉肉,捅出脊髓。把脊髓、藕片放在汤中炖熟,拣去葱、生姜,添加味精即可。
立秋以后如何调整我们的饮食
“立秋”。在养生学上,饮食是很重要的,那么立秋后在饮食上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整呢?
立秋后,在饮食上要“增*”,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下列食品可供选择:苹果、葡萄、杨桃、柚子、柠檬、山楂。
秋季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下列饮食可供选择:银耳、梨、芝麻、藕、菠菜、豆浆、鸭蛋、蜂蜜。
一、饮食调养:少辛增*,宜食麻等柔润物以润其燥,禁寒饮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味果蔬以养肝气,禁冷饮及穿寒湿内衣。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二、精神调养:闷热别烦躁天凉莫悲秋
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气温高、湿度大的“桑拿天”最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中午天热的时候应减少外出,可以喝点清凉解暑的绿豆汤,遇事保持心平气和,少生闲气。
三、起居调养:早卧早起,初秋少吹空调防“*暑”,薄衣御秋寒保暖不能忘。夏秋之交是最难选择衣物的时候: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因秋气燥,从五行生旺推算,可知此时肝脏、心脏及脾胃都处于衰弱阶段。所以要注意加强对这些器官的保养。此时人们最容易患*暑的病症。由于此时已有习习的凉风,不像夏天那样总是又热又闷,所以人们往往会尽情享受这立秋后一丝凉意,结果却使身体受凉而产生高温头痛的病症。
立秋养生规则四、运动调养:锻炼有节制练功养肺气
进入秋季,气温下降会使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内分泌紊乱,造成情绪低落。这时做好心理调节很重要,积极参加运动是不错的方法,慢跑、散步都可以让心情开朗起来。立秋后的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此时不冷不热,气温宜人;天高气爽,使人精神爽快。在秋天“养收”的时候,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
立秋后宜做的三种养生运动
1.跑步
跑步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工作。
建议:每次不少于40分钟,速度以中速或慢跑为主。
2.爬山
立秋后早晚温差大,空气温度随着山坡高度的上升而递减,这时爬山,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另外,爬山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更佳。
建议:登高速度要缓慢,上下山时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温度的目的。
3.羽毛球
相比室外运动,这种室内运动让人感觉舒适,它的运动效果也不错。据有关数据显示,一场正规的羽毛球比赛,运动强度要比一场足球赛还要大。
建议:运动前准备活动至关重要,以免受伤。
立秋养生运动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损伤
秋天气温下降,时常*雨连绵。肌体在这种环境下会引起血管收缩,关节活动能力减弱,极易造成肌肉、关节、韧带的损伤。专家提醒,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时间长短和内容可以因人而异,一般应该做到身体微微有些发热比较好。运动的幅度、强度都要适当,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
2.注意受凉不感冒
立秋后早晚温差较大,加上烈夏过后,贪凉饮冷,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邪内蕴,受到风邪,容易使人患上了夹湿型感冒。
如果选择户外运动时,一定要根据室外的天气情况选择衣服,以防着凉。在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全脱了,应该在热身运动之后,待身体发热发汗之后,再3.选择减少衣物。
注意补水不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4.注意适量不过度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网址:立秋时节4招传统饮食养生法(热门3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84261
相关内容
传统养生方法之饮食起居篇秋分节气的传统食物及养生方法.docx
传统秋季饮食养生误区
适合立秋节气吃的十大食物盘点 立秋时节十大传统美食推荐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立秋养生小常识(精选6篇)
仲秋饮食养生方案
秋天饮食养生的方法
【节气养生食谱】霜降吃什么传统食物 霜降养生食谱大全
2021立秋节气养生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