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重读:清代茶馆的蔚然成风

发布时间:2024-12-17 20:03

邻里间互相帮助蔚然成风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社区生活服务#

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余悦

编者按

中国国际茶文化创始会长王家扬先生关于《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的序言推送后,引起了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极大兴趣。现征得丛书主编余悦研究员同意,特转发《图说中国茶》一书。该书出版于2014年,却写作完成在10多年前。"悦读茶书会"公众号现推送该书第八章:"坐久此中无限兴"一一中国茶馆。今天发送的是第二节"明清时期的茶馆"的"清代茶馆"部分。

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茶馆作为一种平民式的饮茶场所,如雨后春笋,发展十分迅速,茶馆的数量也是历史上罕见的。清代茶馆的兴盛,自有它的基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封建统治的最终形成和巩固,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奠定了茶馆兴盛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一系列数据中领略清代茶馆的蔚然成风的景象。清代江南地区,民间市井细民“终日勤苦,偶于暇日一至茶肆”,便进入茶馆,“与二三知己瀹茗深谈”;甚至有“乃竟有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惜者”。据记载,光是杭州大小茶坊达800余所,北京有名的茶馆达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达到66家。在乡镇茶馆的发达也不亚于大城市,如江苏、浙江一带,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

清代的茶馆不仅数量空前,经营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以京城为例,列举几个类型:

以卖茶为主的茶馆,也就是北京人说的清茶馆,它只卖茶不售食,前来喝茶的人,以文人雅士居多。另一种是野茶馆,意即指设在郊外乡镇,或大道两旁,设备比较简陋,几间土房加上简单的桌椅、器皿等。这种茶馆,很有点茶摊的味道。还有一类是既卖茶又兼卖点心、茶食,甚至还经营酒类的茶馆。这种茶馆,很有点广东茶楼的味道,品茶尝点、喝酒吃饭,实行一条龙的服务。

清代茶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设戏台,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茶客人,所以旧时戏园往往又称茶园。包世臣《都剧赋序》记载,嘉庆年间北京的戏园即有“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之语,并说明其结构是其地度中建台,而三面皆环以楼。”与戏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在回忆录以前的剧场时说:“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

清代茶馆的经营和功能特色除了上面几种情况外,茶馆有时还兼赌博场所,尤其是江南集镇上,这种现象很多。再者,茶馆有时也充当“纠纷裁判场所”。“吃讲茶”是指邻里乡间发生了各种纠纷后,双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长者或中间人,至茶馆去评理以求圆满解决,有人嬉称为“民间法院”。如调解不成,也会有碗盏横飞,大打出手的时候,茶馆也会因此而面目全非。

清代时,茶馆已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于一体。社会上各种新闻,包括朝廷要事、宫内传闻、名人轶事等都在此传播,犹如一个信息交流站。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很引人注目的内容,风格独特的茶馆文化也就应运而生。茶馆、茶楼的普遍存在和茶俗的形成,是明清时期饮茶深入广大民众生活的最重要体现。

千百年来,茶馆既充当着文化知识传承的载体,又是人们身心休息之地;既是大众信息传播的渠道,又是各种民事活动交流的场所。自古以来,出入茶馆者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劳苦大众;既有白发老翁,也有青年小伙。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在茶馆觅得一席之地。人们进茶馆有品茶聊天的,有解渴歇脚的,有听书看戏的,有择偶相亲的,有叙旧情的,谈生意的,不一而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六悦河

责任编辑:

网址:旧书重读:清代茶馆的蔚然成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02232

相关内容

旧书重读:宋代茶馆的发展
旧书重读:当代茶艺馆的特色
旧书重读:明代茶馆的精致典雅
旧书重读:元代茶曲与明清茶诗
旧书重读/当代:茶文化的兴盛
旧书重读:约定俗成的岁时饮茶
旧书重读:茶事小说的社会百态
旧书重读:婚俗的"三茶六礼"
旧书重读:广东人茶饮风俗
旧书重读:"且尽卢仝七碗茶":中国茶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