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为学生发展“固本铸魂打底色”

发布时间:2024-12-19 05:51

孔子学院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活知识# #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实践,为培养能够承担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在办学过程中,东凯实验学校坚持“党建引领、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思路,通过党建品牌培育、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渗透、教育活动践行等形式,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段特点,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切实加强基本道德规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抓党建品牌培育,营造育人全环境

学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五风共育 幸福成长”党建特色品牌培育为载体,营造育人全环境。“五风”即校风、教风、学风、家风、社风,“共育”即共同培育。“五风共育”,就是由学校党支部牵头组织推进,通过组建由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家庭、社区等组成的成长共同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举旨在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优良教风和优良学风,共同营造优良校风;以学生为桥梁和纽带,向家庭和社区延伸,带动培育优良家风,进而影响、辐射和带动形成优良的社区社风。以校风为例,学校的校风为“进德日新 为学日益”,立意和内容来源于《周易·乾》《礼记·大学》和《道德经》等国学经典,“进德日新”重德育,“为学日益”重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既传承了经典传递的积极价值观念,又体现出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党建品牌的培育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的新时代解读践行过程,赋予其蓬勃的生机和活力。2021年6月,学校“五风共育 幸福成长”党建品牌被确定为全市教育系统特色党建品牌,学校党支部被表彰为开发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抓传统文化教育,根植民族基因

(一)培育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办学特色

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的要素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培育文化种子的沃土”是为传统文化办学特色。“文化种子”是对学生的隐喻,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成长为一颗颗“文化种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走出校门,又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文化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深化。

以校训为例,学校的校训是“博文约礼 知行合一”,博文约礼,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文,成才之基,是达成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为广纳博见,广泛学习之谓;约礼,立身之本,是成就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为行事规矩、安分守己之谓。“博文约礼”作为校训,彰显德能并重的教育观念、立德树人的根本规律。知行合一,语出王阳明的《传习录》“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合一”意在强调将学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知”为指导,以“行”为检验。“知行合一”是学生砥砺进取的途径与方法,也是教师更好地适应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的根本措施,更是检验新时代人才素质的基本标准。学生践行校训的过程,就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创造之旅。

目前,学校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已经形成了文化引领、课程建设、活动推进、家校共育、实践导行等“五位一体”绿色育人体系,为学生“固本铸魂打底色”夯实了基础。

(二)建设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基地

学校建有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基地,设有数字国学体验馆、国学讲堂、书法、古筝、二胡、竹笛、葫芦丝、国画、射箭、棋艺、茶艺等体验教室,为传统文化教育“生欢喜心,增亲近感,发文化力”营造了良好的体验环境,充分发挥了活动阵地的道德教育作用。自2017年建成使用以来,学校先后迎接了北京、内蒙古、河南以及省内各地市2000余人次来此观摩学习。

(三)开设数字国学体验课程

依托“数字国学体验馆”,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将传统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无限拓展,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与体验性。学生借助馆内学习平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古今礼仪课程、经典诵读课程、戏曲课程等内容,在“身临其境、体验参与”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其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

(四)研发实施多元化校本课程

一是遵循适切性原则,研发实施了《校园文化》课程和国学素养课程。根据一至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安排《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经典,《大学》《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语文教材课后附录古诗词及“名著导读”中推荐的名著篇目,形成了国学素养课程体系;二是遵循实践性原则,开设传统节日课程和活动性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查阅资料、参观访谈、研学旅行等方式,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三是遵循多元性原则,通过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基地中的体验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抓课堂教学渗透,夯实课堂主阵地

(一)抓课堂主渠道,发挥德育课程育人价值

为了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学校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环境教育、民族团结、班队会课等德育课程的育人要素,深刻领会课程的编写原则,全面把握课程框架、呈现方式及意图,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例如,教师在上《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时,紧紧围绕民族文化认同感,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基本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抓融入贯穿,发挥全科育人功能

为了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实践育人,学校将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之中,根植于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德育载体,提高德育成效。比如,地理学科在实施国情国策教育时,注重培育国家主权意识,促进地域文化认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为道德规范建设提供智力资源支撑。

四、抓教育活动践行,培养良好行为规范

(一)开展传统节日习俗体验活动,深化道德认知

传统节日是引导学生深度感知传统文化的契机,学校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五个节日为主线,形成了五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节日的起源、习俗和特殊意义,分年级开展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节日文化符号的理解与记忆。比如,清明节开展生命教育、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开展家国团圆教育、重阳节开展尊老爱老教育……使每个节日都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丰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涵。

(二)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促进道德转化

每年的孔子诞辰日,学校都会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开笔礼仪式。在开笔礼中,学生要向孔子行“拜揖礼”,追思先哲,寻找智慧;向父母行“孝亲礼”,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向老师行“尊师礼”,学会尊重师长;跟老师学写“人”字,让学生明白:人生识字始,要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使自己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同时,通过每周升旗仪式、每年毕业典礼、入队入团仪式等,强化学生仪式感、参与感、主体感,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发挥行为文化育人功能

引导学生涵养内在的思想品德,养成外在的守礼习惯,才能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学校研发了以“立德齐礼”为主题的行为文化系统,积极开展入学教育、养成教育、诚信教育、爱心教育、孝心教育等,重点加强“五爱”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注意“把学生放在教育的正中央”,一是深入开展“每周一星”“美德少年”“知行合一少年”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模范,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二是成立“学生自主管理中心”,积极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在抓规范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严格”和“自主”,坚持日日检查、周周评比、自主管理,不断促进、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继而内化为自身涵养与素质,塑造完美人格。

五、抓成果转化运用,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一)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地方课程编写工作中提高站位。学校宋团辉等两位老师参加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组织的山东省义务教育传统文化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编写,对课程理念、课程编写体系、课程实施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构建了“自主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力课程、思想力课程和发展力课程三部分。其中,基础力课程主要表现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思想力课程包括《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本课程、《学校文化》校本课程、仪式教育活动课程、数字国学体验课程等,发展力课程包括多元发展必修课程、多元发展选修课程、校园节庆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等。依托课程载体,使新时代青少年基本道德规范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二)课堂教学迈上新台阶

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区级以上范围内执教传统文化优秀课例10余次。其中,谭敬敬老师的《端午节》荣获第二十三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一等奖;李嫄嫄老师的礼仪课程《开笔礼》课例荣获山东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韩影等两位教师在全省传统文化公开课观摩会上执教公开课。

(三)学校发展实现新跨越

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首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基地“春秋课堂”、首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数字国学教学”联盟主持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并曾在山东省首届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年会和全国传统文化教育学术年会上做典型发言。2019年12月,学校承办了代表山东省义务教育段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最高水平的全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第四届年会暨课堂教学研讨会,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12人,全省的校长、教研员、教师900余人参会。

近年来,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为载体加强学生基本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专业师资相对缺乏。传统文化师资团队以兼职教师为主,由于大部分教师是兼课教学,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不足、理解不深,对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施还处于浅层次水平。二是专业研修不够深入。师资团队建设与培训工作停留在浅层次实施阶段,教师研修活动参与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问题聚焦、专题研讨、反思总结等知识建构活动不够深入,需要高水平师资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三是成果梳理有待提升。高水平理论成果偏少,高水平论文和高级别项目少,还未起到榜样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开展课题攻关提升,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实效,致力于培育“志趣高雅,善学会用,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东凯实验学校阳光学子”,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基本道德规范建设,培养未来能够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文化大观,作者: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 赵文刚 谭敬敬)

网址: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为学生发展“固本铸魂打底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14754

相关内容

中华传统香文化与国际中文教育:传承、发展及跨文化交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新华社】言恭达:从人文底色到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美学建构的支撑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落地生根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沈阳工业大学以“家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生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路径研究
[观点]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爱莲说》教学案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室内环境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