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我们这30年|陆镜清:艺术融于生活 不只是一句口号
艺术生活不只存在于画廊,它融入了我们的点滴生活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艺术生活# #生活色彩艺术#
文│赵玉国
图│西泠印社拍卖提供
随着时间的年轮从1992行进至2022,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业也走过了风雨兼程的30周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30年来,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今迎来“而立之年”,绝对值得大书特书一笔!为此,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与《中国收藏》杂志联合推出重磅专题——《我们这30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专访部分特别邀请了多位业界大咖,他们是与拍卖同行的引路人、参与者、亲历者、观察者……共同见证了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贵历程。
今天推荐的故事,是来自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的讲述。这些年,每当提及拍卖这个行业,他都有说不完的话。
西泠拍卖一直强调“艺术融入生活”,我也希望每家拍卖行都以此为基调,在市场的新格局里找到自身的发展特色,让更多人享受艺术生活。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陆镜清
“真乃居先,诚为业本”。从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成立的那一刻起,总经理陆镜清就将这八个字深深地刻在了企业的骨髓里。
自幼生活在典雅、幽静的江南庭院中的陆镜清,与生俱来就有着江南文人的气质。工作后,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系统研究书画艺术,为了提高鉴赏水准,他把大部分资金都用到了收藏名家字画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陆镜清第一次走进拍场——在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上,买到一幅任伯年的《洗马图》以及多件海派书画作品。从那时开始,这种购藏文物艺术品的方式就深深吸引了他。“有趣,好玩,比过去逛地摊、逛古玩店要更加规范。”
在频繁的南来北往中,他积累了很多经验、人脉和资源的同时,也练就了对文物艺术品市场敏锐的洞察力。这样的历练让他在掌舵西泠拍卖后,迅速找到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如今西泠拍卖已成为内地南方市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拍卖公司,并且与许多北方一线拍卖公司呈现“分庭抗礼”之势……
西泠拍卖杭州总部设在晚清大学士府王文韶故居。
一切源自热爱
《中国收藏》:30年前,您对文物艺术品拍卖这个新鲜事物是怎样看待的?
陆镜清:我感觉这种方式对大家都很公平,同时也很刺激。可以说,有了拍卖才真正有了艺术市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把拍卖这个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形式与文物这一特殊商品相结合,应该说珠联璧合。
《中国收藏》:2004年,当时市场竞争很激烈,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入行的好时机,您却率领西泠拍卖加盟到文物艺术品拍卖大军中。
陆镜清: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敲响第一槌,各地陆续涌现出一批拍卖公司。在北京、上海先后举行了多场拍卖会,基本上每场拍卖会我都会去参加。
1994年,我有幸进入拍卖行工作。当时,我负责浙江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艺术品板块,这是浙江省最早成立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2001年,荣宝斋杭州公司在河坊街挂牌成立,邀请我担任总经理,在这期间又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
就这样,自己渐渐从个人喜好的收藏转向了拍卖经营管理。非常荣幸的是,2004年,西泠印社、朵云轩两家老字号同时向我发出了邀请。基于多种原因,最终我决定留在家乡杭州。那一年,西泠印社正好迎来百岁生日,在这个节点踏入拍卖行业,为下一个百年定下了两个基调:一是要保持原有的学术专研;二是拓展经营业务,以商养文。
2005年秋,西泠印社第二场拍卖会在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大饭店举槌。当时现场人气爆棚,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中国收藏》:当西泠拍卖敲响“第一槌”的时候,有哪些片段或故事是您至今难以忘记的?
陆镜清:2005年,西泠印社首届拍卖会在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大饭店举槌。这是公司组建后的首次亮相。当时拍卖厅设置了800多个席位,现场人气爆棚,甚至有客人席地而坐。拍卖会开始已一小时,仍有大量买家在排队等候办理竞买牌,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首拍大获成功,以1.97亿元的总成交额、94%的总成交率创下内地文物艺术品首拍的最高纪录。同年年底,公司举行第二场拍卖会,2.56亿元的总成交额创造了当时中国长江以南艺术品拍卖的最好成绩。
当年拍卖现场人头攒动、竞买激烈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而我们初创团队的艰辛努力与付出也让人难以忘怀。当时我们定下目标:首拍必须确立行业的位置,从拍品的征集、图录印刷、场地的选择到招商、结算、发货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以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标准精心准备。当时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工作到深夜那是常有的事。
精髓就是坚持
《中国收藏》:您觉得拍卖这个行当好干吗?您认为对于拍卖公司来说最难的是什么?
陆镜清:成立18年来,从初创时期十几名员工到现在200多名员工,从早期单一的书画门类到现在超过20个门类,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西泠拍卖始终坚持这份志业。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真乃居先,诚为业本”八字企业宗旨,继而将“诚信、创新、坚持”六个字作为企业经营方针,一路走来着实不易,但我们始终如一。
不盲目追求高价、注重成交率,精准的判断市场接受度,通过深耕来了解市场,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这是品牌发展中一条目标明确、精益求精的道路。西泠印社创立至今近120年,传承百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深厚积淀,也大大提升了西泠拍卖的品牌效应,而百年沉淀下来的精髓就是坚持。
成立18年来,从初创时期十几名员工到现在200多名员工,从早期单一的书画门类到现在超过20个门类,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西泠拍卖始终坚持这份志业。
《中国收藏》:2006年,各家拍卖行都热衷于书画、瓷器等传统项目,西泠拍卖却率先在国内推出“西泠印社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事实上,这些年来,西泠拍卖一直以倡导文人收藏为理念,并“首创”了不少专场。是什么让您处处敢为人先?
陆镜清:推出这些创新专场,目的不是抢占市场份额,而是要通过学术梳理,让这些艺术门类得到更好的展示,通过拍卖市场来促进这些艺术门类的传承与创新。比如历代名砚,2007年春拍我们设立该专场,当时没有一家拍卖行为其单设专场。据一些藏家反映,他们在送拍时不断遭到拒绝。事实上,砚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房用品之一,其所富含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是亟待挖掘的。首个名砚专场共推出117件拍品,98%的名砚槌下有音,足见市场对这个门类的期待。
《中国收藏》:一直以来,北方艺术品市场表现强劲,南方市场一往无前。从一开始,您就希望经过努力能与北方拍卖市场保持平衡,现在来看,这种平衡达到了吗?
陆镜清: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历经30年发展,市场日渐成熟。这种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南北方市场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差异发展中逐步平衡,携手共进。文物艺术品登上拍卖台,使得各种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可能。它能让所有热爱艺术的人,在南来北往中获取知识,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雅集趣味。随着市场的发展,不仅是在拍卖场内,而更多南北融合、资源共享模式在很多地方都有所体现,比如由拍卖公司参与并主导的文博展会、学术研讨、人才培养等不同领域。而网络拍卖的兴起,更是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让很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也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技术革新。
南宋宫廷旧藏 西周重器国宝兮甲盘
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拍品
成交价:2.1275亿元
这件青铜重器以1.85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高达2.1275亿元,刷新了古董艺术品在中国内地的拍卖纪录。而盘铭133字,更为这件罕见之物添砝码,成为市场上的国宝级文物。
“玩”中愈趋精深
《中国收藏》:发展至今,您认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拍卖公司应该往哪个方向“用力”?
陆镜清:30年来,我们共同见证并推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健康有序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行业也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实践中,各项法律法规也逐步得到完善,一批优秀的拍卖品牌创立起来。
文物艺术品市场当然也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但本质上是一个信心市场,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自信强有力的支撑。这个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要求我们对中华民族所固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充满信心,文化自信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在这种立场和态度下,市场会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
《中国收藏》:择一事,终一生,从“买”到“藏”再到“拍”,您始终与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休戚相关。近30年,这个行业最值得您回味或者眷恋的是什么?
陆镜清:这个行业,一是要靠眼力吃饭,没有眼力就辨别不出真伪,发现不了艺术品潜在的价值,也就和藏品无缘;二是要保持乐趣,对艺术与生俱来的爱好,形成一种“玩”的心态,在自己的鉴藏领域内,一边玩一边慢慢地精深,触类旁通;三是这个行业有行规、有准则,有些准则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一直流传下来并达成共识的。
从“买”到“藏”再到“拍”,正如西泠拍卖提出的“艺术融入生活”口号,文物艺术品收藏和拍卖,既是我们的事业,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节选自
2022年12月《中国收藏》杂志特别策划
《我们这30年》
欲知更多精彩
请点击下方图片购买当期杂志
编辑:王菁菁 校对:子毅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收藏杂志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创造无价
网址:聚焦 · 我们这30年|陆镜清:艺术融于生活 不只是一句口号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55262
相关内容
美术聚焦北京不只有798,这十个艺术区都是值得一逛的精致之地~
让艺术点亮“我们的美好生活”
生活是一门艺术
在上海,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破圈青年”是他们是她们
影像故事丨重启“600号画廊”背后,是这个“不务正业”的艺术家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句话是谁说的
把废品玩成艺术品 再生——2020 年生态艺术作品全国邀请展在渝开幕
6大关键词 聚焦古城生活幸福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