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的生活哲学
生活在当下,大多数人日常已经机械化到三点一线、早九晚五、更甚者陷入九九六的怪圈时,攀岩这种可以无限接近自然的运动,不由令人心生艳羡。想象一下岩壁之上手指感受岩石的纹理、呼吸着最凛冽也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早上的第一缕阳光、目之所及高耸的森林、夜晚听到的虫鸣与特有的宁静、睡在岩壁上的帐篷里、还有高处独有风景,所有的一切都让人充满向往。
对于攀岩,在此之前只模糊地知道是一项极限运动。汤米.考德威尔则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并了解到这项运动,他的文字中充满对攀岩的认真执着,对自身能力的极限探索,还有对生活的深切感受,热爱与思考。
攀岩是一种极具冒险性的户外运动,充满挑战性与技巧性。这就意味着在攀岩过程中有一定风险性,如何区别风险与鲁莽则是攀岩者的必修课,攀岩也是一种极其自我的运动,岩壁之上则需要攀岩者精神高度集中,全情投入,细致入微到体会每一处岩点,感受身体的姿势、重心点、指力、腕力、臂力、腿部与脚部动作、攀爬节奏,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无数倍,而一旦失败,对于徒手攀岩而言则是“致命”的打击。
徒手攀岩是危险最大的一种方式,无任何保护措施进行攀登。想起观看亚历克斯·霍诺德的《徒手攀岩》时的恐慌感现在都挥之不去。
除此之外根据攀登形式可以分为不借助保护器械的力量,只靠自身力量攀爬的自由攀登;借助器械力量的器械攀登;以及在欧洲最为盛行的先锋攀登,这种攀登方式起攀之前会预先在路线上打膨胀钉及刮片,安全性高,可以有效降低心理恐惧。按照比赛和地点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而每一条攀岩线路又可以按照难度等级进行细分。
《黎明墙》则是《攀岩人生》的翻版,在纪录片中可以更直观看到攀岩时所面临的岩壁情况、自然风险、难度等级、绳距、以及攀爬工具等,而文字则让我们更细微了解到攀登者的成长环境、内心世界、生活方式、以及攀岩圈里的那些趣人趣事。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最棒的老师。考德威尔攀岩的启蒙教育,来自于他的父亲。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与勇气?父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孩子既需要鼓励也需要受一些挫折。自然界的攀岩场地正是其教育理念得以实践的最直观的场所;家庭环境则是启蒙教育最好的学校。儿时的汤米会看着那些不修边幅的攀岩者们与父亲聊起精彩纷呈的攀岩故事,也会模仿父亲的日常训练。父亲的潜移默化正是代表了家庭环境及父母职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黎明墙》的末尾花絮则是考德威尔为儿子菲茨拍的小视频,菲茨在费力地爬一块岩石,而贝卡则在镜头后面不断鼓励着:“努力尝试,你能做到的”。
在攀岩圈里,也有很多个性鲜明的攀岩者,谦逊幽默随性不羁的哈丁代表了一个攀岩自由探索的时代;而山谷基督徒罗伊尔.罗宾斯则自创的攀岩道德准则——在攀岩中应尽可能减少破坏岩石,相对是否登顶而言,更加注重如何登顶;还有重视攀岩体验的诗人与哲学家多纳休。不同的人对攀岩大不相同的态度,也让攀岩这项运动充满了哲学意味。
攀岩者的生活方式最令人羡慕的莫过于时间自由这一点,不了解的人也许会认为轻松惬意,但真正攀岩时不仅需要起早贪黑,且短期内居无定所、经济上入不敷出,有人成功地将攀岩变成了一项工作,有人为了攀岩而放弃了工作过着极简生活,如何平衡兴趣与工作也是攀岩者们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老船长-J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
网址:攀岩的生活哲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6035
相关内容
徒手攀岩 Free Solo攀岩人生
攀岩小记01|攀岩开启了我的正向生活
数据、伤疤和生活哲学告诉你,这两块攀岩金牌有多珍贵
抱石攀岩:室内攀岩的新体验
爱上攀岩 体会攀岩的乐趣
退学流浪、不找体面的工作,攀岩成为我的救赎
攀岩
如何学会攀岩运动
中国十大攀岩圣地 中国攀岩最出名的地方 最好的攀岩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