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碎古陶瓷重获新生
陶瓷:破碎后的陶瓷可做陶瓷砖,减少浪费。 #生活技巧# #节省生活成本# #生活垃圾分类指南# #家庭废物减量技巧#
蒋道银先生退休多年仍很忙。他是中国文物学会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博物馆古瓷修复高级工艺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从业40年,他修复了600余件国宝级的古陶瓷,是国内文物修复的领军人物。
面对一堆古陶瓷碎片,要将其复原就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陶瓷修复第一人
首都博物馆的精品文物展厅,有一只被视作“镇馆之宝”的元青花凤首扁壶被安放在显著位置,这只扁壶以昂起的凤首为流,以卷起的凤尾为柄,凤身绘于壶体上部,双翅垂至两侧,构思别具匠心。然而,这件文物出土时,只是48块碎瓷片,大的也就巴掌大小,小的只有黄豆那么大。
这件文物出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件罕见的元青花精品。考古人员作了简单修复,粘结成型后,残缺处用石膏补缺,但补缺材料厚薄不均,用粉质颜色粗略接笔的正面纹饰已变色发黄,修补处部分已经脱胶,壶柄断裂。2003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蒋道银接到任务,重新修复这只扁壶。经过拆卸、清洗、补缺、打磨、打底、做色、上光、做旧等多个步骤,历经数月,这只扁壶重现神韵,甚至连薄厚不一的钴料斑、重叠处的铁锈斑、晕散均一一再现,看不出任何人工加工痕迹。
蒋道银修复的文物上千件。从良渚文化扁足陶鼎到南宋官窑,从辽白釉碗到明青花双系扁壶瓷配瓷,从唐彩绘陶仕女俑到徐秀堂紫砂艺雕螃蟹。14年前,他首次采用瓷片修补瓷器,至今无人超越,被称为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第一人。
偶然改行坚持40年
蒋道银走上陶瓷修复之路实属偶然。上世纪60年代,蒋道银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设计专业毕业,留校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当时正值文革时期,每天的表演就是八个样板戏,1973年的一天,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部到学校来招人,闲来无事的蒋道银就跟着去了,那年,他27岁。
到了博物馆,蒋道银很快就爱上了那里清静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极大的陶瓷修复工作。文物修复有三个修复原则: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可逆修复。
今年,正好是蒋道银从事修复工作的第40个年头。年近古稀的他却没有放下手中的修复工具,他家中有一个房间就是他的简易工作室,桌上摆满数十个化学试剂瓶,地上有三四件刚刚完成或者正待修补的古陶瓷器件。妻子裴菊芳是他最得力的助手。有时候要把几块碎瓷摆放成型后粘合,蒋道银两只手不够用,妻子就会来帮忙,除此以外,她还负责做好全部的后勤保障工作。
女儿蒋蔚受到爸爸影响辞去了外企的工作,自己经营着一家古玩商店。
出书办班培养后人
自己的技艺登峰造极并不能让蒋道银满足,他更关注的是这项技艺能不能传承下去。改革开放后,许多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转行,仍在一线工作的屈指可数。行业缺乏年轻力量,显得青黄不接。
为了培养新生力量,最近蒋道银做了两件事,一是出书,二是授课。
今年上半年,蒋道银编著的《古陶瓷修复技艺》正式出版,填补了古陶瓷修复书籍的空白。
蒋道银还开办了不少古陶瓷修复培训班,为全国各地博物馆、文物商店和收藏界培养了数百名修复人才。去年9月,他受聘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为古陶瓷修复专业教授。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瓷收藏不能见“残”就“废”
收藏,作为一种特别爱好与雅趣,藏者对藏品完美之追求,乃人心之所向,也是许多行家所倡导的。但纵观如今的“收藏热”,笔者感觉到,曾经的重欣赏、重研究的“学术性”收藏被相当程度地削弱,代之的是更多的人将“投资”、“赚钱”等藏品的附加功能放在了首位。由此,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全品相”要求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
就拿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来说,偶尔逛过古董店或周末练过府庙地摊者,都会频率较高地听到“品相”一词。什么“瓷器毛了边,不值半文钱”,什么冲线、爆釉、窑封、退粉……都是指的瓷器有毛病。总而言之,在追求精致、清雅、完美的江南人眼里,对瓷器的挑剔疙瘩又疙瘩。许多行内人跑遍全国回来,共同的感受就是:长三角的人买古瓷最忌讳不是“全品相”,“要买一件要像一件,不然将来一出手难卖,二价格难高。”由此,让一些新进入古陶瓷收藏领域者,好的“宝”、“真经”还没吃透,“全品相”的提醒却时时闪念在脑际,甚至奉为金科玉律。
纵然,如果不论品相而“统吃”,那么我们终其一生、倾家所有,也只能收得遗世残瓷之沧海一粟。瓷器易碎,但瓷片却千年不化,因而残瓷、瓷片存世浩如烟海。但也正因为瓷器易碎,千百年来,经历了战乱、生活中的使用与磕碰,一件件完美的瓷器“粉身碎骨”,完好无损者才少之又少。而如今收藏者的队伍在迅猛扩编,有限存世的完美器“吃”进一件市面上少一件,想要淘得完美的精品,其付出的财力非一般爱好者所能承受。而如想收几件不同时代、不同器型者的完美精品,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我们为何不稍稍放低一些自己的要求,在有限的财力里,“淘”等更多乐趣呢?
其实,如果我们退一步,放下“日后靠它升值赚钱”的主要目的,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不必付出多大财力,收到稍微有些“病”但同样是古董,同样拥有历史、审美及至升值价值的诸多古瓷的。因为不管怎么说,这些“白玉微瑕”、相对完整的古瓷在市面上也会越来越少的。
前一阵子,笔者因公出差北京,挤出了一点时间到琉璃厂、潘家园古旧货、报国寺古玩市场去“溜了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摊位、店铺,以千计万计。但稍微一细看,就瓷器来说,“贼光四射,火气冲天”,满眼尽是现仿品,何处见“古玩”?偶尔一只清中期的青花罐,“毛病”很重,开价也要3000元,而在湖州只需200元。在报国寺古玩市场内的“中国瓷器馆”,售卖的瓷器40%有毛病。笔者纳闷其“交易挺多,人气蛮旺”,一位北京玩瓷家倒对笔者的奇怪而奇怪,“有毛病?是的,可有毛病它也是古瓷呀!有毛病跟它的历史年代没关系,跟学术研究没大关系,跟自己欣赏关系也不大,它年年也还在增值。北京每年春天古瓷价格都要涨一拨!”当笔者与其讲到,如毛病大些,在杭嘉湖地区有时只能卖到完美价的1/10价甚至更低时,他有些不能理解。“南方人似乎更强调它将来的售卖,完整器好卖,价格也高,北方人可能更注重其历史与学术价值,是真喜欢它,研究它!”并对同玩的几位说,“我们下回要到浙江太湖边去淘宝”。
在这里,笔者想起了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著名古瓷鉴藏专家马广彦先生所说过的一段关于伤残古瓷器的话。
“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说到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价值,马先生曾说。他认为,想要认识瓷器,就要从伤残瓷开始,而古瓷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他认为一般来说伤残古瓷器的真品率是很高的,对于初涉古瓷器收藏领域的人,了解瓷器鉴定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真器,见实物,所以在古瓷器的学习研究中,伤残古瓷器是初入道者廉价的学习资料和入门的最好实物向导。
对于古瓷有“病”是否要藏入,笔者的观点是:收藏伤残古瓷要有所选择。应看它有没有别样的历史价值?器型是否独特?稀有?胎骨、发色、图案、釉水等,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果它具备了以上一点或数点,而你恰好是喜欢欣赏、业余研究者,不妨“吃”进。在民国以前的瓷器中,一般来说,时代越近,存世量越多。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看,自清代嘉道以后,瓷器质量江河日下,民窑中除了商人专为赢利制作的仿古器外,无精品。而明以前的古伤残瓷、明清官窑伤残瓷、明清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伤残瓷器、明代及清三代民窑高级伤残瓷器以及各个朝代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伤残瓷等,皆可列入收藏范围。在选择收藏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整的,因为古瓷器的伤残无法预计,在选购时要尽量挑选器型基本完整、文饰基本完整的,以仅有冲口、口磕或腹内仅有炸纹者最佳。
事实上,收藏伤残古瓷也是能够保值、升值的。这些年来,伤残古瓷的价值一直在上升,而且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伤残古瓷器价格看涨的苗头,如果在收藏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瓷器,或是可以起到填补断代或窑口资料空白的难觅之器,都极其可能不断升值,并且如果这类伤残器得到较好的修复,其升值率就会更加可观。半个月前,笔者与数位同好前往浙江博物馆看“徐龙明清瓷器收藏展”,发现有些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从国外拍回来的瓷器,也存在残、冲线、磨口等大小毛病。
湖州的资深藏家陈先生,几天前跟笔者闲聊时,仍懊悔数年前对出现在湖州府庙地摊前一件残瓷的放弃:“典型的康熙青花大花瓶,就是冲了条线,要价200元。我犹豫再三,放弃了。而现在这只瓶,完整器要30万元,冲了线也要几万呐。唉,‘毛病论’误了我,现在就是花上10倍的钱也不知到何处买!”
古瓷收藏 不能见“残”就“废”
收藏,作为一种特别爱好与雅趣,藏者对藏品完美之追求,乃人心之所向,也是许多行家所倡导的。但纵观如今的“收藏热”,笔者感觉到,曾经的重欣赏、重研究的“学术性”收藏被相当程度地削弱,代之的是更多的人将“投资”、“赚钱”等藏品的附加功能放在了首位。由此,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全品相”要求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
就拿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来说,偶尔逛过古董店或周末练过府庙地摊者,都会频率较高地听到“品相”一词。什么“瓷器毛了边,不值半文钱”,什么冲线、爆釉、窑封、退粉……都是指的瓷器有毛病。总而言之,在追求精致、清雅、完美的江南人眼里,对瓷器的挑剔疙瘩又疙瘩。许多行内人跑遍全国回来,共同的感受就是:长三角的人买古瓷最忌讳不是“全品相”,“要买一件要像一件,不然将来一出手难卖,二价格难高。”由此,让一些新进入古陶瓷收藏领域者,好的“宝”、“真经”还没吃透,“全品相”的提醒却时时闪念在脑际,甚至奉为金科玉律。
纵然,如果不论品相而“统吃”,那么我们终其一生、倾家所有,也只能收得遗世残瓷之沧海一粟。瓷器易碎,但瓷片却千年不化,因而残瓷、瓷片存世浩如烟海。但也正因为瓷器易碎,千百年来,经历了战乱、生活中的使用与磕碰,一件件完美的瓷器“粉身碎骨”,完好无损者才少之又少。而如今收藏者的队伍在迅猛扩编,有限存世的完美器“吃”进一件市面上少一件,想要淘得完美的精品,其付出的财力非一般爱好者所能承受。而如想收几件不同时代、不同器型者的完美精品,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我们为何不稍稍放低一些自己的要求,在有限的财力里,“淘”等更多乐趣呢?
其实,如果我们退一步,放下“日后靠它升值赚钱”的主要目的,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不必付出多大财力,收到稍微有些“病”但同样是古董,同样拥有历史、审美及至升值价值的诸多古瓷的。因为不管怎么说,这些“白玉微瑕”、相对完整的古瓷在市面上也会越来越少的。
前一阵子,笔者因公出差北京,挤出了一点时间到琉璃厂、潘家园古旧货、报国寺古玩市场去“溜了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摊位、店铺,以千计万计。但稍微一细看,就瓷器来说,“贼光四射,火气冲天”,满眼尽是现仿品,何处见“古玩”?偶尔一只清中期的青花罐,“毛病”很重,开价也要3000元,而在湖州只需200元。在报国寺古玩市场内的“中国瓷器馆”,售卖的瓷器40%有毛病。笔者纳闷其“交易挺多,人气蛮旺”,一位北京玩瓷家倒对笔者的奇怪而奇怪,“有毛病?是的,可有毛病它也是古瓷呀!有毛病跟它的历史年代没关系,跟学术研究没大关系,跟自己欣赏关系也不大,它年年也还在增值。北京每年春天古瓷价格都要涨一拨!”当笔者与其讲到,如毛病大些,在杭嘉湖地区有时只能卖到完美价的1/10价甚至更低时,他有些不能理解。“南方人似乎更强调它将来的售卖,完整器好卖,价格也高,北方人可能更注重其历史与学术价值,是真喜欢它,研究它!”并对同玩的几位说,“我们下回要到浙江太湖边去淘宝”。
收藏古瓷从残瓷开始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收藏者甚多,但是,古瓷器收藏是一门学问,如果不了解古瓷收藏的规律、不重视古瓷理论的学习,难免会上当受骗。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收藏者的古瓷收藏都是从残瓷开始的,那么,收藏残瓷究竟有没有意义?残瓷收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习标本
“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说到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价值,著名古瓷鉴藏专家马广彦先生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他认为,想要认识瓷器,就要从伤残瓷器开始,而古瓷器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
马先生说,自从古代瓷器成为收藏对象那天起,古玩界就从“真、善、美、精、稀”这5个方面及其统一来鉴定其文物意义,批判它的商品价格,“瓷器起毛,不值分毫”、“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等这些行内口头禅就是对瓷器的“善”即完整性苛刻要求的集中反映,而且从古瓷器的价格上看,完整与伤残之间确实有天壤之别。
但是,马先生认为,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仍然意义重大,爱好古瓷器的人也不妨从收藏瓷片开始。他认为一般来说伤残古瓷器的真品率是很高的,对于初涉古瓷器收藏领域的人,了解瓷器鉴定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真器,见实物,所以在古瓷器的学习研究中,伤残古瓷器无疑成了初入道者廉价的学习资料和入门的实物向导。同时伤残古瓷器保留着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一件古瓷器,虽局部残缺或粘和有缝,只要它的基本器型和主体纹饰还保留着,就会给人以美的知识、美的享受。对一个古瓷器收藏者来说,正因为这些伤残古瓷器丧失了诱人的金钱光环,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更高。另外,伤残古瓷器还保留着珍贵的文物价值。马先生表示,一件古瓷如果既珍贵又完整,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当它有所伤残而不完整时,却并不一定削弱其本身价值的珍贵性。
价格看涨
古瓷器同其他商品一样,同样的商品,完整者贵,伤残者贱,但是伤残古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再生产,收藏一件,流通领域就少一件,所以说收藏伤残古瓷器一般说来是不会贬值的。谈到残瓷收藏的价值时马先生说,伤残古瓷器的价值一直在上升,而且现在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伤残古瓷器价格看涨的苗头,如果在收藏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瓷器,或是可以起到填补断代或窑口资料空白的难觅之器,都极其可能不断升值,并且如果这类伤残器得到较好的修复,其升值率就会更加可观。
马广彦先生给我们讲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在西安有一位收藏家,他2004年偶然在西安市八仙庵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小堆瓷片,据摊主讲摆在这里已经几个星期了,但鲜有动心者,这位收藏家仔细一看,发现这是一件宋代钧窑折沿洗的碎片,于是他用1700元购得,粘合后,只缺两小块“肉”。洗子内外,大片的窑变红非常稀有。仅仅两年后,此物的市场价格已经在8000元以上了。还是这位收藏家,他于2002年花600元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玉壶春瓶残件现在升值到5000元左右,1998年800元收藏的一件开裂多处的金代磁州窑诗文枕现在的市场价格也不低于6000元。可见,残瓷收藏的升值空间也是很大的,关键是要认准,不要被新货所蒙骗。
要收精品
残瓷收藏虽然有重大意义,但也不能见什么收什么,谈到收藏伤残古瓷器,马先生说首要一点就是要辨别真伪。购买伤残古瓷器虽是一种投资少的收藏活动,但也要保证购得真器,否则花钱买了残破仿品,非但浪费钱财,心理上也比走眼买了完整的仿品更加沮丧。所以,如果是功底不深的初入道者,最好请行家为自己“掌眼”参谋,这样既能买到满意的瓷器,也能从中学到鉴定知识,一举两得。
其次,收藏伤残古瓷器要有所选择。须知在民国以前的瓷器中,一般说来时代越近,存世量越多,其中碗、盘、碟之类生活餐具更多。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看,自清代嘉道以后,瓷器质量江河日下,民窑中除了商人专为赢利制作的仿古器外,多无精品,一般收藏价值不高。而明以前的古伤残瓷器、明清官窑伤残瓷器、明清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伤残瓷器、明代及清三代民窑高级伤残瓷器以及各个朝代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伤残瓷器等,皆可列入收藏范围。而且在选择收藏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整的,因为古瓷器的伤残无法预计,在选购时要尽量挑选器型基本完整、文饰基本完整的,以仅有冲口、口磕或腹内仅有炸纹者最佳。
残瓷片中虾不残
这块画虾的瓷片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从市政管道工地的沟壁上掏出来的。
明代天启年间的这只水草丛中完完整整的虾画得写意传神,有笔有墨,点、线、画的组合,使画面很有节奏感,大片的空白表示一塘清水,计白当黑,意趣无穷,显出了民窑画师非凡的艺术创造能力。
虾的品种很多。江南水乡说虾无非就是通常的河虾,是淡水虾中最重要的品种。河虾又嫩又鲜,营养价值很高,受到许多美食家的赞赏。在水乡长大的人,几乎都有捕虾的经历。在河边垂钓的时候,有时浮子连连点动,钓上的兴许不是鱼,而是一只鲜活的大虾,虽说觉得它的纠缠有些讨厌,但还是非常高兴。用方形白纱布四角扎上石块,再加两根交叉的竹条,扣上香喷喷的诱饵,放入水中,不久提着木浮子拉上来,纱布里就肯定有几只活蹦乱跳、惊慌失措的大虾。用不了多久,下酒菜就绰绰有余了。最简单的捕虾方法,是在长满芦苇或蒲草的浅水塘,往往抓一把水草或芦苇,就有虾合在掌中,它能给人带来一阵又一阵惊喜。
生长在清水里的河虾最是精神,一身青亮,显出一股英气,煮熟了颜色鲜红,还有一种塘虾呈浅黑色,虾壳含铁量高,煮熟了便是大红色。冬天的水沟里极多,捕捞回来,可以炒咸菜,也可磨成浆加上盐,做成麻花酱,到了春天,买几块豆腐浇上酱,放在饭锅上蒸,香气扑鼻,那种滋味,真是难以忘怀。
在现代画家中,齐白石老人画虾堪称一绝。老人为了画好虾,每天观察养在水盆里的虾。他画的虾很透明,水墨韵味亦佳,不知老人有没有见过这个画虾的青花盘子。相比而言,白石老人画的虾有文人画味道,这块瓷片上的虾则更有一些野逸之趣。
碎瓷片如何收藏?
陶瓷收藏已是“全民运动”,由于名贵瓷器可望不可及,瓷片收藏逐渐受到关注,不但是刚入门的收藏者将其作为入门的“教材”和收藏的“标准”,一些收藏“发烧友”也将其作为收藏的“重点项目”。
有的瓷片没有原件,瓷片更显异常珍贵了,如宋代五大名窑、明清的官窑和一些特别的品种(如元青花瓷)价格比较贵,好的瓷片能值上万元。
而且除了普通收藏者外,一些博物馆、研究机构都对瓷片有需求,名贵瓷片的量毕竟很少,令一些收藏者相信收藏瓷片也会随着收藏热潮而不断“升价”。
有的收藏爱好者认为,瓷片利润并不高,增值前景也不大,收藏者最好把它当作自己学习的资料和鉴定的辅助工具,借以识别陶瓷伪品,重在其参考价值。
不过,单片收藏瓷片价值不高。有收藏家表示,瓷片也要挑选有代表性、有特色的进行收藏;另外要系列收藏,如以某个朝代或某个窑口的瓷片为主题进行收藏。
专家提醒
1.瓷片是学习资料和老师,但也蕴含了一部分仿制的瓷片,所以收藏瓷片要懂得排比,通过比较盈润程度、胎色等途径分辨出真假优劣,这是收藏瓷片的第一步。
2.鉴别瓷片时,应该从釉面、纹色等方面入手,而不应该看断面胎。看断面胎的方法很容易走上鉴别的歧路。
3.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从收藏瓷片转向收藏一些残而不缺的瓷器。
4.普通收藏者或者刚入门的人不要急于追求收藏全朝代的瓷片,这样太浪费精力和金钱了。
“碎”瓷的收藏
升源
假如我对你说,我的藏品中不仅有宋代五大名窑的东西,而且还有龙泉窑、耀州窑、建阳窑、吉州窑、湖田窑的特色产品,当然全是真的,你一定会赞叹不已,猜想那不是一个大亨,也是一个资深的老收藏家。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古瓷收藏爱好者。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某建设工地捡到一块白色印花瓷片。这块瓷片虽然不大,却有底、有腹、有边、有花,瓷胎薄而坚硬,胎土细腻白清,釉色白而微黄,尤其是那如意,回纹印花精细自然,密而不乱,加之是个芒口器,上面包裹的银片已经腐蚀发黑,甚至脱落了。凭着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断定这是一块宋瓷碎片。利用一次出差的机会,我请省城的专家进行鉴定,果然不出所料,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白釉印花笔洗瓷片。这要是一件完整器,其价值多则上百万少则也几十万。收藏这样的古瓷,对于一个工薪阶层的收藏爱好者来说,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眼下我居然拥有了它的一块残片,令我领略到名瓷的神韵和风采。我兴奋不已,认为收藏古代名窑的碎片,对于自己的学习和鉴赏都是大有补益的。
从此,我留心搜集起碎瓷片来。虽然这些东西许多人都不屑一顾,我却乐此不疲,从碎瓷片中,搜寻那名窑的产品进行整理、归类。如今,我收藏的瓷片已有几千片,形成了宋名窑系列、宋景德镇湖田窑笔洗系列、历代龙泉窑系列等。其中宋吉州窑黑瓷系列就有剪纸贴花、玳瑁釉、油滴釉、虎皮釉、兔毫釉等。
那千姿百态、神韵迷人的古瓷片,为我展现了一部陶瓷发展史,使我初步感受到祖国古老瓷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强大的魅力,成了我鉴定古瓷的标本。
残瓷赏析
时代在变,收藏观念也应随之而变,昔日收藏家不屑一顾的清晚期官窑器,已在当今拍卖会上占了相当比例。在大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下,古物变得越来越稀少,尤其是易碎的瓷器,历经岁月沧桑,大量的物件粉身碎骨后与泥土为伴了,而存留于世生命力顽强的那部分,经过兵荒马乱劫后余生者也难免身负重伤。近年来国内拍卖市场上有残、有修、有补的陶瓷拍品比例上升,且价格不菲,足见收藏者对瓷器品相的要求正在走向理性化地趋势。非五大名窑不藏,除明清官窑不收的理念标准,已成昨日的陈旧意识。古玩行“瓷器起了毛,不值半分毫”的老话,也在陶瓷收藏热升温的大背景下,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伤残的瓷器由于“残不失其真,残不失其美,残不失其珍”,也就自当“残不失其值”。正如同人们接受断臂维纳期赐于人的美一样,收藏者以一种新的理念包容着伤残瓷器带给的缺憾。笔者收藏品中有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两只青花罐,虽均残缺,但存世量较为有限,愿发表同析共赏。
1、明代嘉靖青花婴戏纹罐
明世宗嘉靖一朝共45年,是明代仅次于万历时期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皇帝。在嘉靖时期,中国制瓷业继续向前发展。随着中国瓷本主义因素逐步增长,官窑器的烧造由御窑厂独家制作而改为一部分钦限瓷器,以“官搭民烧”的方式由民窑来完成,这样原本御窑厂所垄断的工艺、技术、原料难免流入民间,使官、民窑之间的界限变得不像明初以来那样分明了。
这件青花罐高40厘米,口径20.5厘米,最大腹径39厘米。直口,溜肩,砂底平修稍下凹,器身内外满釉。肩腹纹饰分为三层:肩部绘嘉靖时期典型云鹤纹一周;腹部则画着十八个形态各异的男童戏耍、玩闹画面,极为生动活泼:骑竹马拉车、玩提线木偶、蒙眼捉迷藏、放风筝、敲花鼓、玩莲、持花、戏水、提鸟笼,有两位捧盆者不知在玩什么游戏无法解读。再看两位读书的小儿郎,一个聚精会神,另一个则掷书于地双眼斜看,心不在焉的样子;下腹部则画嘉靖、万历时期独特的仰莲瓣一周。此罐由口至底裂为两半,经粘接合而为一。
对于这件大罐的年代判断,笔者作如下分析:胎质较粗,胎体厚重,器外用手可摸到接痕。釉面发青而无肥润光泽感,即就是通常所讲的嘉靖时期在前朝后世瓷器中不多见的有皮无肉的釉面特征。胎釉结合处火石红呈橘黄色。纹饰部分已如前所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男童那硕大的脑袋和长衫(除一着肚兜者外),颇显出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罐的青花发色微微泛紫,但总体上又发色青灰,这是大多数嘉靖民窑青花器含回青料者的普遍特征。
2、明代万历青花树鸟纹罐
明神宗万历一朝48年,是明代皇帝中执政最长的。万历时期官窑的生产分前后两个阶段,在万历三十五年以前官窑瓷的产量极大,在此以后官窑趋于衰退。但同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的生产从质到量各方面却有惊人的发展。
这件青花树鸟纹罐的口、颈部残损较甚。其高18. 5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18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此罐总体造型扁圆,唇口,丰肩,砂底浅圈足。腹部接胎痕明显可见,胎釉结合处火石红呈橘黄色,釉面青亮。青花料为典型的石子青发色,微泛黑灰。肩、腹、颈三层纹饰:颈部以变形卷草纹装饰;肩部四开光辅以锦地纹陪衬,开光内各画小鸟一只站立枝头;罐腹两松两竹对画,松竹之间40余只小鸟神态各别;或振翅欲飞,或两首相望窃窃私语,或呆立枝头若有所思,或减速欲落,或急飞穿林而过,或回头张望——好一幅鸟王国的热闹场面,把个万历朝瓷器绘画繁密的时代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件青花树鸟纹罐的可贵之处,首先是其独特的造型,腹径大于高度,矮胖却不显笨拙,无意中多了几分沉稳。其次,这种器型、纹饰的青花罐十分珍稀,在国内未见资料发表,国外仅见1991年拍卖资料中一件与此罐造型、纹饰相同者。最后,它那繁而不杂、密而不乱的树鸟图主题纹饰,更表现出同万历五彩一样的艺术特色。似入密林,曲径通幽,画中有画,景外有景。这种用树木山石将画面分割但又连成整体而避免单调的全景处理方式,对后世官窑瓷器也影响。
以科技更新陶瓷 以陶瓷更新生活
5月份的上半个月,笔者沉浸于上海世博园中,不断地探馆、采访、拍照,回环复沓,忙得不亦乐乎。古老文明和现代科技在这片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完美交融,242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智慧和创意的结晶熠熠生辉。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如何让城市更适宜人居的命题变得越来越不可回避,笔者最为关注的陶瓷,在近年来为人类宜居探索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即以国内展馆为例,在几个陶瓷产业大省中,陶瓷元素皆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无论是作为精妙绝伦的“工艺品”,还是兼具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的“装饰材料”,都为人们构筑“诗意的栖居”营造一种优雅和谐的氛围。
同时,世博会外国展馆陶瓷技术的密集展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交流的难得机会。在意大利馆,采用了全新抗菌瓷砖地面,可以把空气污染度降低到70%;日本馆,把陶瓷做成大型3D电影播放屏幕,效果极其震撼。国外展馆强烈表明了:陶瓷已经不能在装饰品层次上原地踏步,陶瓷即将迎来与先进科技更为紧密的融合。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主办方宣称本届世博会“将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也希望我们可以在这出思想的盛宴里、现代科技的前沿阵地中不断学习、领悟,然后赶追,以科技更新陶瓷,以陶瓷更新生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让残碎古陶瓷重获新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让残碎古陶瓷重获新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网址:让残碎古陶瓷重获新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84077
相关内容
让破碎的古瓷重焕新生环保陶瓷古玩西洋瓷破碎修复,陶瓷无痕修复
【聚焦】新余这位手艺人,让“残瓷”重获新生!
让碎瓷“重获新生”丨专访青瓷学院周培老师
陶瓷古董修复古文物修补,可靠古陶瓷无痕修补古陶瓷无痕修补放心省心
陶瓷古董修复古陶瓷修补,环保古陶瓷无痕修补古陶瓷无痕修补放心省心
弘粹古陶瓷无痕修复陶瓷无痕修复,精密陶瓷古玩西洋瓷破碎修复制作精良
江苏小伙传承锔瓷技艺,让残缺瓷器“重获新生”
陶瓷古董修复古董古玩无痕修补,牢固古陶瓷无痕修补古陶瓷无痕修补放心省心
收藏家付晓晓:艺术创作让古瓷片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