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理解社会适应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社会适应心理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必然体现社会和文化属性。无论是和谐的心理状态,还是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归根结底都是主体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尽管在同样的现实事件面前,不同的主观加工,可能导致不同质的心态,但以下三个规律是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导致主观心理反应。客观刺激事件是因,主观心理反应是果,尽管面对同样的刺激事件,不同的人由于主观加工各异,在反应的性质和程度上会有所不同,但只要他感官正常,对刺激事件予以应有的注意,就决不可能没有反应。任何心理无论是和谐的,抑或是不和谐的,归根结底应有客观上的原因。第二,负性刺激事件导致负性心理反应。负性刺激事件泛指人们欲极力避免给人们带来精神痛苦、使人情绪低落的各种事件。国内外学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均表明:个体体验到负性生活事件愈多,则愈感到不幸福。第三,良性刺激事件导致良性心理。良性刺激事件泛指那些人们渴望得到、能够给人带来精神愉悦,使人欢欣鼓舞的事件。人逢喜事精神爽。心理健康的人在面对成功、喜事等良性刺激时,总会有适度的欢喜之情。有的幸福论者认为,幸福就等于各个快乐事件的简单相加。这种说法尽管有失偏颇,但人的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是和良性刺激事件呈正比关系的。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强,遇到的良性刺激事件就越多。
社会的不和谐使人心理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蔓延。犯罪、毒品、家庭破裂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三大公害。三大公害加上其他社会问题,诸如失业、恐怖袭击等造成西方社会的严重不和谐,致使西方人心理和谐水平的整体下降,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检出率居高不下。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些不和谐是造成人们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由于心理不和谐、不健康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这种影响力有时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为什么心理不和谐、不健康会给社会带来麻烦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所提出的挫折-攻击假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注脚。多拉德认为,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总是引起攻击行为。所谓挫折,就是某种正在进行的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扰。挫折并不会直接引发攻击行为,而是诱发出某种导致攻击行为的刺激(一种攻击驱力),然后这种刺激会促使或加速攻击行为的出现。一个遭受挫折的人,容易做出某种攻击行为。由于该理论的简单化和绝对化,一经面世,即遭到批评。多拉德等人后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修正,提出了影响攻击行为产生的四种因素:遭受挫折的驱力的强弱,遭受挫折的驱力的范围,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攻击反应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此外,多拉德等人进一步指出,由挫折引起的攻击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制造挫折的人;二是与挫折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迁怒于人,找出气筒便是如此;三是受挫者本人,自杀是其极端表现形式。这种假说曾经对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是美国犯罪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这里,多拉德等人所说的挫折指的是行为挫折,而由此诱发的和导致攻击行为的刺激(一种攻击驱力)显然是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是一种心理挫折。这种心理上的不和谐或心理挫折,尽管在一定条件下未必产生攻击性行为,但它毕竟是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心理因素。事实上,社会上许多故意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攻击性事件就常常是由心理挫折这种心理不和谐状态所引起的。这种情况从反面启示我们,在社会有机体正常运转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并非是一个机械的、被动性的因素,而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能够主动地向社会释放能量的能动因素。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成员的美好追求。以人为本就不能不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
要实现和保持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尽可能减少改革阵痛,减少社会负性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的程度和水平;与此同时又要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们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教育、心理医疗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webbot bot="AdvContent" comstring="<Article><Title>TitlePh</Title></Article>" TAG="BODY" PREVIEW="标题..." startspan --><!--webbot bot="AdvContent" endspan i-checksum="0" -->【纠错】
网址: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03941
相关内容
和谐家庭 和谐邻里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哲学思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营造和谐家庭 推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系列谈(青连斌)
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个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西方哲学史论文
平安社区:建设和谐生活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