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简朴节约 勤俭理念世代相传

发布时间:2024-12-30 04:56

节俭理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崇尚勤俭节约 #生活知识# #节约生活# #节俭理念#

华侨之所以背井离乡,多是因为家里贫困、迫于生活无奈。为了远在天边的亲人,华侨在海外拼搏,克服种种艰难困苦,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且在这过程中,养成了勤俭节约生活习惯的华侨们,把节约出来的钱款汇给家乡的亲人。而这些蛛丝马迹,我们都能在一封封的侨批中找着。

近日,笔者在泉州市档案馆看到了几封侨批。其中一封是1964年晋江金井塘东旅菲华侨蔡连嘉给儿媳秀端的侨批。信中谈及家乡唐山要为自己庆寿之事,蔡连嘉表示反对,认为只要家人存有一点孝心,作为父亲的就很欣慰,而且生意不好,还是要节俭。“欠人之债累尚未还清”,且儿子“尚有欠其店东一些款项”,在这两项债累未清之时,实不宜“大事铺张”办理寿庆。儿子在海外谋食艰苦,且运气不佳,费了不少钱,儿媳是“聪明贤惠之人”,所以庆寿的事“切切不可进行”。

1949年,晋江杏墩乡旅菲华侨王清水给妻子庄秀棠的侨批。信中提及“目下经济非常拮据,实难应付繁多消费”“幼儿周岁之期一切开支应从简”“所需奶粉在家乡购买”,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美德。

无独有偶,同样是1949年,晋江县金井镇溜江乡旅菲侨亲陈德增、陈德崇寄给陈德谦的信中,也提到男孙“四个月”要简单庆祝,因为受战争影响,近来菲岛商业不景气,生意难做,汇款困难,汇费贵;同时要弟弟妹妹多多学习充实自己。

上面几位华侨在侨批中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华侨勤俭节约之本。而歌谣:“番邦钱歹趁,无去不知空。背脊当盐埕,肩头做路行。山巴割橡胶,开荒种甘蔗。尽力来打拼,无钱寄唐山”也唱出了华侨在海外谋生之苦。

1961年,石狮大仑在香港的蔡世湝寄给蔡世波一封侨批。信中寄糖品(暗语指钱)300粒,信中对母亲提及自身境况不佳,叮嘱家中要节俭,并说明部分糖品给榜弟作为婚事之用。

在中国,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这是古代社会分工的结果,在华侨家庭中,这种关系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家之主的男性远走他乡在外奋斗,留守家乡的母亲或者妻子就必须承担起家里的大小事情。所以,闽南妇女养成了持家有道、贤良淑德的传统美德。她们往往隐藏在丈夫的身后,操持家务、务工务农、抚养子女……作为男性,他为家庭撑起一片天;作为女性,她成了家庭的灵魂所在。作为大后方的女性,只有勤俭节约,才能促使优良的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影响世世代代的家人。(陈嫣兰)

网址:生活习惯简朴节约 勤俭理念世代相传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04723

相关内容

勤俭节约朴实人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优秀作文推荐3篇(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勤俭节约的理念)
怎样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世界勤俭日|勤俭节约,从你我做起
学生勤俭节约事迹
树牢勤俭节约理念
做勤俭节约榜样——世界勤俭日
倡导勤俭节约,弘扬传统美德——梁水镇付楼小学勤俭节约主题活动
勤俭节约应转化为一种生活理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