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长期卧床容易压疮,这样预防护理可快速愈合。
定期为老人做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家庭护理技巧# #老人健康照护方法#
有这样一群因骨折、年老体弱、极度消瘦、瘫痪、昏迷等原因,长期被困于床榻之上的患者。他们身体活动能力的减弱、免疫功能的下降、自我护理能力的降低,时刻面临着一个潜在的威胁 -- 压疮。
压疮,这个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的名词,俗称褥疮,也称压力性损伤。它常悄无声息地发生在骨隆突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足跟、踝部等,这些部位软组织薄,缺乏脂肪和肌肉缓冲保护,仿佛是身体防御的 "薄弱地带",易在受压时破溃;还有与医疗器械或其他物品接触的部位,也极易成为压疮的 "突破口"。它表现为完整的皮肤或开放性溃疡,可能伴有疼痛,宛如一颗 "定时炸弹",隐藏在患者的身体之下。
一旦压疮 "爆发",治疗周期漫长且难度极大。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日常的翻身、坐起都可能成为奢望。同时,这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医疗费用、护理用品费用等如流水般不断支出。据相关数据显示,压疮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比无压疮患者高出数倍,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压疮的预防和护理至关重要,关乎患者的康复与生活品质。
解密压疮:成因、好发部位与表现
压疮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 "合力" 的结果。力学因素首当其冲,垂直压力如同一只无形的手,长时间压迫身体局部组织,使血液循环受阻,一旦超过两个小时,就可能对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摩擦力与剪切力则像是两把 "利刃",在患者移动身体时,加剧组织的缺血缺氧,加速压疮的形成。皮肤刺激也是一大 "帮凶",汗液、尿液、粪便的浸渍,让皮肤抵抗力直线下降,为压疮的滋生提供了 "温床"。再者,全身性营养不良使得患者身体 "根基不稳",抵抗力减弱,局部组织在受压时更容易出现问题。此外,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如石膏、夹板等固定过紧,影响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也会成为压疮的诱发因素。
压疮的好发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患者的体位紧密相关。仰卧位时,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足跟等部位易中招;侧卧位时,耳部、肩峰、肘部、肋骨、髋部、膝关节的内外侧及内外踝成为 "重灾区";俯卧位下,耳部、颊部、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脚趾则面临更高风险。这些部位或因突出缺乏保护,或因长时间接触床面、器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压疮的发展过程中,其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初期,局部皮肤可能仅出现红斑,伴有疼痛、发硬或柔软,按压时红斑不褪色,这是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随着病情进展,皮肤破损,水疱、溃疡相继出现,患者疼痛感加剧;若未得到及时控制,伤口进一步恶化,累及深层组织,皮下脂肪、肌肉甚至骨骼外露,还可能散发出刺鼻异味,引发全身感染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了解这些,是打赢压疮 "阻击战" 的关键第一步。
压疮的全方位预防策略
(一)皮肤护理:守护肌肤屏障
皮肤,作为人体抵御外界的 "第一道防线",对于卧床患者而言,其护理至关重要。医护人员与家属需练就一双 "火眼金睛",及时、全面地评估患者的整体皮肤情况,尤其是在患者使用石膏、呼吸机面罩、气管插管、固定支架等医疗器械时,更要对骨隆突部位的皮肤、与器械接触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的受压情况予以密切关注,这些部位堪称压疮的 "高发区",任何细微变化都不容忽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关键 "守则"。卧床患者由于身体活动受限,皮肤长期遭受汗液、尿液、粪便的浸渍,如同泡在 "沼泽" 之中,抵抗力急剧下降,极易成为压疮滋生的 "温床"。因此,一旦发现皮肤浸渍或过于干燥,应果断使用皮肤保护产品,为肌肤披上一层 "防护衣"。在清洁皮肤时,务必注意动作轻柔,不可用力摩擦,以免损伤这层脆弱的 "防线"。
(二)体位安置与变换:舒适背后的巧思
体位的妥善安置,蕴含着诸多学问。除病情或进食等特殊需要外,卧床患者床头抬高角度应小于 30°,这一小小的细节,却能有效避免身体下滑形成剪切力损伤皮肤,犹如为患者的皮肤撑起了一把 "保护伞";侧卧位时,保持背部与床面呈 30°-40° 夹角,能使身体压力均匀分布,减轻局部压迫。同时,巧用软枕等减压工具沿小腿全长垫起,既能避免足跟与床面直接 "亲密接触",又能为患者带来舒适感,一举两得。此外,务必确保身体皮肤与医疗器械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直接接触引发的摩擦与压迫。
及时翻身,是预防压疮的 "黄金法则"。若患者病情允许,使用普通床垫应至少每 2 小时变化一次体位,使用高规格泡沫床垫可适当延长至 3-4 小时变换一次体位。这就如同为长期受压的部位 "松绑",让血液循环恢复畅通。在移动患者时,要坚决摒弃拖、拉、推、拽等 "粗暴" 行为,采用正确的搬运技巧,如两人协作,一人托住患者颈肩部和腰部,另一人托住臀部和腘窝部,平稳移动,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三)减压工具:助力压力分散
在这场与压疮的 "较量" 中,减压工具堪称 "得力助手"。全身性减压工具中,高规格泡沫床垫以其良好的减压性能脱颖而出,它能根据人体重量与压力分布,自适应地调整支撑力度,均匀分散压力;交替充气床垫则宛如一双 "温柔的手",周期性地充气、放气,改变受压部位,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减压呵护。局部减压工具方面,软枕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可以灵活放置在身体各个易受压部位,如肘部、肩部、髋部等,有效减轻局部压力;预防性敷料,尤其是泡沫敷料,如同为皮肤贴上了一层 "保护膜",既能缓冲外界压力,又能保持皮肤的湿润环境,预防压疮发生。使用预防性敷料时,若发现敷料出现破损、错位、松动或潮湿,务必及时更换,确保其防护效果 "不打折"。去除粘胶类敷料时,可使用粘胶去除剂或沿顺毛发、平行 0° 方向移除敷料,以免 "殃及" 脆弱的皮肤。足跟减压时,可选用软枕或专业的足跟托起用具,坚决远离纸板、气垫圈等可能加重局部压力的物品,为足跟部位提供贴心保护。
压疮来袭的应对之策:伤口护理要点
(一)伤口评估:精准洞察
当压疮不幸发生,对伤口进行全面、精准的评估是后续护理的重要依据。首先,要密切观察伤口的部位,不同部位的压疮愈合难度与感染风险各异,例如骶尾部压疮由于靠近肛门,易受排泄物污染,感染几率相对较高;足跟部压疮因血运相对较差,愈合进程常较为缓慢。伤口的大小、深度也不容忽视,这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大面积、深度较深的压疮往往需要更复杂的处理手段,如可能涉及组织修复、植皮等。测量时,可使用无菌直尺,精确测量长、宽、深等数据,并做好记录,以便后续对比观察。再者,留意伤口边缘情况,整齐的边缘利于愈合,若边缘内卷、潜行,则可能阻碍肉芽组织生长,延缓愈合;同时,关注伤口基底颜色,红色基底多提示肉芽组织新鲜,愈合潜力大,而黑色、黄色基底则可能存在坏死组织或感染,需及时清创。渗出液的量与性质也是关键指标,少量清亮渗出液通常是正常愈合过程的表现,大量脓性渗出液则预示着感染风险飙升,需即刻处理。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把控,为压疮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二)清洁与换药:基础但关键
清洁伤口是压疮护理的基础环节,无菌生理盐水堪称 "清洁利器"。它与人体组织液渗透压相近,温和无刺激,能有效清除伤口表面的分泌物、杂质以及坏死组织碎屑,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创面细胞免受渗透压损害。在操作时,可选用医用棉球或纱布,蘸取适量生理盐水,以轻柔的动作由内向外、环形擦拭伤口及周围皮肤,避免来回擦拭导致二次污染。
换药频率需根据伤口情况灵活调整。对于清洁、渗出液少的伤口,可适当延长换药间隔,一般 2 - 3 天一次,减少对新生肉芽组织的干扰;若伤口渗出液较多、伴有感染迹象,则需每日换药,甚至一日多次,确保伤口始终处于相对清洁的环境。换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护理人员应洗净双手、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敷料,防止交叉感染,为伤口愈合营造 "安全空间"。
(三)感染处理:不容小觑
感染,是压疮治疗中的 "劲敌",一旦出现,必须迅速、精准应对。当伤口伴有微生物重度定植或局部感染时,依据伤口的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外用杀菌剂或消毒剂至关重要。这就如同 "精准打击",针对不同的 "病菌敌人" 派出最合适的 "抗菌战士",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莫匹罗星软膏常能发挥良好抗菌功效;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则可选用磺胺嘧啶银乳膏。若伤口周边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且局部有波动感,怀疑形成脓肿,这是身体发出的 "紧急警报",应及时送医就诊。医生会根据脓肿情况,必要时果断行脓肿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阻止感染进一步扩散。若感染持续加重,甚至出现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等全身感染症状,务必遵医嘱全身性使用抗生素,通过静脉输注等方式,让药物迅速抵达 "战场",控制感染局势,守护患者健康。
(四)敷料选择:因 "伤" 而异
在压疮护理的 "武器库" 中,敷料种类繁多,各有千秋。透明敷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与防水性,能为浅表压疮提供湿润愈合环境,同时便于观察伤口情况,犹如为伤口安上一扇 "透明窗";泡沫敷料质地柔软,减压效果显著,适用于骨隆突部位等易受压处,如同为肌肤打造一层 "缓冲垫";水胶体敷料可吸收少量渗出液,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常用于渗出液不多的伤口,宛如给伤口敷上一层 "营养膜";藻酸盐敷料则在面对大量渗出液时表现出色,它能快速吸收渗液,形成凝胶,保持伤口湿润,为愈合创造有利条件,仿若一块 "超强吸水海绵"。选择敷料时,需综合考虑伤口的大小、深度、渗出液情况等因素,量体裁衣,为伤口挑选最适宜的 "呵护装",助力压疮早日愈合。
营养支持:筑牢康复根基
"民以食为天",对于压疮患者而言,营养更是康复的根基。营养不良犹如压疮患者背后的 "阴影",不仅削弱机体免疫力,使身体对抗病菌的能力大打折扣,还会严重阻碍组织修复,让受损的皮肤、肌肉等组织难以愈合。研究表明,营养不良的压疮患者,其压疮愈合时间比营养良好者延长数周,甚至数月。
为患者制定营养计划时,应充分考量个体差异,做到 "量体裁衣"。首先,鼓励患者自主进食,增加膳食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热量摄入。蛋白质堪称细胞修复的 "基石",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奶制品等都是优质蛋白的 "富矿",每日应保证适量摄入;维生素 C、锌等营养素对伤口愈合意义重大,新鲜蔬果如橙子、草莓、西兰花、胡萝卜等是其重要来源;热量供给要充足,主食可选择粗细搭配,如全麦面包、糙米搭配米饭,确保患者有足够 "动力" 对抗病魔。若患者自主进食困难,可采用鼻饲或胃肠造瘘等方式,保证营养 "通道" 畅通;若经饮食调整仍无法纠正营养不良状况,应毫不犹豫地遵医嘱加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通过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等营养液,为患者 "加油续航",助力其早日摆脱压疮困扰。
医护与家属的协作之道
在压疮的预防与护理这场 "持久战" 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医护人员凭借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担当着 "领航员" 的角色。他们精准评估患者的压疮风险,依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从皮肤护理的细致指导,到体位变换的精准把控,再到伤口处理的专业操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医护人员的专业引领。同时,他们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准备调整护理策略,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
家属则是患者身边最贴心的 "守护者",他们的悉心照料贯穿患者康复的每一个日夜。家属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如按时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协助患者进食等。在日常护理中,家属若发现患者皮肤出现哪怕细微的异常,如局部轻微发红、温度改变等,都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尽早干预。通过双方的紧密协作,形成强大的护理合力,为患者筑牢抵御压疮的坚固防线,助力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健康生活。
未雨绸缪,远离压疮困扰
压疮的预防与护理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齐心协力。通过对皮肤的精心呵护、体位的合理安置与变换、减压工具的巧妙运用、伤口的科学处理以及营养的充足供给,多管齐下,为长期卧床患者筑牢抵御压疮的坚固防线。提高大众对压疮的认知,提前做好预防,能大大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家庭与社会的医疗负担。让我们携手共进,用专业与关爱,为患者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助力他们早日康复,回归美好生活。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网址:骨折、术后长期卧床容易压疮,这样预防护理可快速愈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11663
相关内容
老年人骨折后怎样护理?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老人长期卧床,预防褥疮有妙招
压疮预防护理体会.doc
长期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世界压疮预防日
在家怎么护理长期卧床的老人?
护理卧床老人的“六勤”“十避免”你知道吗?
水垫在临床防压疮护理的应用
压力性损伤护理预防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