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设计,让城市迈入更细腻温情的更新时代
通过现代生活设计,让城市生活更加有温度和艺术感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艺术# #现代生活设计#
“一江一河”沿线难免有一些犄角旮旯,如废弃不用的小楼、老公共厕所、旧倒班房等。这些“老破小”如何更新,更新后又用作什么,颇费思量。
如今,它们转身成为“苏河之眸”“樱花谷”等,不仅作为滨江驿站,而且被用作服务周边市民的社区公共设施。
两者结合,是否给滨水空间带来新的火花和启示?
记者:您如何评价这些一江一河微更新的案例?
范文兵(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思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从建筑学、城市学角度看,这些设计普遍质量不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向广处拓展,理解地段多样性价值的基础上,始终将建筑单体与周边环境一起考虑;
二是向后期延伸,推敲现实业主、未来业主的多种可能,为建成后的使用留有余地。
比如“绿房子”,不仅是在设计一个单体建筑,更是把它放在和周边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的对话之中进行考量,考虑屋内的人怎么看风景,高处怎么看、低处怎么看,与文化历史的关系如何处理。
一层是与河的关系,二层是和树的关系,顶楼是与河湾、四行仓库、城市天际线的关系;
走廊和多年生大树的对景如何,健身房和四行仓库的对景如何等。
樱花谷驿站三面玻璃,同样也是引入周边外滩景观,自成最美风景。
这样的更新,非常值得提倡。建筑外观未必要多么奇特,未必要有弹眼落睛的造型。最大化利用滨河景观的自然与历史文化价值,让空间最大化服务于百姓。
记者:它们的一大特点是,不只是作为滨河驿站,还植入社区公共服务。您怎么看待两者的结合?
范文兵: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第二个特征。我们并不缺乏美轮美奂的网红微空间更新,但就怕“一轮游”,时间一长,空间不好用,便被闲置。空间设计与后期运营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得当——这是关键,也是难点。如今,驿站植入社区各类公共服务后,不仅向公众开放,而且有很强的人群黏性,运营维护、功能匹配反倒成为亮点。
“绿房子”里不只有社区卫生站、食堂、养老服务,也引入咖啡馆、健身房、天台活动等。
街道在规定条线之外的自选动作,让空间有了弹性,可容纳多样化功能、多样化人群,塑造了更丰富的城市生活场景。
在传统观念里,街道活动中心建筑封闭老旧,中老年社区居民出入较多。滨江驿站则是为市民、游客提供歇脚的基本服务。
现在两者结合,在开放性、共享性以及人群的破圈层,乃至功能内容的创新整合提升上,有了更多可能性想象。它甚至可以上升到全市层面的文旅商体联结系统中统一考虑。
记者:浦东滨江驿站又是另一种风格。
范文兵:
浦东有它自身的地理特征。浦东滨江尺度和景观比较大,景观资源密度、功能密度、周边社区人员密度都比较低,与腹地功能是分离的,这是浦东的天然属性,所以驿站很难功能复合,也不必勉强。浦西的滨江空间,一个小区域就可能叠加了不同功能和设施。建筑密度高、人员密度高、交通密度高,人群与功能具有混合多样特征,这其实提供给基层社区特别有利的条件。
我们曾经以为“复杂”是麻烦,是治理的挑战。但今天,上海城市空间迈入存量时代,从大拆大建变成更加细腻、得体、温情的更新时代,如何利用各种复杂剩余空间,挖掘复杂景观价值,混杂多样性功能,让多元化人群相遇,创造为民服务的复合型公共空间,正逢其时。
这些项目往往体量小,但考验设计师的能力,投入的心力绝不亚于增量时代设计的一个大型项目。
所以我想呼吁,上海能否形成一些顶层设计机制和模式,而非偶得,或让建筑师用情怀“附赠”。孵化这些有价值的小项目、培养社区设计师,能否探索一条路径,将经验辐射全国,这是城市更新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应该思考的。
网址:这些设计,让城市迈入更细腻温情的更新时代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33110
相关内容
让新时代的社区服务更有温度菜市场改造设计:城市更新的必经之路
温暖便利店 让城市生活更“蓉逸”
这些家居设计细节让生活更温馨舒适
评论|城市更新,开启有温度的“新”生活
城市更新 幸福蝶变
智慧昆山:智慧城市让生活更智慧、更安全
都江堰: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城市更有温度
佛山迈向智慧出行新时代:科技革新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城市更新下的夜景灯光思考,让城市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