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空闲时间啥也没干,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你下班后的时间,是如何度过的?是不是一边吃饭,一边聊着当下最热门的八卦话题,一个简短的晚餐硬是拖了好几个小时;吃完饭直接瘫倒在沙发上,拿起手机就刷微博、朋友圈,一个个轮着点赞过去;然后把所有的App刷到没有新动态,又两个小时过去了,刚好你最喜欢的电视剧也开播了……
其实,所有的落后和差距都是有迹可循的。当你舒舒服服刷着手机、吃着宵夜、和朋友吐槽运气不好的时候,别人可能已经高效、充实地度过了一整天。闲暇时间里,才真正藏着一个人的前途。
经常能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自己的人生不如意、运气不佳,朋友小艾就是其中一位。明明是同时进的公司,结果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步步高升,而自己却一直领着微薄的薪水,做着让人头痛的繁重工作。
“人家学历还没我高,却晋升得那么快,哎,我真是运气不好。”很多职场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以前读书的时候,明明学习很不错,可是为什么进入职场后就和别人拉开了差距,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实际上,与其说是运气不好,倒不如不说因为懒,或者是自己不会利用时间被人甩下的。
曾看到一则笑话。有人向学霸请教:你数学题做累了,一般会通过什么活动来休息?学霸回答:做语文题。笑完仔细一品,觉得真有几分道理——闲,要从忙中得。
事实已经证明,越是闲下来,越会感觉没有着落,就像飘在水面上的浮萍,找不到根,一直在飘飘摇摇,倘若,漫无目的地度过一天,回过头来才感觉一天白白虚度了,就会产生焦虑。而无论是主观所为,还是客观使然,业余时间被学习代替,由继续闲“闲”变成适度“忙”,则会有效地化解这一焦虑,让每一天都会感到收获满满。
今天,想分享一下如何利用好时间这个话题,以为我们的职场、乃至人生助力加油。
02 时间管理,一种提升效率的高级行为
首先“时间管理”这个词来源于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夫·柯维所写的《要事第一》,所谓时间管理,是指用最短的时间或在预定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好。时间管理所探索的是如何减少时间浪费,以便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认为,有效的时间管理主要是记录自己的时间,以认清时间耗在什么地方;管理自己的时间,设法减少非生产性工作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由零星而集中,成为连续性的时间段。有效的时间管理就是要把所有可利用的时间尽可能地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其关键在于制定合适的时间计划和设置事情的先后顺序。
有效的时间管理对于集体来讲,可以让公司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超额的任务。而对于个人而言,可以让员工自己掌握正确的时间管理技巧,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拥有充分的个人休闲时间。
如何在职场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职场上出现的很多的“穷忙族”、“迟到”等现象,都是职场人不注意去管理自己的时间导致的。所以当你在职场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一定要有一个度,就像是在对自己的职场进行规划一样。
03 越懂得时间管理,越能享受时间带来的价值
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可能我们跑在别人前面,但是别人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能够在一到三年或者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实现完美的跨越和超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别人做的时间管理非常好。
时间管理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它能够很好地安排你的时间,让你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地完成你目标的一个理论跟方法。
举个例子,倘若,现在我们都是在家里办公,那在家里办公就有很多会影响我们自己办公的因素,比如说电视机在旁边,刚开始工作一个小时就会被电视机所勾引,刚开始工作一两个小时就想去吃点水果。或者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感觉累了,就把手机拿起来玩儿,一玩儿就是一个下午,这个就是自己的心智没有办法成熟,导致自己没有办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不是现实中的我们呢?
其实我们人活一生最终归究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不管你是实现财富自由,还是实现心灵自由,你最终能够量化的都是时间的掌控感。
而当你财富自由的时候,是你不用再为了生计去赚钱,你有更多的时间掌控感,当你的心灵能够财富自由的时候,你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独处,还是能够自己对时间的把控和把握,那么现在你对时间管理有了解吗?你有知道自己怎样去做时间管理规划吗?
04 4招管住时间,告别时间无端消耗,你的时间你做主
时间究竟该如何管理?个人感觉,总体要把握的就是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而且只能干相应的事情,不能做其它的。这个听起来感觉很容易,但真正能坚持下来,却非常不容易,而且近似于自虐的状态。围绕这一基本原则,有以下4点建议:
一是提前筹划,目标清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管理好时间,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甚至每一年都需要做些什么,这样才具备了有效管理时间的基础。通常来讲,至少要以天为基本单位,除却必要的休息与运动时间,将一天剩下的时间做以详细规划,这是管理好时间要做的基本工作。
通常来讲,业余时间较为集中、充裕,要属周末时间了,对于这样的整块时间就要用在需要自己耗费时间与精力较多的内容上面。比如,参加一次辅导班培训,到外地去旅游,进行一次实践活动等,都需要使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
而对于一些花费不了太多时间,但也是必须经历的,就适合使用相对零散的时间,比如,晚饭后,看一段30分钟的新闻联播,睡前看10-20分钟的励志书等等,另外,对于比较耗神,烧脑的内容,如写作、背记知识等,最好选在受干扰相对较少的时间段,如清晨6点起床后或者晚上8入睡前,这段时间用来进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内容,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二是利于坚持,保持常态。很认同一句话,并不是因为美好才去坚持,而恰恰是因为坚持才得到了美好。如果让一个坚持一天做应该做的事儿,可能不是什么难事,两三天也许也没什么,但一周过后,一个月过后,可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尤其之前提到的,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这一点非常关键,也正是难以坚持下来的原因所在。比如,当你准备用两个小时完成一篇初稿,期间就很容易被手机当中的微信来信提醒所干扰,一旦打开,很容易因为里面的内容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因而,对于要从事的活动,必须本着利于坚持的原则,也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如读书、练书法,这样就很容易集中注意力在自身所喜欢的事情上;选择时间持续适中,所进行完的活动,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除非你对所从事的活动情有独钟,否则,还是要控制好时间跨度,以免产生反感,反而不利于继续坚持。
三是遵循规律,体现人性。最有利的时间做最应当做的事儿。就个人所从事的活动而言,一个人的精力不可能全时都能保持旺盛的状态,什么时候,头脑最清醒,什么时候,相对疲乏,要想管控好时间,必须做到心里有数。
通常来讲,早上的时间,头脑相对清醒,这段时间就比较易于做比较烧脑的工作,而晚上入睡前,身体相对疲惫,则应当从事相对轻松、休闲的活动,比如,看一会儿不费脑细胞但又较为有营养的书刊。
就时间的统筹安排来讲,需要注重先后顺序或者同步进行,例如,做饭与看书两件事情,就应当先将米饭焖上,再看书,这样,书看得差不多了,米饭也基本上做好了,这叫顺序有先后,而自己在等公交车或者排队打饭,等车或者等餐这一段时间就可以利用起来,这叫同步进行。
四是适当奖励,激发动力。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延迟满足。
所谓的“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一概念源自“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以一群儿童为主体,给出了两个方案,让小朋友自行选择:一种方案是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没有奖励,另一种方案则是,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回访,该研究发现:经受住忍耐等待而获得两颗棉花糖的儿童,不论是成绩还是工作,往往表现得更为优异。
而工作与生活上的延迟满足,说得是奖励要在目标达成之后,予以实施,以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当我们通过克服种种困难、干扰与诱惑实现了预期目标之后,一定不忘了给自己一定的奖赏,这样才能更加调动干劲,持久保持。
像公司同事小王,在一周工作日任务完成很好的前提下,每周周六晚,都会以看1个小时电影、玩1小时游戏做为对自己的犒赏,事实证明,给自己适当的奖励要比每周一天也不放松更容易保持工作热情、生活热心等的持久性。
总之,高效管理时间都是以时间充分利用为最终落脚点,其中使用的方法可以说,不一而足,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结语
我们都只有那么多时间,一天无法越过24小时,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我们将会每一天比别人的24小时多了更多的时间,比别人更快地成长,然后自己想要的生活也会随之而来。如何高效管理,具体来讲:
一是提前筹划,目标清晰。越是目标清晰,越是有利用时间的充分利用;
二是利于坚持,保持常态。美好是因为坚持而变得越来越好,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自然;
三是遵循规律,体现人性。符合规律的东西,才为我们所接受,并采取行动;
四是适当奖励,激发动力。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鲁迅曾有一句名言:“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时间是不可逆的,这极大地增加了时间的价值性。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每天比别人多进一步,而时间管理是“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