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生活习俗之服饰

发布时间:2024-11-13 06:40

厦门地处亚热带,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居民多来自各地,对外往来频繁,形成了厦门服饰的特点。 

一、成人服饰 

唐宋时,厦门居民多是北方移民。明清时,榕、泉、漳等地官民迁入,他们多沿袭传统服饰,达官显宦锦袍玉带、贵族公子纨绔绣履。“衣服华侈,迥于他处,最靡者,役隶、优伶被服胜于士大夫。妇人服饰尤务为工巧新奇……,出门蒙花帕盖首,俗曰网巾兜。外服宽袖蓝袄,岛中尚仍其俗。今则炫服靓妆,持伞代杖,遨游道上,相率入寺烧香矣。”但平民百姓,则布衣练裳,长不蔽膝。 

清末,官绅阶层男姓穿长衫常外加马褂,头戴“鲁笠”或瓜皮帽,俗称“碗帽”、毡仔帽。单衣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纽扣排正中的“对襟仔衫”;一种是纽扣排右侧的“大襟衫”,闽南俗称“大刀衫”,因其开襟扣纽有如“七星大刀”故名。明朝已有穿着。而平民百姓则以粗布汉装衣服及镶边大襟衣、纳底布鞋、草鞋、木屐为主。上层女性多着旗袍,旗袍用独块衣料剪成,没有带、袋等附件,线条流畅,穿着贴体合身。一般妇女的衣着,上穿大襟衫(大刀衫),下穿长裤或裙子,上下同色,以青、黑布为主,而劳动妇女一般不穿裙。大襟衫是圆低领,衣长常达膝,衣裙均较人体宽大,穿起来舒适自然,而且衣裙都有宽布条贴边,增加美感。如遇喜庆节日,则穿上鲜艳衣服,以红为主,并戴上首饰。旧志载:“岛中妇女编花为龙、凤、雀、蝶诸形,插戴满头。”喜庆节日,厦门妇女常在头发上插戴绸制的红春仔花。 

民国以后,服饰有较大变化,男性服装以中山装、汉服、土布衫为主,也着西装、长衫马褂、皮鞋、布鞋、胶底鞋。男性裤有内外之分,长短之别,还有汉装裤、西装裤、吊带裤、牛仔裤等不同款式。汉装裤宽大,尤其裤围更阔,一般用彩色丝绸裤带,有将带头垂露衣下者。旧时,厦门人白天多赤脚,晚上穿木屐,有专卖街得名“木屐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列宁装成为全国性的男女时装,万里鞋(球鞋)也称“解放鞋”,服饰单调。“文化大革命”期间,绿色军装、军帽、军鞋甚为流行。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装、牛仔服、茄克衣、风衣也大量进入社会。“茄克”衫是外语音译,俗称“短大衣”,是作为西装的补充服饰,有短小精悍,紧身方便,穿着潇洒的特点;既可敞开门襟,也可半蔽门襟,穿着随便,有浪漫感。同时鞋类变化也大,人们的日常穿着是皮鞋、球鞋、旅游鞋、轻便鞋,还有半高跟鞋、高跟鞋和时装鞋。 

厦门人戴帽少,但为防风吹日晒,“皆以布裹头,盛夏亦然”。农民则戴竹笠,竹笠用竹片编成,分里外两层,中夹红布和竹叶,斗笠外涂红漆,可以遮日防雨。至90年代,厦门人还是冬天戴帽少,而夏天戴帽多,有草帽、凉帽、旅行帽、时装帽。 

网址:闽南民俗——生活习俗之服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4018

相关内容

【金川】生活民俗|(一)服饰民俗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的生态内涵及其当代继承
元旦节的由来以及习俗
中国民俗节日
[刘晓春]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后传承时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 · 中国民俗学网
端午习俗中的养生之道
作为中国人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
必看:新加坡移民的九个生活常识及习俗
中国传统习俗及其由来、特点最全盘点【2024更新】
年俗DIY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