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玲评胡一伟《符号学:我们的生活》
李妙玲评胡一伟《符号学:我们的生活》
作者:李妙玲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386 2022-10-12 15:09:22
李妙玲评胡一伟《符号学:我们的生活》
李妙玲
“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都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表达,而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各种意义活动,可以说,符号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表达意义、追求意义。基于此,《符号学:我们的生活》一书从日常生活的符号范畴出发,分析了符号学基础、地方文化符号、新媒体与艺术符号四个领域中的符号现象,试图为趣味符号学的普及做一次尝试。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符号之定义,第二部分对日常生活中的符号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其中,第二部分的分析为本书主体内容,涉猎符号学及叙述学范畴,共有四编,分别为符号学的基本类型、地方文化符号、新媒体符号现象、影视艺术符号。在每一编的阐述中,作者先是对所涉及的符号学、叙述学原理进行了概念界定,再通过分析相关例子对原理进行了生动的具象化。
简言之,作者着眼于生活中的符号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生活化的符号学。
一、生活中的符号学
第一编,符号学的基本类型。作者在皮尔斯划分的“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的基础之上还谈及了“镜像符号”、“空符号”和“演示符号”。符号与对象之间抽象的关联被极具现实贴近性的生活实例的分析所消解,比如对人的感官和品牌标识中的像似符号的分析、对人名和微信名等指示符号的分析、对“尬聊”和套路等规约符号的分析等等。此外,通过阐述这些日常现象背后的符号学原理,不仅让原理本身变得通俗易懂,也使得符号学作用于生活的路径变得十分清晰。
第二编,地方文化符号。作为我们珍贵的文化宝藏,许多地方特色及文化艺术也都充斥着各种符号现象,例如美食、名人传说、瓷与戏等名物、采茶戏等民间艺术及名胜古迹。这些符号背后往往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故事,比如“八大山人”朱耷;或是映射出一些有趣的规则,比如菜肴的命名;亦或者蕴含着地域和历史的变迁轨迹,比如采茶戏和傩戏。可以说,地方文化符号往往是承载着特定历史和情感记忆的文化编码,对其进行符号学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第三编,新媒体符号现象。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媒介技术拓宽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外延,时空距离被打破,我们追寻意义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新媒体中的符号现象也层见叠出:微信、各类短视频APP等新媒体为我们组聚了不同的符号场域和演示平台;虚拟互动的增强在加剧我们原先存在的交流特质的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网络空间的拓展使得不同的演示平台中出现了多元的演示人格,这些新的符号现象都体现出媒介对符号的塑造和挖掘作用。
第四编,影视艺术符号。由于“叙事是人类组织个人生存经验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普遍方式”,而表达意义必须借助符号进行,这就为作者对不同叙事体裁的符号学分析提供了契机。因此,本编从广义叙述学角度切入,对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媒介体裁进行了叙述的符号学分析,论及演示文本、多媒介编码、演示时空、浸入体验、框架叙述者和符号化的非特制媒介,体现出学术研究的“跨学科”性。
二、生活化的符号学
由于任何意义都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表达,所以在人类的意义阐释活动中,甚或是人类追寻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符号在其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从学科角度看,“符号学是人文学科的公分母,人类文化的各部门都涉及意义活动,因此都是符号学的用武之地,可以说,没有一个文化部门没有受惠于符号学”,与此同时,对各类文化部门的符号学研究也在不断丰盈着符号学的理论体系。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加深符号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符号学研究落地,或许是当下及未来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然而,目前大部分与符号学相关的学术著作往往是以理论为主、案例为辅,主要从理论层面上对符号学进行学理性的考究,虽然这有助于专业学者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但是却很容易流失非专业读者的受众群体,也就为符号学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对此,赵毅衡先生曾作《趣味符号学》一书,用100则小故事将相关的符号学原理讲解得深入浅出、趣味横生。显然,本书作者胡一伟试图通过《符号学:我们的生活》为符号学的趣味化普及做一次接力。
作为一本学问普及化著作,《符号学:我们的生活》一书以大量鲜活的案例为主,将理论渗透其中,分析了日常符号现象、地方文化符号、新媒体符号现象及影视艺术符号,旨在通过对日常且有趣的例子的分析对符号学原理进行说明,以生活中的符号学来呈现生活化的符号学,让我们注意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符号现象并体会到符号解读的魅力。可以说,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次阐述意义的旅行。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从小说叙事学到符号叙事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05):69-74.DOI:10.13763/j.cnki.jhebnu.psse.2021.05.010.
[2]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到学术论坛讨论
+ 15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
相关文章
张嘉珂评吴兴明《设计哲学论》 2021-07-06冯琦婷评闫文君《名人:传播符号学研究》 2021-07-09薛慧文评薛晨《日常生活意义世界:一个符号学路径》 2021-07-13刘梦琴评向征译《叙述张力:悬念、好奇与意外》 2021-07-13郭烁评谭光辉著《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2021-07-13潘星月评彭佳等译《民族符号学:文化研究方法》 2021-08-08网址:李妙玲评胡一伟《符号学:我们的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6727
相关内容
找回我们自己的生活美学——评《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研究》符号与生活
中国当代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符号学传播学反思
关于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征集展示活动遴选结果的公示
麦玲玲居家风水(【麦玲玲家居风水小贴士
骑行,一种新型的生活文化符号
当“露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
低段识字倡导“生活化”教学——《小书包》评课稿
《信用卡理财宝典》 卜小玲 9787302481898 【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正版电子书】
2024年度朋辈咨询员心理知识系列讲座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朋辈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