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让城市更聪明 让生活更便利
城市生活新鲜事:新型社区服务让生活更便捷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城市生活博客#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实施智慧化管理,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西安高新区自2018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始终将智慧化管理工作置于重要位置。今年九月,国家数据局首次发布了全国首批50个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由西安市数据局申报的高新区关于《建设一网统管体系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落地》项目成功入选,成为陕西唯一入选案例。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治理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已覆盖高新区290.14平方公里内城管相关空间及业务数据,接入10个街办、5大管理部门、2个园区及68家企业单位,并与市级数字城管、区级“一核四化”等实现互联互通。城市管理的精准调度能力、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快速响应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与治理中心的实战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安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西安高新区供图)
据了解,该平台以地理信息(GIS)技术为核心,依托城市管理数据底座,构建了以数字化地图为基底,将城市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业态现状作为数据原点,形成了面、网、点的立体结构。同时,还建设了城市道路及建筑单元的“基础单元格”数据库,反映城市活力的“商业网点数据库”,以及融合遥感影像、北斗定位数据和街景视角信息的“一景三视角”数据库,共同构成了空间化、全景可视的公共资源集,实现了公共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效能。针对日常工作,平台采用数字化运行理念,从线上到线下,运用数据采集及分析的方式,建立起业务协同到数据治理的服务模式,确保了城市管理街面巡查等工作的高效提升。
“西安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在精细化运行管理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智治”作用。通过构建“五个一”(即行业监管“一张网”、数据资源“一中心”、业务支撑“一平台”、数据治理“一标准”、城市运行“一队伍”)信息化治理体系,实现了城市运行管理的全面覆盖和实时监控,为城市精细化运行管理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数字赋能高效治理,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市设施智慧化、城市治理高效化、城市功能人性化、居民生活便利化的现代化治理体系驶入快车道。
在西安高新区道路旁停放的共享单车(西安高新区供图)
共享单车的治理是当前城市管理领域的一大难题。为此,西安高新区构建共享单车停放管理“一张图”,将城市空间和道路基础数据、共享单车违规停放热点区域、运维公司及处置人员、网格员等信息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统一管理、查询、关联。通过平台,实现实时科学调度、高效协同,有效解决重要堵点高峰区域无序摆放乱象,最大化满足民众高峰期交通出行需求。
“西安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显示分布在西安高新区内的公厕(西安高新区供图)
“西安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显示公厕的详细信息(西安高新区供图)
公厕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公厕管理是市民感受最深刻的公共服务之一。目前,高新区公厕数量多、分布广、使用率高、监管任务重。为提升公厕管理效率和质量,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二维码应用、打卡定位等新科技手段,结合人员巡检、市民上报等,强化数数融合、比对分析、信息关联等,实现对全区公厕每日开放状态、管理服务质量及运行异常进行数字监管和预警预判,不断增强监管精准度和手段适配性,做到监管“无处不在、无事不管”。
面向未来,西安高新区将持续聚焦人民群众需求,精准匹配公共服务资源,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管理主线,全面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贯通实战能力,为“双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智慧韧性城市建设”夯实“硬基础”。(西安高新区供稿 阮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网址:西安高新区:让城市更聪明 让生活更便利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70696
相关内容
智慧社区——让生活更便捷,让城市更宜居温暖便利店 让城市生活更“蓉逸”
11个聪明的居家DIY创意 小发明让生活更便利
长春经开:智慧社区,让生活更便捷城市更宜居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知)
解锁“第三空间”让城市生活更便利
西安高新区:智能停车让生活更绿色更智慧
【科技改变生活】智能技术,让高铁更聪明
北京市西城区:“高品质+精细化”提升便利生活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共建共享“高品质生活”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