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

发布时间:2024-11-05 23:40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

  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人越来越关心和注重自身的健康。所谓健康是指身心健全和体能充沛的一种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没有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并且提出了衡量健康的十条标准: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跟颜色正常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自如。

  由此可见,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因素方面分析,不仅要看他有没有身体上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心理状态的好坏会影响到生理疾病的发生概率,这已经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明。心理因素与许多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如心脏病、癌症、脑溢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偏头痛、糖尿病、哮喘等发病有密切关系。相反,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则与低死亡率有关。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每4个人中有1个人在其一生行为变化中会因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引起躯体疾病,每12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因心理困扰而住院,每22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其一生中会得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并因此而影响工作与正常生活。美国的医院病房中几乎有一半被心理疾病患者所占住。事实证明了古罗马西塞罗的论断: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为数更多,危害更烈。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宣言中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态,更高层次的适应与发展,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如果说身体健康是医学研究的对象,那么心理健康则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偷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

  (2)轻度失调心理。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是否健康,并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心理学家们一般是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从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的种种看法中,我们可以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则社会化的过程难以进展,心理发展水平必然受到障碍,难以独立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取成就。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对自我有适当的了解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的现状,知己所长所短,愿意扬长避短,开发潜能事不苛求自己,自信乐观,而不是过于自卑或过分自负。

  (三)能与他入建立和谐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拥有可信赖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适当发泄、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不为情绪所控,不因为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我们常说的情商便体现了这一能力。

  (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始终使自己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生活有理想但不脱离现实,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需要与欲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统一。

  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要能够做到: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人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学习、成长、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家庭、学校、社会等应该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患。具体做法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

  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人们越来越了解到,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一样重要。具有良好心理健康者,对外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对内则基本需要满足,心理机制正常。

  然而,心理健康的定义或准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客观。为此有关生理医生专家为心理健康拟定了6条标准,本网特向您作推荐。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能现实地评价自己。不过分地显示自己也不刻意地取悦别人,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又怎样谈得上喜欢别人。

  3.自我调控的能力,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既能克制自己的冲动,又能调动自己的身心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更高级目标。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关心他人,善于合作,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这种人有知心的朋友,有亲密的家。而不健康的人,人际关系紧张,处处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这种稳定与协调包括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调适,包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人人都会有苦恼,但心理健康的人能从生活与工作中寻得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九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保持经常的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性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网址:心理健康的标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758

相关内容

8条健康生活方式标准 对照一下你达标了吗?
12条健康饮食“标准”
生活目标能提升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常识
心理学与健康生活
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康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知多少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