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回归生活的叙事
生活记叙:回忆录式的日常叙事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生活记叙#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内心向往风调雨顺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期望的精神家园,是一种对绵延五千年文化的自信,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2018年创刊《民艺》杂志在创刊号中特别强调“民艺,是生活的艺术”“民艺,是生活的美学”“民艺,是生活的境界”“民艺,是生活的文化”,并将民艺与民众生活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缺少对民艺的认知与理解,尤其是在院校的青年学子中,对民艺的学习与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的薄弱环节。为了提高人们对民艺的兴趣与关注,近日,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特别策划了“民艺地生活——中国民艺研究方法展”,挑选了前辈学者对民艺研究的成果以及关于民艺的重要期刊,有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民间工艺》,有被称为“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的《汉声》杂志,以及一些研究民艺的学术著作等。“我们将其中的一些个案研究,通过实物进行展开,再现民艺研究的方法细节,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对过去生活中所使用过的一些器物进行解读。让观者了解其中的一些细节及用途,并重温旧时的一些生活片段,以便发现民艺之美。”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执行馆长吴光荣说。
张道一《美哉汉字》
民艺研究的文化图像
事实上,近100年来,中国民艺研究一天都没有停止和中断过。鲁迅与郑振铎合编的《十竹斋笺谱》吸取古籍装帧的版权页形式,将书籍装帧与艺术生活结合;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庞薰琹从西南大后方归来后,开始系统研究中国装饰纹样和西南少数民族装饰艺术,探索用中国装饰纹样来美化生活;陈之佛从系统图案研究入手,探索实用艺术与日用之美;同时代的装饰艺术巨匠雷圭元结合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内容,开拓我国早期装饰艺术与教育学科的发展……
从1902年在南京创办的全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始,学校开设图画、手工科,以西画为主的基础训练体系在中国近代艺术教育中出现,由此中国装饰艺术发生了转折,与传统装饰艺术以线为主的造型基础所带来的风格有着明显差异。
如何把装饰运用在生活中?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王朝闻、张仃、王树村、顾方松、张道一、吕品田、杭间、潘鲁生、左汉中、孙建君等一批中国学者从史学、美学、哲学、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民族志、人类学等角度挖掘解析与整理传统工艺和民族艺术,把“工艺美术”“传统工艺”“装饰”“图案与实用”“民艺”等概念与生活相结合,对中国民艺进行研究,综合呈现了一个中国民艺的研究方法。
在展出的文献中,创刊40多年的《汉声》杂志,持续记录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以“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为立体框架,建立了涵盖10个类别、56个项目的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从中我们能看到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从书籍装帧到民间文化、民间生活特征的收集、著录、出版,都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在其出版的《美哉汉字》中,东南大学教授、著名民艺学家张道一探讨了装饰图案与中文字体的民间审美。从考古、少数民族文化、民间美术调查等角度,探讨民间传统美术字设计的意匠之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撰写的《手艺的思想》提出了“手艺”与“思想”的关系,并从“道器关系”“工艺传说”“工匠与风俗变迁”等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手艺思想。
“自然造物”设计的“锻造”系列作品
民艺的设计再生
城市文明需不需要民俗?工业和信息时代民艺的新价值是什么?民艺该如何发展?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传统的文化生态正经历着不断重塑和建构的过程,民艺一方面不断地适应新的时代诉求,围绕民众的生活、物用、情感、观念,自我改进;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求新求异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对于传统工艺文化的价值认同,形成了设计与民艺相融合的新的文化生态。
由此,年轻的设计师和团队对传统工艺的新解读,成为当下民艺再造的一股新兴力量,他们对中国传统工艺和文化有着不同的视野与阐释,他们以手工艺设计的形式,创作出以实践层面融合中国古代工艺思想的当代设计作品,将中国古代工艺思想融于现代造物之中,于是,一股传统手工艺回到当下生活的热潮出现了。
张雷的融·设计图书馆,通过技术手段,对传统材质(竹、丝、土、铜、纸)进行解构和再设计,建立了传统手工艺材料及传统工艺技法(榫卯、染色、编织、铸造、扎结等)样本库。从材料、技法等方面进入民艺的造物体系,突破民艺常规的认知,通过多学科的碰撞,在民艺的土壤上开出了设计之花。手作品牌“自然造物”,充分尊重传统和地域文化,在民艺的田野进行调研、传播,形成了新的城市民艺社群,通过“大过中国节”等手段进行产品更新、重组,将传统的工艺、器用、食物等推广到远离了乡土的城市生活中。前者,使民艺成为当代设计的土壤,后者,则使民艺成为当代生活的内容。
此外,还有“碧山计划”,围绕着艺术乡建的目标,以创新文化嵌入乡村,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方式以乡村老房改造为核心,植入城市图书馆、书院等概念,以民艺复兴为动力促进村民融入乡村建设。这种乡建模式带动了一大批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进入农村,改造农居。显然,民艺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它所具有的原生性和独特性,赋予了其他艺术形式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东方设计的一种方向和内涵。如果把民艺学研究放在整个乡村建设的大视野之下,民艺学就不仅仅是一些工艺技法和材料、符号、语言,也是一个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它承载着乡村的生计、教育、生活的可能性。
不论是对民艺理论性的研究还是对传统工艺的再造,都需要推动生活与自然、生活与历史、生活与艺术的融合。生活与工艺的关系在民众生活、文化、地域、民俗、审美等方面,体现着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与生活理念。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陆续策划推出了“民艺中国”系列展、“生活艺术”系列展以及“新民艺”研究系列展,系统地呈现了中国民众生活的主题,并讨论了中国传统工艺如何回归生活世界的叙事。这些展览改变以往展览叙事方式与研究范畴,通过回归日常的生活情境、文化情境,拉近大众对民艺的认识距离,显现文化营造在当代生活与思潮中的变迁,促进民艺走向“新民艺”的观念改变。在吴光荣看来,“新民艺”与民艺的新旧无关,只是换一种角度和视野看民艺,将“新民艺”理解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可以预见,回归于东方美学之上的生活方式研究,更有助于构建中国民艺思想史。
作者:奕品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年10月24日微信公众号
网址:民艺:回归生活的叙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86640
相关内容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时胜勋:重建中国艺术的精神叙事
先锋的“回归”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胜利”
取材身边之物的当代艺术:从社会叙事到日常生活
论《盐道》和《盐味》的乡土叙事
回归生活本身的美学
当代中国小说的生活化叙事
蔡家园:日常叙事中的美学新变与精神建构
【百姓微生活】便民利民“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
艺术治疗及其对慢性疼痛管理的影响:叙事回顾,Pain and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