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必須面向生活世界
分享生活哲学:以谦卑面对世界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生活哲学短篇#
原標題:哲學必須面向生活世界
20世紀70年代以來,當代西方哲學中出現了一種可稱之為“實踐理性轉向”的新動向,強調關注現實、研究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代社會生活條件、人及其生存的環境、人自身的創造性活動、生存意義及現實中提出的種種哲學問題,在當代西方哲學研究中產生了廣泛影響。這一轉向的理論表現主要有存在論現象學、心理(精神)分析學、詮釋學、社會批判理論以及身體哲學、政治哲學、倫理哲學等。
事實上,這種關注現實、重視實踐的哲學“轉向”,早在19世紀中葉便由馬克思開始了。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開始,馬克思就從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歷史發展出發,批判舊哲學,開拓新哲學,強調“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語境下的實踐,是指作為主體的人與包括人在內的生活世界之間的交互活動。因此,馬克思哲學主要不在於鏡像式外觀性地折射和解釋世界,以形成某種完備系統的理論,而在於從實踐的觀點看待人,看待人與世界的關系,並以生活為軸心展開其內涵與價值,並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實現世界和人自身的歷史發展。這正是馬克思哲學有別於其他全部哲學的根本之點,現代西方哲學的“實踐理性轉向”,依然沒有超越文本與理論而轉向現實與實踐,正如伽達默爾所說,實踐哲學的偉大傳統繼續存在於一種對其哲學內涵有所了解的解釋學之中。
觀照當下國內哲學的境遇,可以說基本處於這樣的現狀:純理論哲學及其文本研究成就巨大,但著力於文本闡釋乃至重復概念游戲的現象也較突出﹔哲學主要是哲學家和哲學研究者圈子內的事,但各個圈子即不同二級學科過度專門化甚至彼此壁壘森嚴﹔少數研究者開始關注生活和實踐領域的哲學思考,但總的來說,哲學與生活、實踐的關系仍較疏遠,生活世界並未成為哲學關注的重要領域。即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情形也大體如此:研究者或持守純學術化的研究取向,停留於文本梳理與原典詮釋,脫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旨歸﹔或著力於對社會重大問題的思考,希圖對當代中國發展提供哲學導向,結果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生活世界特別是日常生活領域被疏離。如此,造成大眾對哲學的陌生甚至逆反,更談不上使哲學成為生活之必需、人們自覺的需要了。
這種現狀的產生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在於:若以西方理論哲學的形態來衡量,關於生活的思考與思想,是否可以叫作哲學?這樣的提問並不是臆想,馮友蘭、張世英等著名學者便認為,我們今天講中國哲學史上的哲學思想,是就中國典籍中一些同古希臘哲學相似、相通的內容而言的,如先秦的“諸子之學”、魏晉的“玄學”、宋明清的“道學”“理學”“義理之學”等。也因此,隻有中國之某種學問或某種學問的某部分可以用西洋哲學名之者,才可謂之中國哲學﹔中國學者隻有可以用西洋所謂哲學家名之者,才可稱為哲學家。眼下認同或主張類似觀點者,不在少數。
實際上,以西方理論哲學為標准來衡量和裁判哲學的觀點,是可以質疑的。30年前牟宗三先生曾在一次演講中解釋熊十力先生的“感觸”論時說:哲學最根源的意義是在感觸的那個地方。但現在念哲學的一般是哲學系的專家,他們認為感觸純粹是主體的個人的,這算甚麼哲學,哲學是凝結化的論點、概念。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凝結化的論點、概念是第二義、第三義的事,這是專家之學,是一種學問。哲學真正的原初性意義在於將那個凝結的點融解開,化成原初的流動的水,這流動的水就是哲學。可見,哲學植根於對生活的感觸,哲學的基礎就在於人的生活。而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或者說,應該怎樣理解生活哲學?
哲學思考的內容可以極其豐富,表達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最終都起源於我們對生活/經驗世界的現象或深層問題的困惑,即對生活的感觸。哲學面向生活,向生活世界回歸,從根本上說,指的是哲學要關注而不能脫離生活世界及其變化。當代德國哲學家倫克曾對哲學回歸生活世界的實踐轉向問題作過很有價值的論述,提出當代實踐哲學和哲學家任務的十個綱領性論題,如:要依據社會生活及其變化,提出社會和人的道德標准,即把哲學重點轉向價值倫理領域﹔哲學不能與科學和生活實踐相分離,必須進行跨領域跨學科的合作﹔哲學的迫切任務是要面向生活和社會實踐,對社會問題、生活問題提出哲學的觀點﹔哲學表述要盡量大眾化,能為大眾所理解和閱讀,要去除晦澀的學院式語言表述和德國式深奧論証﹔等等。這些問題的探討,表明了重新回歸生活和實踐已是當代西方哲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哲學的實踐理性轉向和回歸生活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哲學領域的拓展,從意識、概念領域拓展到了生活世界和實踐領域﹔二是哲學觀的轉變,從認識(知識)論的哲學觀轉變為植根於生活世界之中的實踐哲學、生活哲學﹔三是話語方式的改變,從一種純粹理論話語的方式轉變成包括談話式、描述性、詩化語言在內的多種表達方式。
哲學植根於生活,但並不是生活本身,哲學是我們借助反思能力對處身於其中的生活/經驗世界的思考與表達。我們呼吁重振哲學對生活的興趣,強調哲學回歸生活世界,是希望重新將生活、生活世界作為哲學關注和思考的重要領域,復興生活哲學,推進當代生活哲學的研究。
綜上所述並借鑒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征,我們可以大致概括出生活哲學的一些基本含義:(1)生活哲學是一門學問,但不是為窮盡真理而存在,而是貫通生活世界的學問,為人的生活而存在。它源於生活,又超越生活,它與認識(知識)論哲學的不同主要不在於是否具有某種理論形態,而在於奠基於生活還是脫離生活,是以生活為對象還是以觀念/概念為對象,是為了並能引導人怎樣生活、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還是僅僅為了獲得知識、認識概念。(2)生活哲學不僅是一門關於生活世界的學問,而且與哲學家個人的心性、行為和生活密切相關。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其學術與人生是同一的。中國哲學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等基本觀念與此相對應。一個人若只是把哲學作為一個對象來研究,與自己的思想、行為完全分離開來,那他就不可能是一個哲學家,他的所謂研究實際上也只是一種概念游戲、智力游戲。(3)生活哲學是一種理論,但不是抽象的理論體系,不是布道式宣教式的說教,它更多的方式是談話、對話和討論,目的在於引導和教化。就是說,生活哲學不只是用來讓哲學家自己生活得更明白,也為他人選擇更明白、更合適的生活提供某種可能。(4)生活哲學追求人內心的自由與安寧,引導人過一種獲得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它的方法主要不是思辨的,在理論表達上,主要是描述的方法,在實現自我的提升和轉變上,主要是心靈的、精神的修煉。晚期希臘哲學中的斯多亞派、伊壁鳩魯派的思想,中國哲學重人事、講修身的特征,都是這種哲學觀的體現。(5)生活世界是所有哲學的基礎與母體,生活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這三大哲學學科板塊可以共同擁有和談論的話題,佛教、道教、瑜伽這類帶有修煉性的學說與運動也蘊含著生活哲學的豐富內容。可以說,對於人的生活世界來說,生活哲學的問題和內容是貫通性的。這種貫通性,為打破目前哲學各學科之間的人為隔離、封閉與孤立狀況,尋找融合之道,促進哲學自身的創新乃至哲學與其他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溝通,進而形成新的哲學理論和思維范式,提供了內在要求與實踐可能。
生活哲學的內在含義指明:哲學是引導人們選擇認識世界、認識生活的途徑和方式,選擇人自身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治療心靈的迷惘與病態(也因此有了哲學治療學、哲學心理學)。在一定的意義上講,哲學是一種思想實驗,生活哲學也是一種思想實驗,它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探索,方能結出豐碩的成果。但無論如何,哲學不是遠離現實、人生和社會的游戲。生活哲學必須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歸到生活實踐之中,關注當下時代的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哲學系)
网址:哲學必須面向生活世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01525
相关内容
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幸福的哲學意蘊
面向生活世界发展生活哲学
無印良品整理.打掃.洗滌 家事哲學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日常生活美學
生活美學:為生活立“美之心”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
50歲必學的生活整理術
【李海英】生活世界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