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明 | 南渡:一次摄影的历史穿越与想象

发布时间:2025-01-13 21:12

穿越时间的冒险:科幻想象中的历史与未来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科幻想象#

汴梁遗恨01,北宋皇陵(河南巩义)的雪夜,2019年 田建明

相隔千年的凝视

摄影|田建明 文| 杨志勇

当人们一次次吟诵着宋词怀想着前人意蕴境象,一遍遍触摸着宋时旧物追念古风遗韵时,摄影记者田建明已是一个早行者。

2018年至2020年,田建明在跨度3年的时光里,从北宋的都城汴梁(今开封)起步,沿着900年前宋高宗南渡的足迹,循着隋唐大运河的故道,从开封、商丘、扬州、镇江,走到苏州、嘉兴、杭州……他一路用镜头记述、以思考感叹,最终精选出4万多字、120多幅图片,结集成册《南渡》。

汴梁遗恨07,雪中俯瞰开封翰园假山,2019年 田建明

驻跸扬州05,扬州出土的宋代砖块 ,2020年 田建明

杭州汴化08,杭州岳飞庙内展示的岳飞画像,2020年 田建明

宋人南渡,相随高宗的有皇族、士族大家、百工巧匠,“民之从者如归市”。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中华文化南扩,直接促成了江南的开发,尤其是浙江的繁盛。东南形胜,江南自此青绿,成为中国版图东南雄起的粮仓钱库、文渊艺海。

捧着这本像宋时方砖一般大小的图书,沉甸甸的,翻阅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这些图片有故事,可看。风云散去,故事与物件一起在隋唐运河的故道留了下来。这一幅幅图片讲述着宋高宗的故事:在嘉兴杉青闸,与他的继任者宋孝宗擦肩而过,落帆亭隐含着船过落帆的城市礼仪;在杭州,下诏罪己,露宿室外;在宁波、台州海上漂泊,橘灯安魂;在温州江心屿逗留徘徊,留下“清辉”“浴光”;绍兴则有“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的得名由来……这几乎就是宋版的浙江城市漂泊奇遇记。这漂泊的主角中,上台的明角是900年前一路南向的宋高宗,不上台的暗角正是900年后一路寻踪的作者田建明。

汴梁遗恨14,开封汴河堤村,地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 (汴河)故道,2019 年 田建明

太湖花石11,苏州留园内一座亭子,2020年 田建明

杭州汴化11,杭州南宋太庙遗存的建筑石件,2020年 田建明

杭州汴化12,雷峰塔旧塔遗址,2020年 田建明

这些图片有出处,可信。这些图片对准历史的旧物,是对历史的讲述。历史固然可以想象,可以勾连,但作为新闻人,在摄取这些影像时,却有着记者基于真实的认真与严谨。田建明比对《宋史》等典籍,将现存的影像旧物,在故纸堆里一一查找,引经据典,进行着影像考古,搞清出处,辨析真伪,将历史记载与影像实物相互印证,不玄幻不戏说。

这些图片有温度,可感。他寻找南渡的踪迹,不是将这些或沧桑散落或贴上文保标签的遗迹旧物,进行简单的影像技术复制,而是通过明暗对比、视角选择、宋代画风的投射,将他在一路追寻中的情感和思考注入到作品之中。在观看这些作品时,我能感受到他的惆怅叹息、温情脉动。他给这些偏于一隅的断碣残碑、遗像旧物赋予了生命活力,变成了与今人的对话,进而让这些驻留大地的风物真有可能成为“凝固的诗句”。在观看这些作品时,我甚至能想象他与拍摄对象相隔千年的对望凝视。这凝视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写的“日复一日的时刻与永恒悄声对话”,一层层叠加了千年历史的砖石旧物,重新焕发了“废墟的意义”。

太湖花石07,苏州城郊一处山坡,2020年 田建明

应天南渡13,通济渠流经的宿州难以看到古河道遗存,2019年田建明

绍祚中兴06,宁波南宋石刻公园内,断头的武将与完整的文官,2020年田建明

应天南渡08,商丘古城墙上,居民曾依墙建房留下的虎啸影壁,2019年 田建明

杭州汴化08,浙江省博物馆内展示的南宋临安市井街巷沙盘,2020年 田建明

这组影像还是他个人成长之旅的心路记录。作为“80后”的田建明出生于河南安阳,大学就读于开封,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焦作日报,尔后南下,几乎是循着与当年宋高宗南渡完全重合的轨迹,来到嘉兴日报做摄影记者。早些年,他几乎每年都会有相当的时间奔波往复在这条道路上。想来,一次次的旅途,敲打车窗的除了扑面的风尘,一定还有那中原厚土、故都旧物。田建明外表沉静朴素,不是特别善于言语表达,但却有着一颗敏感驿动的心。

南宋诗人范成大名句“东风吹雨晚潮生,叠鼓催船镜里行”说,风、雨、潮,自会在往返旅途中遭遇相逢,而鼓音、楫声却是要在自我的心境中行走时响起。瞬间的出走带来一生的回望,工作旅居地和家乡出生地的脐带就这样在不倦地奔走中连接起来。余华说:“写作就是回家”,故乡与他乡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一个摄影作者又何尝不是在他的镜头回望中归家,在自己创作的影像中找到回家与成长的双重叙事。

绍祚中兴01,绍兴南宋六陵的一棵古松树,2020年 田建明

汴梁遗恨15,建于北宋开宝年间的繁塔,2020年 田建明

太湖花石12,苏州太湖,乘木筏的人站在湖边,2020年田建明

绍祚中兴06,温州市江心寺大雄宝殿上的鸱吻,2020年 田建明

禾兴孝宗04,大运河流经嘉兴杉青闸,《宋史》记载,宋孝宗出生于杉青闸官舍,2019年 田建明

绍祚中兴12,舟山群岛的一片海域,2020年 田建明

《南渡》作为一部带有史诗气质的图书,其设计装帧也颇下功夫。

封面黑色棉纸烫银压凹,而内页使用软硬适中品质细腻的品秀超感纸印刷,兼具了文字部分的翻阅手感以及图片的最优观感。书籍采取了1黑3专灰混合加网的形式印刷,尽可能高保真地还原黑白胶片摄影的画面细节,在设计语言上体现历史与当代的融合,给人以一种委婉中却带着深厚内涵的韵味。整书黑白调呈现,不着一丝色彩,透露出一种简洁且不失底蕴的文化气息。

《南渡》

田建明 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22/8

入选第七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摄影集】

评委评语

作为年度摄影集,《南渡》亮点突出:

其一,作者田建明显示的综合实力——富有大局观的流畅的文字书写能力,富有想象力的精到的影像掌控力。历时3年,结晶成4万多的文字与120多幅作品,并非易事。尤其是这些工整的方画幅黑白影像,穿越古今,平淡却又精巧,颇见功力。摄影,既属于现实,也属于想象。

其二,个人与历史的映照。近年来国内摄影界出现了一股以实地寻访历史发生地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的潮流。在这样的“图像考古”实践中,屡屡出现“艺术家”与“考古工作者”身份的纠结,“个人化的艺术表达”与“公众化的文献摄影”之间的摇摆。而田建明这一作品的初衷,并不是奔着“证史”“考古”而去,而是来自艺术创作的源头——有感而发,即借宋室南渡这一历史事件,将他这样一个在江南生活和工作的河南人的个人感受,凝固在黑白银盐之上。艺术创作从历史(怀古)出发,终归是要落脚于个人化的感受与个人化的表达上。

——赵刚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由图像证史到图像论史,摄影复活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关于历史的想象。文明的迁徙与传承,无论主动或被动,总是要从地理空间的转换深化为心理时间的连绵。因而《南渡》以此两条线索铺陈图文、交织推进,照片以今怀古,文字以古照今,文献性与当代性自然融合,意在言外,为摄影的历史性本土叙事提供了优秀文本。

——李楠

杨志勇 媒体人,《南渡》策划、顾问。

来源:中国摄影杂志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www.cpanet.org.cn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官方网站,权威发布协会信息,传播分享精彩图文,服务会员,惠及影友是我们的责任。

新浪微博:@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微信订阅号:cpanet

责任编辑双双

责任编辑:

网址:田建明 | 南渡:一次摄影的历史穿越与想象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07736

相关内容

关中巨防东府明珠——寻访历史长河中的“渭南县”
生活与历史中的好人:平民中国的道德想象
青岛:海洋文化融入历史与百姓生活
《观念再造与想象力重建》
北京构建和谐社区 让历史与文化赋能发展
韬妈阅读史——自我成长与超越
2023彭镇摄影周“影像与生活”摄影展正式开幕
深一度|创造历史不停步,中国滑板的未来充满想象
摄影与生活(摄影生活)
无限想象:家居和摄影艺术之间的共通——旅美摄影师星泽专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