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里防疫”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5-01-14 01:22

了解和应对儿童的恐惧和焦虑 #生活常识# #育儿常识# #儿童心理发展#

(来源:江西工信)

病毒的防控靠医学方法与社会治理,但城在封,群体活动在禁止,信息不透明且延迟……我们的心弦也在不停地被重重敲击。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防控我们心理上的“疫情”呢?

我们在压力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疫情持续存在的压力会让我们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都出现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是“应激”的表现。应激(Stress)指的是当一个生命体所面对的事件(比如此次的疫情)打破了自己的平衡和承受能力,或超越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应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模式。

因为本次疫情持续的时间较长,且仍在发展,所以人们通常会处在一种慢性的应激状态。应激状态通常被分为警觉反应期、抵抗期和衰竭期。当我们处在前面两个阶段时,尽管持续时间比较长,但整体而言我们会发生的变化都在正常和可控的范围内。 下面是人们在此次疫情中在应激的前两个阶段时会有的变化:

1

情绪反应

不同的人,随着自己处境的不同(如离疫区的远近、身边是否有人感染、自己是否感染等),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我们的情绪可能会比以往波动性更大、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久、种类更加复杂。

◆焦虑与恐惧: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我们中有 50% 以上的人会因为病毒在传播性和致死性上的未知而感到焦虑和恐惧,会总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甚至对自己能做的感到不知所措和不确定,令自己难以放松。

◆怀疑、疑病: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 20% 左右的人会担心自己已经被感染新型肺炎了。我们会因为病毒和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自己或他人的卫生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有着更多的怀疑,甚至会在去医院就诊时怀疑各种检查结果和医生。

◆愤怒:我们还会因为原先生活 / 工作 / 社交节奏和计划被打乱、本来便宜的生活用品价格大幅上涨、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患者逃离等不稳定因素,感到烦躁、怄火、愤怒。

◆悲伤、抑郁: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超过 10% 的人会出现抑郁情绪。随着疫情的不断严重和持续,我们可能会对未来感到绝望,对父母不采取防护措施而感到委屈、伤心,仿佛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济于事

◆愧疚:虽然许多人离疫区较远,自己也未患病,但有可能因为来自疫区的新闻,以及身边亲友健康状况的波动而感到愧疚不安,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甚至会认为患病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易波动:在疫情压力和其他压力与事件中,我们的情绪会变得更为波动,变得更容易受到惊吓或恐慌。

◆精疲力竭、麻木:当我们长期处于压力中,而自己的应对或他人对自己帮助无法缓解自己的困难时,我们的生理资源或心理资源会被很快耗光,而让我们缺乏继续应对的能力,继而对压力感到麻木。

◆“英勇无比”:很多人会在病毒和疫情前变得情绪高涨,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懈可击。但我们对疫情严重性的否认和对自己的自恋并不能帮助我们抵抗病毒、变得更健康。

2

生理反应

压力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它们同样会影响我们的生理情况。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超过 20% 的人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了生理上的反应。

◆腹痛、腹泻:腹痛、腹泻会是我们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经常会出现的生理反应。回忆一下我们在重大考试、面试之前的表现,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经历?

◆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我们的肚子、头部、肩颈腰背等肌肉处,会因为压力和情绪的影响出现无明确原因(如没有外伤、没有生理疾病)的疼痛。

◆胸闷、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身体变化:巨大的压力会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进而让我们体验到这些变化。

◆食欲变化:在巨大的压力和情绪下,我们的食欲会降低或升高。如果这种饮食的变化未影响到身体健康,则无需惊慌。

3

思维反应

压力对我们心理的影响还体现在了我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内容上。

◆思维内容变化:我们会因为怀疑,对自己或他人的各种变化变得更加敏锐,也可能出现往坏处解读各种信息、夸大严重后果和低估自己应对能力的倾向。比如可能我们咳嗽两下就立刻怀疑自己得肺炎了。

◆记忆力下降:我们对压力和情绪的应对会不停占据我们的大脑资源,让我们分心,所以我们的记忆力会变得不如以往好,会出现爱忘事的情况。“我要干嘛来着”可能是我们在这几天经常说的话。

◆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上述相同的原因,我们也会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做以往能够轻易做到的事。

◆犹豫不决:压力、情绪和大量的信息会消耗我们的能量,可能让我们在“要不要开空调”这些小事上难以做出决定。

◆难以交谈想法:由于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动用大脑能量进行回忆、决策和组织语言上的功能都受到了影响。可能我们心里特明白一件事,但是此时把它说出来却前言不搭后语。

4

行为反应

在压力中,随着我们情绪、生理和思维的改变,我们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我们可能会变得比以往更安静,难以像以往一样做事。我们也可能变得更好动,停不下来。

◆回避行为:我们会因为我们对病毒和疫情的担心和恐惧不再去一些我们平时可能会去的地方,比如医院、超市、菜市场等。适当且必要的回避行为是能够保障我们的安全的。

◆强迫行为:由于压力,我们会变得怀疑,并想要更多的确定性,所以我们可能因此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比如频繁、持续地洗手,不断喷洒酒精消毒、不停地检查口罩的佩戴、不停刷手机以获取最新信息等。

◆睡眠变化:我们的睡眠会随着我们的心理变化而减少或增多,比如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入睡,睡得很浅,半夜经常醒来,做噩梦,或在第二天过早地醒来。

◆借助物质:我们为了应对压力,可能会比以往更加频繁地吸烟、饮酒,或使用精神类处方药,甚至是毒品,来帮自己缓解或回避痛苦的感受。

◆人际变化:由于心理变化,我们可能会在与人交往中(无论是面对面时还是在网上)变得更加易怒,发生冲突,或更加疏离,只想要一个人呆着,拒绝他人的帮助或无法帮助他人。

我们如何缓解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困扰?

1

接纳改变

疫情的持续存在会令我们处在“应激”的状态里,而上述的改变都是我们应激的表现。我们在疫情中会发生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这是我们的身体在为压力做准备,以帮助我们更好应对压力的表现,而不是意味着我们是脆弱的、有错的。

2

更好地与情绪共处

接纳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接纳我们自己的情绪变化。在疫情的压力下,我们会出现与以往不用的情绪变化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

3

思维策略

我们可能会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情绪陷入思维的怪圈,比如对很多事情只能想到单一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往往是坏的。我们还可能无限地夸大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低估自己能够做的和改变的。

4

行动策略

行动上,我们可以尝试在目前的混乱中,找回原来的生活节奏,制定像原先生活节奏的计划,并去执行它们,以获得稳定感和掌控感。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进行身体劳动和其他具体工作,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如室内运动、做家务等。

心里防疫总结

面对

我们会在这次疫情中出现上述的各种变化是正常的表现,是一种当我们在面对压力时调动全身能量应对这些压力的表现,并且会随着压力的缓解而缓解,或随着自己对压力情况的逐渐适应而缓解。如果你认为你的变化都还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让自己感觉更好,同时不会伤害自己或他人,也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那么也就无需对自己的变化过度地担心或害怕。

这次突然爆发的疫情不得不将我们隔离在了自己的家中或没能及时离开的工作场所中,使我们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行动。在这些地方,许多人会因为信息的轰炸而不得不远离电视和手机,这将我们的视线从丰富而复杂的世界一下子收回到了四面墙内,收回到了自己身上。渐渐地,我们会开始感到烦躁,感到空虚,甚至感到愤怒,仿佛一切都被强行变了,由不得自己一分一毫。

是啊,这是一个我们很久都没再体验过的状态,一个自己与自己相处的状态。在以前,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似乎总是在疾驰,总是在飞奔,双脚离开了地面。而现在,突然间,疫情和假期相撞,我们不得不落回到地面上,落在了自己面前——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好好和自己相处了?或许,大家可以趁这样一个“机会”,和自己呆一会儿,看看自己一直想看却没看的书,写写自己一直想写却没写的信,做做以前一直想做的,但没机会做的事,就停留在现在,去寻找下自己的意义,去寻找下生活的意义。或许,我们在此时此刻所思所想所感受,会和我们在飞奔时不同……

文章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

作者:北师大心理学部防疫科普团队 熊珂伟

责任编辑:

网址: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里防疫”应该怎么做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09189

相关内容

肺炎疫情:该如何调适“解封”后的心理健康及焦虑
面对疫情 我们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
如何面对疫情带来的心身反应?缓解心理压力,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防护怎么做?
面对生活中的焦虑恐惧如何应对
【心理防疫】疫情期间长期“宅”家,如何应对开学复工的“社交焦虑”?
工作压力大焦虑恐惧失眠怎么办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诊和疑似患者如何摆脱焦虑情绪
疫情期间,紧张、焦虑、压力大?心理咨询师建议这么做
讲座回顾|疫情下的焦虑与自我调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