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发布时间:2025-01-16 03:55

旅行不只是拍照打卡,更重要的是记忆和成长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旅行观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0日,原文标题:《旅行的意义,不只是打卡和“出片”|选题会开小差》,头图来自:《菊次郎的夏天》

即使假期已经结束,爱范儿的编辑们还是会忍不住翻看手机里的照片,回味几天前走过的风景和尝过的美食。

当然,旅行也并不都是美好的,一些年轻人就曾惨遭网红景点滤镜“诈骗”。

小红书和抖音跟你说这是少女心满满的粉红沙滩,实际却是海边玩泥巴。号称草浪超美堪比内蒙大草原,其实稀稀拉拉一片枯黄。而所谓 100% 复刻《灌篮高手》的小镰仓,不过就是摆了一段轨道和标志牌。

“卖家秀”VS“买家秀”,图自微博用户 @你的镜仔没改名次数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片”似乎成了旅行的意义。一个地方风景美不美不重要,只要照片 P 完能骗到点赞就值回票价了。而当喜欢打卡的人多了,制造网红景点的人就更多了。小京都、小镰仓、小清迈、小摩洛哥……千篇一律的“人造景点”出现省传省、市传市现象。

是旅行目的地正变得网红化,还是我们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旅行的意义。

张怪怪:网红景点能火,离不开摄影设备的发展

2014~2016 年间,我把国内大部分边疆、高原之类的景点都走了一遍,那时候还没有网红景点,旅游目的地更传统一些,留下的照片没那么多一看就“哇”的地方,但是所见即所得。

今年中秋我去了宁夏,银川、中卫、腾格里,第一次做了一个充满网红打卡点的行程。

这次目的性很强,是奔着拍出小红书博主那样的照片去的,器材旅伴都齐备,带着单反、脚架、无人机,发现完全不难。但是像 66 号公路、寺口子峡谷这些地方真的很鸡肋,到了之后我们甚至发出“就这?”的困惑,然后找机位拍出一样的“大片”,发朋友圈“呃 like”,继续这场庞氏骗局。

小红书上一些 66 号公路的拍照画风

最后我们两个女生复盘这趟行程:如果作为一场旅拍,我们是满意的,五天能拍出大概 8 组照片,3 条 vlog,基本达到预期。但是作为旅游,基本没有体验感可言。

我们都是曾经或现在的旅游从业者,很了解即使 1000 个人去同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能玩出不一样的体验。但我感受很深的是,国内很多目的地是随着拍摄设备和网红被带起来的。

像我们去了腾格里沙漠里一个红色的盐湖,当地叫“乌兰湖”,炒作的叫它“地球之心”,地图里找不到,没有路,没有信号,附近都是沙漠。如果不是无人机的兴起,没有人会在意这样一个湖,平常的视角也就是沙漠里一个平静如镜的湖而已——但当无人机飞起来,我看着手机操控界面惊呼出声。

乌兰湖航拍效果,图片来源见水印

做好了小红书博主都是“网络诈骗分子”的心理准备,可是真的很红啊,在沙漠深处有这样的一个湖,很奇迹了。

这样的景点,在几年前旅游的时候根本不会火起来。网红化、随摄影技术发展,大概是一个不可对抗的旅游目的地趋势吧。

何宗丞:人呐,还是要多学点摄影常识

作为一个善于在朋友圈贩卖羡慕的摄影爱好者,我想说:人呐,还是要多学点影像常识。

旅途中的风光片不是纪实摄影,没有必要对眼睛所见的事实负责,夸张和后期本是常态,而在平平无奇的世界发掘惊喜恰恰是一个创作者优秀的技能。

一张照片的后期前后对比

人家长枪短炮 300mm 拍出来的空间压缩感,岂是你一个单摄手机就能实现的同等效果?人家长曝光 30 秒才显影的银河,你看到的当然是漆黑一片。

左:我肉眼所见的 右:我用 300mm 镜头拍到的

这就好比中介平台上的房源照片,清一色的超广角,三平米的厨房都给你拍出广场的感觉,但你看下透视就知道这不是肉眼所见的事实。

在反诈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必要掌握一点去伪存真的技能。下次再看到那些令人心水的照片,请自动无视那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取景,矫正那些不符合人眼的透视,淡化那些溢出的色彩。

当然最重要的,是打破自己对于旅行的幻象。

刘学文:旅行本身就是意义

2019 年是我外出最多的一年,这一年有总共半个月多月的时间在飞机上,平均 4 天飞行一次。心态放好一点的话,只要是出行,便是旅行。如今飞行频率骤降,对比之下,我觉得这一年过得有点乏善可陈。

不管是西部的壮观秘境,还是这里的小镰仓,那里的小奈良,照片也好,照骗也罢,不管是悦己还是悦人,现在看来,旅行本身就是意义,旅行就是给上班下班睡觉之外,开启了多元宇宙。

若说旅行更大的意义,那就在于破除一种想当然,标签式的认知,只有真正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才能意识到过往对此地的了解是否片面狭隘。

比如,来广州了你就会知道,这里其实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福建人的地方。

李超凡:旅行不发票圈,如锦衣夜行

不到一年,公园草地的格子野餐布换成了一顶顶帐篷,露营成为了新中产们的新宠,获得一种靠近自然但也不用靠得太近的满足感。

假期里不少商家适时还推出了家庭式的露营年卡,还配有摄影师全程跟拍,可谓是掌握了这个时代的“财富密码”。

在社交媒体时代,对很多人来说展示在朋友圈的旅行比旅行本身可能更重要。从名媛拼团高端酒店拍照,到“被抖音骗来了”的各种小镰仓,能出片好分享确实正成为人们选择旅行目的地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原因。

最好的镰仓只能留在童年的回忆了

旅行不发“票圈”,如锦衣夜行。

虽然旅行本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但在社交媒体的裹挟下难免不时要略带表演地经营人设。不只是旅行,前几年也有一些餐厅另辟蹊径,给顾客准备了一些拍照道具从而大受欢迎。

我时而也会因此陷入矛盾当中,主要体现在要满足我太太少逛景点多待酒店和要拍很多好看照片之间的矛盾。

卡尔维诺也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曾探讨过旅行的意义: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这段文字或许能成为我下次旅行发朋友圈的文案,等等,这是不是有点太小布尔乔亚了。

刘凌歌:别让“出片”将旅行束缚

作为一个被主编评价“浪费了 iPhone 三颗摄像头”的人,我想说不以打卡出片为主线任务的旅游出行,真的特别爽。

没有“一定要发朋友圈”的想法后,我只会为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历史价值奔赴或驻足,并不被滤镜加持、美颜修容所羁绊。

不用带沉重的摄影器材,不必在人海中寻找完美角度,甚至不需要顶着烈日强颜欢笑,既然花了钱和时间,就专注在对新鲜事物的体验和感知上,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丰富人生,这是我喜欢的“享乐型”旅行状态。

有朋友表示留下照片是为了更好地回忆,与之相反,我并不害怕遗忘,潜移默化里,许多东西其实都会自然串联起来,最惊喜的莫过于看到某个场景突然想起来一段旅程经历的那种感受。

假期拍下的唯一的“风景”,是一个镜子盛满绿色的洗手间

黄智健:打卡照就是社交时代的“名牌包包”

假期拍的亮丽的风景照,和一双限量版球鞋、设计师款包包一样,已经成了个人审美、品味、思想的外化存在。

小红书模版照是“流行款”、露营户外照是“小众款”、名胜古迹照是“经典款”、人迹罕至照则是“限量款”……仿佛出门旅行不摆个帅气造型找个漂亮角度来上一张,再分享到朋友圈惹人发羡,那么这趟旅行相当于白来了。

旅行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消费行为,社交媒体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给这种古老的消费行为带来了传媒消费主义的影响,以至于催生了以“出片”为目的导向的旅游心态。

热衷于打卡出片以得到朋友们的点赞,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受高涨消费欲望导致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下车拍照、上车修图,手机一丢什么都不记得,这在不自觉中消费着传媒,也是消费着自我,侵蚀了人的精神欲求。

因此,当我刷到美轮美奂的打卡照时,总会满怀尊敬地为它点上一个大大的赞,感谢作者牺牲了精神上的体验以取悦我的眼睛。

冷思真:拍照不行,阻碍了我出门旅行的脚步

本人不才,靠着 6 天没出家门,为广东的“最懒惰省份”称号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不是不想出去玩,也不是囊中羞涩(部分原因吧),只是假期人挤人,自己拍照水平也不高,没必要出去凑这个热闹。

没错,拍照水平不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知道风景都在相机里,拍照水平也是旅行体验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发朋友圈骗点赞,被工作折磨的时候还能看看照片回忆自己曾经拥有。可惜,拍照好的朋友们各有安排,没人和我出去玩,我干脆歇了。在家拍狗,狗肯定会给我点赞的。

假期打卡照

这年头,连你家门口的新消费门店都要努力包装成让人愿意拍照分享的样子,景点包装一下也无可厚非。不过再怎么拍也没专业摄影师拍得好,想到这里,还是家里躺 6 天更适合我。

吴志奇:人人都是“小仙本那”制造机

我之前在去荔波的车上,曾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 听说这里有个景点被叫小仙本那哦。

- 真的吗?我不信。

她疑似打开了小红书,然后两人发出了嘤嘤嘤的声音。

我嘴角微微上扬,来之前我早已做好准备,我也要拍它几百张“仙本那”,然后坐等一波赞就好。

打卡网红点的老司机,从不会在乎这里是不是真的像仙本那,有水有船有滤镜,万物皆可仙本那。

前面的女生继续说:“他们拍得好美啊。”

另一个说:“相信我,绝对也给你拍出仙本那”。

看来我们都参透了网红打卡照的本质,不再沉迷于表象带来的期待与欢愉。

既然别人能拍出小仙本那,那我们也能拍出小仙本那。我们不做仙本那的追随者,我们只做仙本那的制造机。

荔波以及国内一堆小仙本那

当然,稍微有点“网红打卡”经验的人,肯定不会单纯因为一个称号,就山高水远地跑到这地方来。

我自己一个防被骗的小技巧是:打开百度图片搜下地名,那里既有顶级设备拍出的风景大片,也有三大姑八大姨随手拍下的丝巾打卡照,对比即见真知。

后来,我还是没去成“小仙本那”,那个可以在碧波里划船的地方,听说排到晚上都排不上号。倒也不怎么可惜,荔波其他景点也挺美的。

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小仙本那”旁边的大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真的很大,大才自信,大才自强。

此刻我不做黄果树瀑布的制造机,我只是黄果树瀑布的追随者。

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前,我甘愿变成小吴志奇。

张成晨:意义在出发时就已决定,“打卡”于我只是附加

小京都、小镰仓、小摩洛哥......这些“小字辈”景点仅凭几张单薄图片吸引不了我,因为旅行于我而言是一种感召,目的地必须有无法被轻易取代的内在意义,它可能来自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朋友。

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打卡”于我只是附加。轻装简行卸下一切负累,在旅途中被治愈就足够。诚然,图片是一个记录当下很好的工具,但它的维度也是有限的,如果将它看得太重,我会很难坦然地释放五感体悟身边一切,毕竟它们是此时此刻此地才会发生,是我踏上旅途的真正缘由。

假期里又去了趟西湖,在归程时听到一位路人打电话,大概知道他是枯坐办公室太久,所以决定来西湖散散心,接下来的食宿均已安排好,语气和步伐都很是轻快。我要归去,而他的旅程刚刚开始。这样不经意的相交可遇不可求,也为这个陌生人由衷地感到开心。

比起电子产品里流淌不尽的、加工着现实的信息流,我大概更喜欢这样的时刻。

方嘉文:我知道你难受,但你也得当我是朋友

我明白那种感觉。

你腾出了时间,抛出了真心,克制却又止不住心中的小期待,最后却发现自己被骗到了一个“出片率很高”的展览。

于是你拍下一些照片。它们看起来也不赖。发个朋友圈,获得了一些点赞,顿时有了一丢丢被补偿的慰藉感。

但是,如果我也被你的美好吸引,忍不住朋友圈下留言“好玩吗?!”时,你能否悄悄告诉我:

“拍照打卡还不错。”

这样,我们都还是好朋友!

梁晓憧:被“网红景点”挤爆的旅程,是注定要失落的

2004 年,陈绮贞出过一首歌叫《旅行的意义》。看到各种“小镰仓”景点火起来,我一度担心过,以后大家会不会乱改它的歌词:

你品尝了夜的小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小北京……你拥抱热情的小岛屿,你埋葬记忆的小土耳其……

坦白说,又不是当代徐霞客,谁出远门前不是打开互联网东拼西凑找“打卡”攻略呢。

我的上一次真正旅行,已经是差不多三年前了。当时,我抱着 9 天假期飞往秋高气爽的北京,特意给自己安排了不少网红打卡地:去改造后的隆福寺转一圈,上木木美术馆看大卫·霍克尼的展览,打卡 %Arabica 咖啡,逛前门的新地标北京坊,重走一遍故宫,排队喝故宫角楼咖啡,甚至过了一把“德云女孩”的瘾,去小园子嗑瓜子听相声……

但现在回想那趟旅程,最印象深刻的,还是心血来潮去朝阳公园散步,遇见黄黄的银杏挂在树上。

你可以用“打卡网红景点”来挤爆自己的行程,但惊喜是无法被计划的。

社交网络上每一张“到此一游”的滤镜美照,每一条浮夸文案和五星好评,都在无形中提高我们对旅程和景点的预期。到真正抵达之后,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多半就只剩下坡路了。

单纯为“打卡”而出发可能会让你失落,但那些计划外的“事故”和“故事”,永远比你想得更有意思一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

网址:旅行的意义,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20713

相关内容

【人生感悟】旅行的意义不只是发朋友圈而已
旅行的意义不只是表面上的享乐 而是对自己生命的影响
对话《旅行的意义》作者艾米丽·托马斯:旅行和旅游有多大差别?
旅行的意义,不应被生活的琐碎所困
以游旅行—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如果在上就是在寻找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探索世界与自我的旅程
许知远:旅行的意义,就是要忘掉自己
旅行和不旅行的人,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旅行的意义有了新定义,你的是什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