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科学·常识》:谈谈现如今哲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5-01-21 06:18

哲学引导我们理解人生意义,心理学帮助我们应对生活挑战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与心理学#

这本书我在上个月初花了几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在书中作者陈嘉映回顾了自然哲学的起源,再到科学的发展让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从而导致科学与哲学之间越发泾渭分明,甚至现如今科学几乎成为「真理」的代言人。于是,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替广大哲学爱好者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如今科技发达的社会,哲学还能做些什么?哲学对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积极意义?

因此,在下面的篇幅中,我想简单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两个希腊词语,其原始意义是「爱知识」、「爱智慧」。在创立哲学的希腊人看来,无论何人在何种领域,只要他/她热爱知识,追求「真理」,那么就可以被称作哲学家。因此,在哲学发展的早期,哲学几乎一度涵盖了人类知识领域的全部事物,哲学也可被称作自然哲学。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哲学家们既做哲学意义的经验反思和概念考察,又做技术研究,建立整体解释理论。比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笛卡儿、伽桑迪、波义耳、莱布尼茨同样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牛顿称自己是哲学家,有时为了区分,自称为实验哲学家。直到康德以后,哲学家才逐渐无法染指科学工作。但直到十九世纪,大多数科学家还是被称作自然哲学家。到二十世纪,仍有一些物理学院系沿用自然哲学的名号。

接着,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近代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统一的科学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我们谈到物理学、化学,都会说大家都认可的质量、加速度、元素等等概念。然而哲学却不一样,历史上出名的哲学家大多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体系,比如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培根的经验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等。于是发展到现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鸿沟变得清晰明确,传统哲学中尝试对现象、对世界做整体解释的部分逐渐被科学研究所取代,哲学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在大学,跟科学相关的理工科专业五花八门,非常细分。相反,现在只有部分大学设置哲学系,而且在这些大学里哲学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系。

此外,得益于日心说、进化论、量子物理、基因理论等近代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正在不断通过多种途径刷新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以「理性、务实、注重事实和逻辑」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改变了我们的思考交流方式,以「显微镜、望远镜、转基因、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产品则改变了我们常识中对世界的固有印象。从宇宙大爆炸到基因工程,科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最合乎逻辑的世界真相。然而在科学构建的物质世界中,我们无法得知宇宙万物存在的意义,我们的自我意志、道德、艺术修养统统没有容身之所,相反科学还在力求排除这些主观想法的影响。

因此,为了更全面地发展,我们并不能让科学完全取代哲学,科学揭示的是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世界。我认为现如今哲学至少对我们生活还有以下两大意义:

第一,弥补科学所忽视的人的心灵的重要性。以概念考察为核心对经验进行反思,理清经验与语言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期对自己、对周围事物产生更透彻的理解。这方面的意义往往跟我们的日常经验有着紧密联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问题: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私、伟大还是中庸的人?「我」身上的哪些特质更能证明「我」的独一无二,外貌长相?记忆?人际关系?还是物质占有?「我」要怎么度过这短暂而漫长的人生?如流星般绚烂划过天际?抑或青梅煮酒,远离世间纷争,享受平淡宁静的生活?拥有哪些特质的人会被称作「帅哥」、「美女」?我们为什么为认可这些因素?我们自身可以控制这些因素吗?什么样的记忆才能算作「知识」?偶然看到的一则新闻是「知识」吗?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化学习孰优孰劣?我们应该对他人负有道德责任吗?他人遇到困难,我们是高高挂起还是慷慨解囊?这个「他人」从亲人、朋友、熟人再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们可以把这种道德责任延伸到哪个层次?非人生物和环境呢?我们对它们负有道德责任吗?

第二,回答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新问题。世界很多民族的神话中都有神造人的故事,然而随着物理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人类已经成功克隆动物,也已具备克隆人的能力,这就是活生生的上帝造人的故事。尼采说:上帝已死——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显然古老的宗教体系已经无法紧跟如今科技发展的脚步,无法回答我们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新问题。而这就是如今哲学继续向前发展的方向,也是哲学对我们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在这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问题:

由「公地悲剧」导致的环境污染如何解决?在一个人死去后通过「克隆」技术将他/她复活,这种形式会被允许吗?克隆出来的人和自然人可以被认为是同一个人吗?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吗?随着各个民族交流加深,民族与民族之间不断融合,那么如今我们将以什么标准界定某个人是否跟「我」属于同一民族?语言、肤色、饮食文化还是思维方式?在未来我们会接纳外星种族吗(如果存在)?这些融合进来的长相、饮食都跟我们截然不同的外星种族,我们会如何界定他们是否跟我们属于同一种族?现在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就像美剧《西部世界》讲述那样,这些电子「生命」表现出何种特征时我们才会认定它们才是真正的生命?我们未来将如何与这些创造出来的电子生命相处,视自己为造物主对其奴役压迫?还是与它们融合成为新人类?再或者放任它们成为人类的继承者,替我们探索广袤的宇宙?如果未来我们有幸在宇宙发现其他生命,我们应该以什么姿态去接触那些地外生命?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是否真实有效?那些跟我们的外貌习性毫无相似之处且无法交流的智慧生命,我们应该把它们看做平等的生命抑或可以被随意采摘的资源?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研究哲学也要讲究实用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索那些我们现在、将来至关重要的问题,并力求最终能够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轻松自信的步伐迈向未来。相反,我个人并不认同为了显得自己(的作品)拥有某些哲学的「高深」而去学习哲学。为哲学而哲学,拼命深究那些几百上千年来都无法证明的抽象问题,不能将哲学思维引入现实生活并解决我们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困惑,这无疑已经误入歧途了,切记!

有关键情节透露

网址:读《哲学·科学·常识》:谈谈现如今哲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33633

相关内容

谈谈哲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术笔谈·哲学与生活
读《与哲学家谈快乐》有感
当我们谈旅游哲学时,我们在谈什么?
世界哲学日丨与哲学家谈快乐
哲学家与孩子谈幸福
访谈丨孙周兴:“哲学生活是有趣的”
谈谈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文史哲·哲学讲谈】守护在世生活:中国哲学的独特运思方式和现代价值
《生活的哲学》:寻找人生意义的哲学课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