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启迪心灵
心灵启迪需要耐心和深度阅读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心灵启迪#
《冯骥才艺术谈》
《美术馆里聊怪咖》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阅读,不但能带来智慧,往往也能启迪心灵。新华社发(资料图)
(1)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他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高尔基把阅读上升到了启迪人生的高度,事实上,阅读,为的确实是认识更好的自己。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刚过,万物复苏,正是吸收新知识的最好季节。这一期,收藏周刊为广大读者精心挑选了数十本2017年艺术圈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希望你们能阅读它们并喜欢上它们,同时给大家带来更好的启迪!
(收藏周刊编辑部)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1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英)休·昂纳 著 刘爱英 秦红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第1版
近代,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但也许对少关心历史的人来说,却不曾认识有个词叫“中国风”。
实际上,早在西风东传之前,“中国风”就已经席卷欧洲。那是一股始于17世纪的、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如果再追溯前一点,这场“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传教士们的有力助推,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后,从17世纪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当时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鹜。这场“中国风”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
作为欧洲人,作者也认为自己应从自身的视觉出发,来说明“在欧洲,这种对于中华的理想化认识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休·昂纳在所有欧洲制造的“中国风”物品中,梳理出了一条系统的风格以及演变线索,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以说明审美变化的原因。可以说,这是一本欧洲人“模仿”中国画艺术的历史著作。
全书最核心的三个篇章是“巴洛克式中国风”“洛可可式中国风”和“英国洛可可式中国风”,这是作者最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并且把“中国风”提升到了一个时代风格的高度。
2 《冯骥才艺术谈》
冯骥才 著
青岛出版社 2017年5月第1版
“谈艺术的方式多种多样,也自由。有的闲话,有的随笔,有的带点研究或者论一论。反正每遇艺术精粹,艺坛异人,逢到某些作品奇思妙想,精艺绝技,总会谈之论之,禁不住时还要动笔。这类文字多是有感而发,有所发现,有所悟得,其中充满被美的灵性的触动。” 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在序中自述。
冯骥才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冯骥才艺术谈》收录了冯骥才先生关于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的散文随笔和思辩文字,让读者看到一个他们一直以为仅仅是小说家的冯骥才先生,对于艺术的真知灼见以及小说家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
全书分成了“对话”“自叙”“随想”“随笔”“杂谈”“评说”和“人物”等几个部分。正如冯老所言,既有严肃文章,也有杂谈随笔。但他也说:“我一生谈艺术的文章不少。我喜欢自己这类文章,一是谈艺术就是谈美,一是谈艺术一定要用美文,这都是发自于情和发自于心的文章吧。故而,这本小书,称得上我心中的金银绯紫。倘若读者也有这般感受,当是我的知音。”
3 《美术馆里聊怪咖》
(日)山田五郎 古山淳子 著 汪婷 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年12月第1版
2017年度最“重口味”的艺术类书籍,当数这本。如果说谁熟练运用各种网络语言,但又恰如其分地用在了书面上并且出版成册的,最具代表的也当数这本《美术馆里聊怪咖》。
这本书脱胎于广告文案策划人古山淳子与小和田爱,还有上地浩之一起策划的“变态美术馆”活动,形式就是古山作为美术馆的见习研究员向山田五郎馆长(山田五郎本人是日本很有名也很有趣的一个美术评论家)请教各种艺术史的问题。
全书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每个阶段选择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进行深入的剖析,包括从人生经历、绘画风格等。全书分成了四章:1.“文艺复兴三杰谁最变态?”2.“夸张的巴洛克谁最夸张?”3.“安格尔、德拉克罗瓦和库尔贝哪个更变态?”4.“马奈、莫奈、德加,哪个是变态之王?”
“豆瓣”有这么一段书评:一个策划高手,一个犀利评论家,如果弄不好就会变成两个人的炫技和纠缠,每个人都要在气势上压过对方,那这个就没啥看头了。观众不是要看两个人对飙。不是有句老话说“三分逗,七分捧”么,《美术馆里聊怪咖》就完美地诠释了这6个字。
《艺术品如何定价——价格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象征意义》
《自画像文化史》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
《维米尔的帽子: 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4 《艺术品如何定价——价格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象征意义》
(荷兰)奥拉夫·维尔苏斯 著 何国卿 译
逸林出版社 2017年10月第1版
人们往往会对某些艺术品价签上的数字感到惊奇和不解,但比价格更值得探究的是制定它的过程。与其说它与作品本身相关,不如说它体现的是艺术家、画廊老板、拍卖行、收藏家等艺术交易参与者的角色和相互关系,从中可以窥见艺术市场特殊的游戏规则。
《艺术品如何定价——价格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象征意义》是首本从艺术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视角研究艺术品定价问题的著作。以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以及对纽约和阿姆斯特丹数十位艺术品商人的深度访谈为基础,奥拉夫·维尔苏斯在书中揭示:为艺术品这种看似难以确定金钱价值的特殊商品定价,亦有规律可循。
在艺术市场上,艺术品避免按照质量定价,价格的变动不受供求关系影响,获取利润也不是艺术品商人的专享诉求。为艺术品定价,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品的价格,不只是一个数字。
5 《自画像文化史》
(英)詹姆斯·霍尔 王燕飞 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年2月第1版
米开朗基罗: “每个画家都能画出一幅绝佳的自画像。”这句话还可以补充为,每一个画家,都曾有自画像的经验,我们知道梵高就是代表之一。
在欧洲,从16世纪伊始,人们就已经在收藏货真价实的(以及被误认与伪造的)自画像,并视若珍宝。然而,在过去的40年中,人们对于自画像的狂热远超过其曾经得到过的宠爱。如今,在全球很多个城市里都有着一群完全以自画像为毕生事业的人。
早期及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展常以某自画像拉开序幕;抑或者,若有艺术家画过若干幅自画像,则会以整一个展厅的自画像拉开序幕,就好像这些自画像是他们的入门作品一般。伦勃朗、雷诺兹、库尔贝、蒙克都曾举办过纯自画像展。一旦有画家没能创作出一幅或足够多的自画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便有了用武之地:潜意识自画像、伪装式自画像和替代式自画像:《蒙娜丽莎》成了达·芬奇变相的自画像。
自画像是神秘的“第五元素”,与四大传统艺术门类(历史、肖像、风景和静物)并驾齐驱,且地位至尊。至于自画像是艺术自由的象征,能够激发灵感还是所谓的“那喀索斯”的症状(指自恋),那就要看交流对象是谁了。
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主要的自画像理论就是“每位画家画的都是自己”:意思是所有画家都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一些东西融于所创作的人物中,因而所有的人物都带有“家族相似性”。
该书主要包括旁观式自画像,即艺术家在画中作为人群中的一张面孔出现,或作为多人物叙事的一部分;群像式自画像,艺术家与家人、伙伴等等;独立式自画像,只描绘艺术家本人单独的形象。但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家都在努力寻找完美的形象,无论是侧面的、斜角的还是正面的。
该书记录了这一门类的发展,从中世纪一直到当代艺术家们五花八门的自我形象创作。该书按时间顺序分成十个章节,且每一章都关注了一些重要的主题。这些主题性概述详细讨论了特定的艺术家与作品。不过,目标远不止要打造一份由人们耳熟能详的旷世杰作所构成的“最伟大的作品榜单”,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关注自画像名作,并汲取来自艺术家所处时代的观念和轶事,同时也考察那些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的作品。该书不会过多强调艺术家对“形似”的追求,而是关注在创作与塑造自画像过程中所存在的相互竞争的多重动机。
6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
《frieze》杂志【编】严蓓雯、乔修峰、蒋文惠【译】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7年9月第1版
这部集结了国际顶尖艺术杂志《frieze》创刊25年以来最精彩文章的书籍,《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面世三月,销量破万,在英国,该书创造了超级畅销书的待遇,不仅在艺术圈备受推崇,在时尚界、电影界也收获拥趸,成为一本“现象级”的大众读物。
作为当代艺术领域公认的标杆性杂志,《frieze》一直以其机敏幽默、一针见血、醍醐灌顶的评论闻名,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特雷西·艾敏、BANK、马克·莱基都受惠于这本杂志。而现在,这些塑造了当代艺术的文字将以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亮相中文世界。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是首部面向中文世界的全球当代艺术“黑皮书”。作品、故事、评析,三位一体,集合了国际顶尖艺术杂志《frieze》创刊以来最精彩的文章。全书文章以字母顺序排列,用27万字,150余幅高清原图,探讨了当代的59个话题,涉及现当代约700位艺术家、艺评人、作家、艺术学者、策展人。这里有最真实的安迪·沃霍尔、达米安·赫斯特、特雷西·艾敏、格哈德·里希特,你可以读到IKEA的家具、苹果的界面,还有对酷儿、废墟、赌博的艺术思考。它不仅是一部评述当代艺术的书,更是关于当下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总体文本。
7 《维米尔的帽子: 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加)卜正民 著;黄中宪 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第1版
该书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从中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
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远离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地区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这本书旁征博引,叙述精彩。卜正民以维米尔画作的多处细节为切入点,引领读者进入17世纪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广阔世界。它以代尔夫特为中心,带领读者踏上旅途,途中我们可见瓷器和海狸毛皮、小冰期和火枪、遭到船难的水手及其同伴、银矿和马尼拉大帆船。这是一本充满了惊喜的书。
8 《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
李炜著 于是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7年4月第1版
《孤独之间》是一部别具一格的西方艺术史。十位大师的命运、百幅名画的阐释、三千年西方艺术的简史,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满艺术性的展现。作者李炜以其富于诗性与才情的文字,别出心裁的文本架构,配以艺术史上经典的画作,将繁复的艺术史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人物逸闻,涉及拉斐尔、乌切洛、波希、委拉斯凯兹、修拉、席勒、德拉克罗瓦、波丘尼、马列维奇等艺术大师,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直到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时期,将三千年间的流派与演进包容进举重若轻的优美文字中。不同于以往艺术史著作的惯用体例,李炜随主题而变换叙述方式,完成了一部充满个性色彩的艺术著作。
《魅感的表面 ——明清的玩好之物》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9 《魅感的表面 ——明清的玩好之物》
(美)乔迅 著 刘芝华 方慧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4月第1版
这位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探讨“愉悦感”在看似静态的物件之中,是如何流动乃至生长的;从器物中获取快乐的过程中,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呢?他对明清时期中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介绍。
该书的基本论点是:奢侈物品魅感的表面同时带有隐喻的和触动人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借助于我们对器物的愉悦体验被实现。就这一点而言,器物可以说是具备了物质地思考的能力,只要我们记住它们的思考方式与人类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物质地思考需要有人类观者的参与来促使它发生。
奢侈物品物质地与我们同思,是为了让观者产生愉悦感,完成它们作为装饰的最基本功能。其他的艺术往往会营造距离感,启发人们冷静思索,而装饰,则是要营造感性的关联。
作者集中讨论跨越明清、特别是1570年至1840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奢侈装饰,书中约有280幅彩图。最常见的形制有瓶、碗、杯、茶壶、酒壶、笔筒和香炉,讨论到材料时,更多地关注到黏土、硬木、竹子、漆器、丝绸、硬石(包括玉)和铜合金。
乔迅认为他自己的这一场探讨,跳出了某些二元对立。“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作为学科的艺术史并不鼓励对愉悦感的探讨,这是多么使人震惊的事!30年过去了,在学习执教辗转于几个国家之后,我发现这一切仍然鲜有变化。在现代的艺术史知识体系中,学者们只有悬置‘愉悦感’才能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体系里(主体-客厅、中央-边缘、真品-赝品等等)书写艺术史,而这种二元对立仍然在左右着现代艺术史这一学科。如果不能跳出这些二元对立,我们是无法考查愉悦感在艺术鉴赏中的重要性的。”
那些身为人们感官和器官延伸物的玩好之物,似乎正成为充满思想和感情的同类。
乔迅(Jonatnan Hay),1956年出生于苏格兰,现任美国纽约大学美术史研究所艾尔萨·梅隆·布鲁斯讲座教授。
网友书评
malingcat:奢侈品的表面,身体的感觉性,文化的隐喻性。非同一般的视角,雄心之作。中国传统研究中缺乏的纬度,颇有启发。
肥胖的巫和:印得很精美。乔迅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但过于沉迷理论与概念,以致湮没了他的思考。
10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英)威尔·贡培兹 著 王烁 王同乐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第1版
“1917年4月2日星期一……三位穿着讲究的年轻人边走边聊……他们离开了店铺,艾伦斯伯格和斯特拉去叫出租车……马塞尔·杜尚笑着心想,这东西说不定能掀起一点风浪。”
这段戏说摘自该书第一章,贡培兹就以这样的“花腔”讲述起了艺术史。如陈丹青所说,作者带着媒体人的鼻子,把读者带进了现代艺术的后台,指点那里的社交圈、名利场和私生活。作者必须全盘通晓艺术史,并掌握大量不曾入史的信息,然后把它们打烂搅碎融合、再塑造,最终包装成了许多精彩的故事。贡培兹做到了。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这是艺术吗?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越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网友书评
石小po:好看!非常过瘾的一本艺术史,很直白有段子但又不乏硬知识和观点,最后一章最妙。
sterdam:这本书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它无疑是一本极具可读性并富有信息量的通俗艺术史,有如作者自称的单口相声。它确实把比较复杂的现代艺术史以相对简单的线性方式讲成了故事,既不会绕晕读者的脑袋,也没有沦为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罗列。但是这样一个现代艺术史的故事里,竟然略去了很重要的一条叙事线索,也就构成了它的重大缺失。
nunu:这本书用很通俗的语言,而不是那种晦涩的艺术评论文章,把艺术史做了串联。浅显易懂,比较轻松。难得看一本史论的书籍能愿意一口气读下去。适合西方美术史初段的人。
11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美)卜寿珊 著 皮佳佳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第1版
“少数精英的绘画风格,最终塑造了所有的绘画形态,这是中国所独有的。”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
卜寿珊认为,11世纪末,所有的艺术呈现出一种类似的趣味:新型的诗歌、书法、绘画都是由同一群人,即苏轼和他的朋友们所开创的。文人们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诗歌和书法艺术方面扮演着革新者的角色,也许这正是潜藏在苏轼的士人画定义背后的意识。他注重作品中的“士气”,而不是它的风格主题;这也显示他和朋友们在实践一种新型的绘画。在苏轼看来,画是像诗那样的艺术,应当作为闲暇时的一种自我抒发的方式。当这种态度在北宋著作中出现,就标志着绘画已为文人阶层所接受,得到了像诗那样的上流艺术的地位。
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朱良志2017年底在北大博雅讲坛开讲时曾说:“这本书对我启发很大。”他评价道:“卜寿珊这本著作的重大特点在于,她重视中国艺术本身,中国艺术产生的土壤,尤其是它的理论土壤、哲学土壤,怎么形成的,一种观念怎么形成的,这种绘画发展怎么在一种内在感念的影响下而发生出来的。”
网友书评
钓鱼舟:博士论文,用心之作,材料选择精当,写得平实生动,十分难得。
malingcat:60年代就有这样的水准。海外对中国文人画的理解,很正。尽管今日看来了无新意,但它的贡献已经在历史积淀之中。
顾问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潘 鹤 吕伯涛 刘斯奋 许钦松 陈永锵 单小英
卢延光 楼 钢 黎 明 方 土 雷 敏 许鸿飞
网址:让阅读启迪心灵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738066
相关内容
阅读启迪童心,书香浸润心灵书香浸润心灵,阅读启迪人生
心灵的启迪
《论人类的教育》读后感:启迪心灵,开启智慧之窗 (750字)
《开放的性教育》读后感:启迪心灵,呵护成长 (750字)
《问问李子勋》读后感:洞察心灵,启迪人生 (850字)
《Houghton Mifflin Science Leveled Readers》读后感:启迪心灵的科学之旅 (700字)
《教练的智慧》读后感:启迪心灵,点燃激情的智慧之光 (800字)
八言智慧,启迪心灵
启迪心灵航引领新时代.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