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快节奏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都很大。
生活不仅考验我们看得见的效率,更磨炼我们看不见的内心状态。
有些人的生活可能会经历破碎、停滞、封闭,有些人比平常更加沉默……
任何一种情形都不是那么容易面对,每个人的情绪健康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如果出现一些情绪问题,你是否手足无措?
在迷茫、困惑的时候,你是否考虑过心理治疗?
在前去心理治疗的路上,你是不是内心忐忑?
这本《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就为踌躇的你提供帮助,
希望能帮你大胆迈出心理咨询的第一步。
这本书的作者唐娜玛利亚波特利是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英国心理治疗师。
她发现来访者普遍恐惧心理治疗、恐惧情绪,
同时她又见证了心理治疗带给来访者的莫大益处。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讲述了来访者恐惧心理治疗的原因(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
其次,运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剖析情绪,克服对心理治疗的恐惧,回答“我为什么焦虑”的问题;
最后,作者全面介绍了有关治疗的时机、频率、种类、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带领大家近距离了解心理治疗,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
一、情绪是什么?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样的场景,当遇到这种场景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刚回到家,听到屋里传来很响的噪声、人声和音乐声。想一想,你的想法是什么?你的情绪会怎样?你会有怎样的行动?同时,请描述你的躯体反应有哪些?
相同的情景可能会引发不同的情绪。主要是看大脑如何感知它所收到的信号。
当你出现第一种想法时:我家里为什么总是如此混乱无序?
你的情绪会怎样呢?
大部分人的情绪会易怒、懊恼。
因此而采取的行动是怒气冲冲地进屋,叫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而因此产生的躯体反应可能会是心跳加速、呼吸变浅、头疼。
当你出现第二种想法时:究竟是谁在我家里?
你的情绪会怎样呢?
大部分人的情绪会恐惧、紧张。
因此而采取的行动可能会是在门外僵住,仔细听屋里的动静,寻找线索,掏出电话求助或报警。
而因此产生的躯体反应可能会是心跳加速、呼吸变浅、嘴巴发干、肌肉僵硬。
当你出现第三种想法时:哇,是惊喜派对!我就知道他们在偷偷策划这件事!
你的情绪会怎样呢?
大部分人的情绪会兴奋、紧张。
因此而采取的行动可能会是微笑,迅速掏出镜子看一眼妆容,然后,以最优雅的方式开门。
而因此产生的躯体反应可能会是心跳加速、呼吸变浅、胸部有温热感。
所以,情绪究竟是什么?
它是感觉吗?
有点象。
当情绪来临的时候,你的感觉出现了兴奋、紧张等各种感受。
但是又不完全是。
情绪不仅仅包括感觉,它还有因此而带动的一系列躯体反应。
以及,一闪而过的那些意识。
快的象闪电。
情绪,不仅仅是感觉,它接收信号,产生意识,出现认知、传递信号。
因此,究竟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大脑向我们传递信号的方式,告诉我们哪些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哪些事情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它们出现得很快,而且经常不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
二、要情绪健康而非心理健康
因此,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情绪健康”的概念,而不是“心理健康”,因为很多心理问题所要解决的其实就是情绪问题。
很多人即使了解心理治疗,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存在一些问题,但依然抗拒去面对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或是对心理医生抱有顾虑。
究其根源,很有可能是他们对于自身情绪颇为警惕,害怕情绪失控或者被情绪压倒,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同时也害怕被别人包括心理医生探究到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受到负面评价。
总的说来,他们对于自身的情绪状态,特别是一些负面情绪的出现,持有一种否认和逃避的心理,比如焦虑、愤怒、哀伤、恐惧等这些消极情绪。
当它们出现时,人们会感觉到痛苦,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和控制,于是选择否认这些情绪并且逃避它们,不想面对它们,也不去疏导和解决它们,更加不愿意释放和表达出来被别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将此等同于失败。
于是这些负面情绪便不断地积累,被深深地压抑在内心深处,最后成为一种心理障碍的症结。
在这些消极情绪的压制下,人们往往会感觉无力应对,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从而进行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长期以往便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心理。
三、如何正确认识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情绪呢?
拥有一个可以发现并报告从身体到大脑、再回到身体的种种信号的系统—而且该系统不会为了等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后再做决定,它不会放慢速度—对我们的生存可谓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确实需要这些事件发生在自己的意识范围之外。但当它们闯入我们的意识时,是有原因的。正是在这种时候,我们所使用的管理我们情绪的方式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困难。在这里,我的观点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学会或被教导,要害怕或者尝试压抑并回避自己知道的东西,这可能让我们陷入纠结和对抗的境地。
认识情绪,我们可以这样做:
1)留意负面情绪,特别是那些一闪而过的意识。
2)快速贴标签并思考归类,如果可以,把它写下来 。
3)接受,不做评判。
这三步可以有效弱化负面情绪的强度,改善即时体验。
我们再仔细回想一下,导致我们爆发情绪的事情往往不是我们的愤怒的真正来源,而是让我们可以发泄真实感受的安全触发点。还是以上面的案例来感觉:
你刚回到家,听到屋里传来很响的噪声、人声和音乐声。想一想,你的想法是什么?你的情绪会怎样?你会有怎样的行动?同时,请描述你的躯体反应有哪些?
在大脑向我们传递信号的系统中,我们给身体什么样的信号,它带来什么样的情绪?
当我们采用上面的方法,开始认识和记录、感受我们的情绪后,我们观察身体里的各种反应,这个方法被称为“聚焦于情绪的内感受性知觉”。它是调整情绪知觉的方法之一。
我把这个方法称为聚焦于情绪的内感受性知觉(emotion-focused interoceptive awareness),它涉及对身体内部感受的观察,而这种感受正是你情绪状态的一部分。无论你感到愤怒、沮丧、担忧、疲劳、伤心还是厌恶的时候,都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体从内到外的所有反应上。我知道这很难做到,因为我也曾经训练过自己,但是收效甚微。我要不就是什么也没留意到,要不就是被情绪所淹没,忘了接下来要做什么。虽然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一种新的模式,但我们确实是能够做到的。只要我们进行足够充分的练习,我们的大脑就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神经连接。它被称为神经功能重塑。
聚焦于情绪的内感受性知觉为什么能帮助我们缓解情绪?
它是正念身体知觉、聚焦取向疗法、多层迷走神经理论和身体心理学的融合。
它的核心理念是精准定位我们的身体反应,尤其是基于我们的情绪感受及神经系统被激活程度的相关反应。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聚焦于情绪的内感受性知觉方法帮助我们找到管理好情绪的方法、策略、和步骤。
四、释放和处理情绪的5种策略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压抑自己的感受,这在某些情况下是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
然而,我们同样需要学会在某些时候应对压抑的问题,处理被埋葬或抑制的情绪。
我们可以使用很多种方法,比如与心理治疗师谈话、进行表达性写作、做手工、从事体育活动,或者和朋友聊天。我相信,为了给自己的情绪排毒,或者给自己重新充电,我们需要找到方法来定期、高效地释放和处理情绪,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而如今的“你需要找人聊聊”运动旨在直接挑战“把情绪憋在心里”这种无益的行为方式。
该行为方式在许多文化中都被视为社会规范,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我们停下来仔细观察身体反应,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的感受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策略一:谈话疗法
与人谈话毫无疑问可以缓解情绪压力。
而正确的与人谈话,效果更好。
比如说与心理治疗师谈话是你能够采取的一种方法,因为和专业人士共同处理你的情绪可以带来很多积极的效果。
被他人接受、认可和倾听,本身就自带疗愈效果。
策略二:表达性写作
把你的感受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也能起到治疗效果。
表达性写作,可以整合“晨间笔记”或者晚间记录一起进行。
你的目标是写满三页A4纸,但一开始可以降低难度,只需要写一页。在写的过程中留意你身体内的各种感觉。
策略三:非正式的处理策略
可以选择的方法包括和朋友聊天、看球赛、泡酒吧、看电影、唱歌、做手工、艺术创作、写日记等。
这些活动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够抵消情绪压抑带来的不良影响。
策略四:认知重新评估
重新评估情绪的方法和ABC认识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想法、感受和行为之间总是相互影响。就象我们前面说到的案例一样,所以,我们不妨采用此策略,首先留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再找其他的方法重新解读这种情况。
策略五:平行过程的处理
在管理情绪的过程中,不被他人情绪影响。
保持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平行过程。
特别是当你是心理治疗师或者被倾诉者时,保持平行过程,学会课题分离,也是管理好情绪的重要策略。
关注自己的情绪并进行自我觉察,从而调整和控制身体的反应,这是掌控情绪的第一步。
学习更多专业的方法来进行引导自我,不带评判地观察,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变化,学会恰当地进行表达,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这也是心理治疗的价值所在。
认识情绪,理解情绪产生的根源,感觉情绪,管理情绪,五种实用策略用起来吧!为我们的身心灵营造一个情绪健康的乐土!